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 肖嘉麗 等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疫情進一步影響消費,而電源電網發展不協調,新能源電力相對過剩,存在源網脫節風險。未來的產業轉型方向是高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服務業,原有的高增長模式下的能源發展邏輯受到挑戰,加上“雙碳”、“雙控”等政策的提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都給電網企業帶來了項目投資的風險。外部貿易沖突等引發的貿易禁運和經濟制裁、國際產業鏈受到疫情沖擊,以及全球范圍流動性泛濫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背離基本面等,導致工業上游煤電等傳統能源供給結構性短缺,以及部分地區政府部門在“能耗雙控”約束下拉閘限電,給電網企業穩增長、保障電力供應帶來挑戰。電力需求增長也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電網企業增供擴銷壓力進一步擴大,導致低效甚至無效投資的風險。在這一背景下,作為企業風險防控第三道防線的內部審計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2022年中國內審協發布的《中國內部審計協會2022年工作要點》中更是將內部審計在應對風險中的地位與作用作為一項研究重點,體現了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價值。
電網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全面深化推進了審計對象的高度信息化。一體化的信息系統幾乎覆蓋所有主營業務,企業內部管理全過程均以信息流、數據流的形式出現,傳統的審計對象逐漸向數字化轉型。另外,企業內部控制方式和手段由組織控制轉為組織控制與程序化控制相結合,審計的業務范圍和內容從傳統的單證、賬冊等“有形”信息擴大并轉換到信息處理的規范性、安全性、完整性等“無形”的技術領域。因此,原有審計手段不滿足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客觀上要求審計作業模式做出相應調整。為更好地發揮審計經濟監督職能,電網企業亟需以數字化轉型作為全面深化審計監督的重要引擎和抓手,堅持向信息化要資源、向大數據要效率,將數字化思維貫穿審計全過程,以大數據思維統領審計工作,深度探索數字技術與審計業務有效融合,以匹配企業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審計效能改變。
隨著電網企業級一體化的信息系統全面應用,各業務信息化系統中產生的海量業務數據,僅依賴人工和傳統的審計方式方法對電子化數據開展審計的成果和效率都不理想,無法滿足對海量電子數據進行審計的需求。
1.未實現數據的全面整合與高度共享。隨著公司企業級信息系統的全面應用,公司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實現了信息化。企業也在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基礎上,建成了數據中心、數據倉庫、海量準實時平臺等數據存儲及處理的平臺,接入了各業務系統的海量數據。但是數據仍然以分散式主題的形式存儲,上層數據應用仍然以煙囪式開展,底層基礎數據與上層數據應用之間缺少中臺數據匯總層。且現有的數據分析應用以定制化為主,應用服務缺乏靈活性,響應周期長,數據價值難以深入挖掘,需要在數據融合的基礎上構建豐富的數據服務產品。需要建設數字化審計應用,推進審計域數據匯總層建設,通過數據匯總層的建設,為數字化審計建設提供數據支撐及服務。并建立常態化數據分析工作機制,進一步提升數據整合能力。
2.傳統審計模式不能滿足當前監督要求。目前審計模式主要以現場“一對一”審計為主,依靠審計人員經驗對發現問題進行分析。受審計時間、地域分布、人力資源及資金等限制,審計廣度、深度有限,未能實現審計全覆蓋。疫情的大背景下,也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影響,降低出差頻率,現場審計人員規模,進一步要求審計管理部門更多的應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審計效率。運用大數據分析建模技術,建立“集中分析、分散核實”的“遠程+現場”數據分析模式,為審前數據分析、現場審計支持提供遠程服務,提升數據分析能力是提高審計效率的有效實施路徑。
3.未能對經營風險作出快速響應。當前審計發現問題及管理建議一般僅反饋給到被審計單位,而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會發現很多問題不是單個單位存在,可能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如果僅僅是反饋給到被審計單位,則無法規避企業風險。審計成果以及分析數據未實現有效共享,管理層也無法從宏觀層面掌握企業整體的風險情況,容易造成決策層和管理層信息不對稱,操作層對風險識別的能力低、響應慢。需要開展多維度業務數據分析和疑點實時監控,及時發出風險預警,讓數據可視、實時監控,提升決策支持能力。
