陳碧馨
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也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挫折和失敗往往會給學生帶來負面的情緒和壓力,而缺乏抗挫折能力的學生可能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和行為,導致身心健康出現問題。相反,具備了抗挫折能力的學生可以更好地應對挫折,減少負面情緒和壓力,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因此,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已經成為教育的重要任務,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通過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教育,讓學生正視挫折,加強心理引導,提升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應對未來的挑戰,并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尊重學生,平等對話
學生的叛逆階段是他們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因為在這個階段中學生開始尋求自我認同,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父母。而這種思想與父母的期望有時會產生矛盾,導致學生對父母的管束產生抵觸情緒。教師要在這種情況下適時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正視挫折。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傾聽學生的想法,并給予尊重和理解,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被認可的。因此,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需要適時地為學生提供支持和幫助,以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例如,老師發現一位學生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感覺自己無法克服,產生了挫敗感和消極情緒時,可以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困惑和不安,并告訴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是正常的。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或者給學生提供額外的學習資源,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困難。
二、心理輔導應體現差異性
在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也需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該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并耐心聽取學生的傾訴,給予心理疏導。例如,當教師發現一位學生在面對困難或者挫折時,教師可以與他進行交流,傾聽他的想法和感受,并試著引導他找到最適合他的解決方法,比如制定一個解決問題的計劃或者尋求外部幫助。如果學生感到過度沮喪或者焦慮,教師也可以為他提供一些放松和減壓的方法,比如深呼吸、冥想、運動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積極向上的心態,提高他們的心理韌性和抗挫折能力。當教師進行心理疏導時,必須保護好學生的隱私,避免隱私泄露對學生造成二次創傷。因此,教師需要與學生建立起互信的關系,讓學生能夠敞開心扉,與教師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
三、優化疏導技巧和方法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學習掌握有效的心理疏導技巧,除了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教師還需要開展適合學生和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提供多種途徑來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抗挫能力和適應環境能力。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組織心理健康輔導活動等形式,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并且掌握相關的應對技巧,從而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夠更加從容應對。此外,在校內開展公益性的心理教育課堂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過宣傳、講座、交流等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同時,學校在面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時也要承擔更加重要的責任,需要構建適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和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為未來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挖掘學生的長處
除了經常性的表揚和鼓勵學生,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讓他們在自我認知上更加清晰。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去發現自己的優點,如讓學生在班級中分享自己的特長或者讓學生參加各種比賽和活動,讓學生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班級中分享自己的特長或者讓學生參加各種比賽和活動,讓學生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團隊合作項目,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貢獻力量,從而增強自信心和歸屬感。同時,教師還應該學會正確引導學生處理挫折和失敗。失敗和挫折是無法避免的,但如何正確應對卻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失敗和挫折是成長的一部分,沒有人能夠避免。只有經歷過失敗和挫折,才能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不斷改進自己。同時,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分析失敗和挫折的原因,并指導學生制定下一步的行動計劃,讓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更加從容應對。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