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明
生物學課程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教材里蘊含了大量的科學精神、法律意識、愛國主義精神、保護環境、生命教育、生態平衡等素材,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結合教材內容,推動課程思政與初中生物學的融合,使生物學課程成為具有思想性和情感內涵的生命課程,更易于學生接受。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背景下,培養符合我國教育目的和國情的人才的必然要求,對于提高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達到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課程思政與初中生物教學目標的融合
初中生物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讓學生了解生命的本質和規律,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和科學觀。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將課程思政融入初中生物教學目標時,應該充分考慮兩者的共同點,將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相結合。
在“人的生殖和發育”這一章節中,教師可以融入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思想,讓學生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和不易。在“生態系統的平衡”這一章節中,教師可以引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在講解生態系統中生物的角色和價值時,引導學生意識到每個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在講授“遺傳與變異”的教學中,教師則可以引入我國科學家在基因研究領域的成就,讓學生了解我國科技的發展進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科學精神。
二、課程思政與初中生物教學內容的融合
初中生物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生命基礎知識、實驗技能和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將課程思政與初中生物教學內容融合,可以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介紹轉基因技術在解決糧食短缺、疾病治療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時,強調其對生態環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生物技術應用中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三單元《生物圈中有綠色植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教學中,教師將“生態系統具有有限的自我調節能力,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苔蘚植物是檢測空氣的指示植物等;而水資源污染、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生物入侵等對生態系統穩態造成的威脅”這些教學內容與生態文明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讓學生懂得:人類活動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對自然界索取過度,將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有很大的影響。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強化生態文明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意識,進一步樹立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三、課程思政與初中生物教學策略的融合
初中生物教學策略主要包括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將課程思政與初中生物教學策略融合,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
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并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融入科學探究的精神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分工合作,讓學生在團隊協作中學會尊重他人、溝通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
以《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為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演示了酵母菌發酵使氣球膨脹的實驗,但該實驗的條件和實驗的結論仍存在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教師課后可以給學生設計“利用居家物品探究酵母菌發酵條件”的實踐活動。將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探究發酵溫度的影響,第二組探究營養物質的影響,第三組探究酵母菌的影響。通過探究不同因素對發酵的影響,不僅需要學生動腦設計實驗方案,而且需要動手去進行實踐和驗證,最后需要動口,即需要相互討論和分享實驗結論。通過這一實驗活動,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提升了知識運用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進而促進知識理解,極大地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在案例分析中,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環境問題或生物科技應用案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念和科技倫理觀念,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
四、課程思政與初中生物教學評價的融合
初中生物教學評價主要包括平時作業、單元測試和期末考試等方面。將課程思政與初中生物教學評價融合,可以在評價過程中增加對學生思想道德和價值觀的考核。
在平時作業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與生活實際相關的開放性題目,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應用能力。比如在《用藥與急救》課程中,教師講授了一些基本的急救方法,讓學生了解了心臟驟停搶救的“黃金4分鐘”,每延遲1分鐘搶救,將喪失10%的存活機會。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模擬心肺復蘇的搶救,并拍成小視頻。學生在家演繹真實的搶救場景,一方面復習并鞏固心肺復蘇操作的正確步驟,另一方面,學生自己動手模擬搶救的過程,能讓其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生命的可貴。通過這樣有關人身安全性作業的設計,讓學生掌握更多生物知識與安全常識性內容,關注安全,關愛生命,促使學生科學生命觀念的形成。
在單元測試和期末考試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題目,如分析生態破壞對人類的影響、探討克隆技術的倫理問題等。通過這些題目,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思想政治觀點的理解程度和應用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
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和有力保障,將課程思政與初中生物教學有機融合,需要教師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和道德品質,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