4.審計整改周期長效果較弱。在實踐中,有的審計對象認為審計報告送達后,此項審計工作已經結束,認識不到位,未將審計整改放在重要位置。內部審計部門與被審計對象都在同一單位,有礙于熟人、朋友、同事的情面,怕得罪人,有畏難情緒。對審計整改重要性認識不足,審計整改意識弱化甚至缺位,整改不及時、不到位、不徹底,屢查屢犯、屢禁不止的問題時有發生。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常有滯后現象,不能發揮為組織部門選拔干部提供依據的作用,這種客觀事實更加弱化了被審計對象執行整改的意識。審計整改的監督合力尚未有效形成。一項問題的整改可能涉及到多個部門,需要多個部門的配合和積極行動才能促使問題的解決。這就要求我們建立以審計為主導,多部門聯動的綜合促改機制。缺乏對被審計單位的審計整改過程的指導。內部審計部門在下達整改通知書時,往往僅僅羅列審計發現的問題,但對問題如何整改缺乏具體清晰的指導,審計問題貌似整改完畢,其實并未消除風險。“重復整改”無形之中會導致審計資源的浪費,有的問題會因“時過境遷”而增加整改難度,有的會因時間過長而無法整改。
為了主動適應電力改革和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設需要,電網企業可以結合應用AI、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建立審計數據分析應用平臺,研發智能審計作業裝備,全面推廣應用“集中分析、分散核實”的“遠程+現場”審計模式,將技術、知識、數據等元素應用在審計業務的各個環節,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監督到業務前端,有效提升審計質量和效率。
食用向日葵SH363(內蒙古三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JK601(安徽華夏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試向日葵列當種子:采自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西小召鄉;供試藥劑:植物誘抗劑-IR-18(內蒙古錦苗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1.深化智能審計分析應用。①采集及存儲審計數據。抽取營銷、財務、基建、生產、物資系統的相關業務數據以及電網審計業務的相關指標,對數據加工、轉換、清洗、整合腳本,實現跨系統數據整合和標準化,形成審計數據集市。開展對標準化的數據進行數據主題分析、報表統計以及指標分析。
②應用數據挖掘分析。數字審計應用采用統計學知識、數據庫技術、可視化技術、機器學習、各類算法(如K-均值聚類分析、相關分析、K-Sigma異常點檢測和箱線圖)制定有效數據挖掘分析策略開展異常點檢測,從有類別標號的歷史數據中推導出區分數據類別的規律,構造分類器,再對新數據進行分類識別,發現疑點和風險。數據挖掘分析工作原理為數據庫技術、統計學、機器學習、各類算法、歸納推理、可視化技術。
③建立審計規則模型。結合多種數據方法開展審計規則模型建設工作。一是經驗性分析,梳理歷年審計成果數據,將反復出現的問題特征轉化為數據特征,并結合相關數據查詢語句建立模型;二是合規性分析,對比法律法規、管理制度與被審計對象的不同類別數據,通過一定的規則篩查異常數據;三是趨勢性分析,通過被審計對象不同時間段相關數據作比較性分析,查找規律性或者異常性變動;四是抽樣性分析,根據制定的抽樣規則和范圍,利用抽樣數據推斷總體特征,提高發現特征問題效率。
④數據分析成果可視化。數據分析成果可視化的主要思想是將復雜的審計數據通過可供使用者所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可視化可以把數據挖掘所獲取的知識通過可視化的視覺符號(網絡圖、樹狀圖、維恩圖、坐標等)清晰地進行展示,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審計目標和評估指標,對可視化的結果進行分析、解釋和評價,總結出有價值和有效的審計知識進行標準化,形成審計經驗和線索,用于分析取證以及出具審計報告。
2.實現審計策略自動化管理。審計策略是根據工作目標,將單個或多個審計規則按照工作流程組合起來。專項審計工作可以由一個或者多個策略組成,有的策略還需要重復執行。通過審計策略主題的方式,調動模型庫中的模型形成審計策略,按照“審前疑點挖掘、審中同步分析、審后歸納總結”的工作方式為現場作業提供數據分析服務。
①推動審計“關口前移”。電網企業經營管理上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及風險,可建立連續在線審計的作業模式和機制,實現“無聲審計”。通過對實時獲取事物電網運營管理數據進行在線分析與連續性監控,采用科學合理的風險分類和統計方法,建立高效的審計監控預警體系,實現對經營風險問題預警,推動審計方式由事后發現問題變為風險預警。
