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玲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而時空觀念就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只有培養學生具備時空觀念才能助其加深對歷史知識的把握,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促進歷史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提升,那到底怎樣才能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呢?筆者結合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教材,談談具體的滲透策略。
一、運用思維導圖,形成歷史知識網絡
擁有豐富的歷史基礎知識儲備,是學生形成時空觀念的重要基礎。而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掌握歷史知識,結果造成身心疲憊,沒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教師可以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如運用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掌握歷史脈絡。在復習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近代化探索”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嘗試借助思維導圖,讓學生在翻看回顧教材的基礎上將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內容按照時間、經過、結果、影響等方面以樹狀圖的方式勾畫出來,以“近代化探索”為主干、四次探索活動為枝干,再將時間、經過、結果、影響等內容依次補充,構成“近代化探索”完整的知識脈絡。在這個過程中,既幫助學生掌握了歷史知識脈絡,也提高了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為時空觀念素養的養成做好鋪墊。
二、巧用歷史年表,樹立歷史時空意識
時間是歷史存在的根基,時序性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因此,學習歷史必須要有準確的時間觀念。而歷史年表就是幫助學生有效把握歷史時序性的常用方式,其主要包括:時間軸和歷史大事年表。時間軸既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時序觀念,啟發時空意識,又能幫助學生建構歷史知識體系,培養通史思維。因此,在復習部編版八年級下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鞏固、探索以及發展時,因涉及的歷史時間與歷史事件較多,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梳理并掌握,筆者以時間軸的形式對整冊內容進行了宏觀的整合,從而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該冊知識的系統化理解以及知識體系的把控,將復雜的知識變為簡潔明了的知識脈絡,強化學生的時空意識,逐步培育時空觀念素養。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大事年表的方法,引導學生將時間與歷史事件進行對照整理,從而幫助學生在不同的時空聯系下理解歷史的變化與延續。
三、依托歷史地圖,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
歷史地圖能夠直觀、形象地展示歷史地域空間的特點與發展方向,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輔助工具,也是教師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對八年級上冊《正面戰場的抗戰》中“臺兒莊戰役”進行講解時,為了讓學生意識到臺兒莊的重要戰略價值,筆者充分利用了配套的地圖冊展示“臺兒莊戰役形勢圖”,先讓學生對地圖進行研讀,隨后教師對臺兒莊的地理位置進行講解:如鐵路、河流、軍隊的進攻方向等,以此讓學生明白臺兒莊的重要戰略地位,進而在空間上理解臺兒莊戰役是徐州會戰的關鍵以及體會“抗戰以來取得最大的一場勝仗”。這不但能讓學生認識到重要的地理位置對戰爭勝負的關鍵作用,也讓其建立更加深刻立體的空間觀念。
四、創設歷史情境,深化學生的時空素養
在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如果只針對課本內容進行闡述,缺乏具體的事物作為依托,學生很難準確把握歷史事件并對其進行理解和判斷。這時,可通過創設歷史情境的方法,把學生帶回“歷史現場”,讓學生在特定的時空中,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與理解。在八年級下冊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課中,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在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團的困難處境,深刻體會周恩來的外交智慧,筆者創設了一個情境:在萬隆會議上,中國遭到來自帝國主義的幕后陰謀以及各國矛盾分歧,會議將面臨著無法達成共識的失敗風險,設問:如果你是周恩來,你將如何化解危機?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直接辯駁,有的說直接把幕后的國家揪出來理論一番……我繼續反問學生:如果沉默是金,那他們參加會議的目的何在呢?通過兩個反問,學生不得不對這個會議的目的以及當時的情形進行深入的思考及考慮應對的策略。最后再展示周恩來總理當時的處理方法,當他們看到最后的結果時,不由得鼓起掌來。此番把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去考察的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時間發展的認識,同時沖擊性的問題,可以激發他們對歷史事件的思考,深入挖掘探索歷史的本質,深化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