電網企業審計策略主題分類示例:a.營銷域審計:涉及電價電費(包含電量電費、差別電價執行、電費回收情況、電力銷售收入明細)、計量運行(包含電能表掛網試運行、電能計量裝置購置信息、電能計量再利用)、計量資產(包含低壓用戶計量裝置配置、電能計量器具報廢)、客戶停電(包含計劃停電、客戶停電時間)、業擴報裝(包含線路臺區、檔案格、工單抄送塊)、用電檢查(包含事故、預警調度);b.財務域審計:涉及預算管理(包含預算單據、預算任務、預算科目、預算上報、支付計劃)、資金管理(包含資金計劃發布、資金支付、資金補款、資金賬戶交易)、核算管理(包含憑證主記錄、憑證附件種類、生成單據、轉帳主記錄)、成本管理(包含差旅費報銷、其他費用報銷、專項費用借款、預付款報賬、工程報銷支付)、報表管理(包含報表任務、報表分類、基礎報表明細、報表稽核)、資產價值管理(包含資產目錄、折舊及攤銷、固定資產、無形資產);c.基建域審計:涉及進度管理(包含開工、進度計劃、啟動、投產、工程暫停)、造價管理(包含預算批復、年度投資需求、單項工程)、綜合管理(包含質量門、基建項目綜合、基建工程竣工結算);d.物資域審計:涉及采購管理(包含框架分配、采購計劃、采購策略)、需求管控(包含物資特征、物資需求、需求計劃)。
②優化審計“坐診”服務。實現跨領域、多數據的融合,通過開展數據橫向和縱向之間的關聯性分析,進一步挖掘行業性和趨勢性問題,重點研究企業體制機制性問題,為企業的提供全方位、多維度的審計咨詢服務,實現審計價值增值。主要可以有三種方式:一是形成預警通知書。預警通知書的主要內容為異常業務的原因排查通知。當數字審計分析平臺發現異動業務時,審計部向相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和歸口管理人員發送預警通知書,反映異常業務的具體內容,要求相關部門對異常情況進行排查,并在規定時間內反饋排查情況和整改情況。二是發布監控分析報告。根據數字審計分析平臺分析結果,向管理層定期發布監控分析報告,主要回顧本階段企業管理薄弱環節、存在問題集中度和趨勢分析,同時對下一階段工作提出建議。三是開展機動式審計。根據數字審計分析平臺分析結果,對易發多發的問題啟動機動式審計,出具機動式審計報告,及時跟進企業經營管理熱點和難點的處理情況,實現閉環管控。
3.推動審計取證工作提速增效。①應用AI完成快速電子取證。審計發現問題的取證來源途徑多樣,證據載體復雜,現場審計人員可以通過移動作業終端使用一鍵式掃描、拍照、錄音等取證手段,采集視頻、語音、圖片等文件資料并存儲在本機,應用OCR、語音識別再將這些文件資料進行歸集整理。
②應用智能關聯確定審計依據。在審計取證表編輯界面嵌入審計依據智能檢索引擎,當審計人員輸入審計問題時,智能檢索界面會將審計人員的問題描述與審計問題庫中的類似描述問題進行聯想匹配,查找與關聯最接近的審計依據。審計人員還可以借助我們自主研發的查詢工具,對法律法規庫進行智能檢索和快速瀏覽學習。
③應用遠程技術實現數據共享。隨著電網業務的不斷擴展,審計人員的移動性、開展審計的機動性、異地審計的頻繁性都越來越顯著,通過打通內外網交互平臺,實現在線遠程溝通,在線開展人員訪談、線上取證工作,使審計人員擺脫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開展“任何審計工作”。
4.重塑現場審計工作流程。①細化審計作業分工。按照“集中分析、分散核實”的數字化審計工作思路。可以建設省級審計數據分析中心作為數據分析的“最強大腦”,組建了“一對多”的后臺支持性團隊,團隊由業務審計專家、計算機技術專家以及電網業務技術專家組成,統一為各現場審計組提供后臺數據分析支持。通過“遠程+現場”的作業模式,數據分析團隊將審計線索和疑點推送至現場審計組,由審計組應用審計作業裝備進行核實取證后反饋結果,形成“聯動作戰”的合力,有效提升了審計精準性和效益性。
②實現作業現場可視化管理。運用移動作業裝備實現審計作業由現場主導向遠程指導的轉變,審計項目管理者可隨時與項目組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移動視頻通訊,通過視頻功能與數據審計中心監控大屏互動應用,對審計項目資源進行定位監控,全面實現審計資源分布、投入、動向監控與監督,或進行遠程溝通和協作督導。
③保障被審計單位數據安全。標準化裝備為審計人員提供標準化的數據管理途徑。網絡安全方面,標準化裝備通過企業移動作業平臺安全控制層的訪問隔離、權限控制、接入安全保障等對數據請求進行內外網安全隔離及安全加固。而在硬件安全方面,被審計單位數據資料只會在經過企業安全認證的裝備中集中存儲和處理,禁止隨意拷貝和傳播。
通過近兩年的審計數字化轉型探索與實踐,我們依托數據審計中心作為數據分析的“最強大腦”,數字化審計平臺作為“駕駛艙”,組建了數字化審計專家團隊,統一為各現場審計組提供協同作業支持。在今后的研究探索中,我們會進一步加大智能技術與審計業務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地走技術驅動管理提升之路,為其他供電企業推行數字化審計管理提供了經驗借鑒,體現示范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