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春 趙 迪 李 理
“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指明了職業教育的光明前景和廣闊舞臺;在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來,我國職業教育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和重要地位,在大力倡導和著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其格局也發生了巨大明顯的變化;在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了持續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相關意見,把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對新的任務和挑戰,作為新時代職業教育工作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需要重新仔細學習和反復研究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命運和前途使命,通過有效路徑充分協調高職教育領域的各個部分協同創新、凝心聚力,在融合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作出貢獻,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適應性和吸引力。本文通過分析當前背景下,地方經濟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職業教育融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結合實踐工作對職業教育有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進行了思考和探索,以期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人才支撐保障,發揮職業教育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應用作用。
技能人才的培育和儲備對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而隨著不同區域持續發展,結合地方的特色產業等因素,技能人才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吉林省分析為例,吉林省在汽車、現代農業、衛星、醫藥等重點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上,需要日益壯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吉林省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若干意見》《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都體現當前地方經濟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和重視程度。
通過分析《吉林省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可以發現2021年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6.6%,其中,第一產業增長6.4%,第二產業增長5.0%,第三產業增長7.8%。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7%,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6.0%,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2.3%,可以看出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已不再主要依賴地方物質資源供給,而是依托科技進步創新和人才資源,使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除了一部分優秀的“高精尖”高層次人才,占絕大部分的是經濟社會建設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要依靠本土培養,2022年吉林省出臺的《關于激發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措施(3.0版)》進一步通過正常激勵,展現留住技能人才是吉林的決心和需要,而如何培養更多、更優、匹配區域經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如何主動適應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當前,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成果,但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動能來源于地方經濟產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而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不適應對于專業崗位需求,就會對地方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希望通過分析、思考職業教育適應地方經濟發展中需要重視和解決若干問題,從而加強職業教育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促進、探索對策和辦法。
1.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需進一步適應經濟發展。通過整理我國職業教育實際發展的進程,從最初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以來,我國職業教育雖然經歷了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但我國職業教育在當前現實發展中也亟待進一步提升,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很多職業院校通常會考慮容易吸引學生報考的所謂的“熱門”專業,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當前社會的實際需求,而在學生人數增大的情況下來擴大辦學規模,而這種不考慮“市場需求是否飽和”等因素的“發展壯大”,對于職業學校學生的培養質量上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致使各類學校常規專業設置上多數相同、市場供給過量導致的結構性失業率較高的現象普遍存在,缺乏辦學特點。例如吉林一所以信息技術類為主要專業特色的某職業院校,卻涵蓋除信息類以外的32門“常規”專業,所設專業與其他多所同屬性職業學校設置大致相同,未完全適應地方產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桎梏“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
探究原因,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很大部分的決定權是放給職業學校,這申報審批設置專業時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當前職業院校的辦學基礎、建設基礎、學校的社會資源以及經費成本等因素,地方經濟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其實是教學單位設置的關鍵性因素,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融化了這項“關鍵性”因素,從結果上就會導致學校培養的專業技術人員與地方經濟發展契合度差,同時也對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阻滯影響。
2.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需進一步優化提高。辦好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是第一關。由于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多種原因,職業院校教師的學歷層次和整體素質相對較低,在隊伍結構上,學科型教師占有較大比重,而“雙師型”教師卻嚴重不足,而職業教育是以能力和技能培養為中心的教育,缺乏實踐技能的教師是無法完成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艱巨任務的,而現實發展也需要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需進一步得到優化和提高。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門出臺的《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對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進行了決策部署,同時也為新時期職業院校教師職業發展能力建設改革指明了明確的方向,《方案》的出臺也能夠切實感受到國家對提高職業院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水平的堅定決心和高度重視。但是,對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新的要求和目標,職業教育教師隊伍還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例如,來源單一、專業化水平偏低等問題,尤其是“雙師型”教師和教學團隊相對短缺,這也是阻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培養符合地方經濟發展人才供給需求上,教師隊伍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主體作用,因此如何加強對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的培訓和考評、提升和優化、融合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是當前急需進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3.校企合作需進一步完善機制。長期以來,我國持續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但實際探索成效并不顯著,當前情況下的職業教育領域的“校企合作”還處于“民間狀態”,盡管國家已制定了相關政策來支持,但沒有切實的法律保障措施來充分支持“校企合作”。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戰略層面”上,在激發企業辦學活力、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的導向作用、服務地方經濟的公益屬性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制定有效機制。
進一步分析,企業發展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有著影響,而職業教育發展更需要與經濟發展深入融合和互動?!靶F蠛献鳌币呀洺蔀榇龠M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互動發展的主要模式??涩F實情況是,在實際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機制不完善、政策不成體系等問題。例如:在地方政府方面,在政策傾斜和財政資金方面沒有足夠的支持力度和保障措施;在“校企合作”的實際運行過程方面,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保障制度,制度保障不清晰,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校企合作的應有效果;還有一些職業院校在培養過程中,選擇了與學生本身學習專業不一致的工作崗位進行頂崗實習,對口就業率低,這就使得職業院校學生培養目標并不能滿足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使得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進展緩慢,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就業導向。
當前,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對新階段職業教育提出來更高的要求和任務,通過緊密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為中心,積極探索加強高職教育和地方經濟互動融合的有效路徑,圍繞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激發企業辦學活力等方面進行了思考。
1.繼續優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新時期,職業教育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為了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人才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就必須要提高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適應性”。因此,優化當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至關重要、落實職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通過優化人才培養體現,諸多職業院校有著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和特色辦學理念。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是吉林省一所公辦職業院校,近年來優先在現代制造業、現代農業等領域及時把“創新成果”引入教育教學實踐,以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技術技能為目標,近兩年來在推進1+X證書方面,學生通過率達到95%以上。高度優化重視人才培養體系、提升學生適應職業的崗位能力建設,其中,食品藥品工程學院近年來就業率90%以上,就業率逐年增加。長春信息技術職業學院是一所吉林省省屬民辦高職院校,通過創新開辦“匠人空間”,對接企業需求,以創新創業教育、學習筑夢行動為載體,強化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技術技能水平本領。近兩年,學校前后聘請了全國勞模、大國工匠李萬君、全國道德模范張超凡為學習筑夢導師,為職業學院學生做了多次精彩培訓,教育引導學生爭當“技能高超、品格端正”的時代新人,學生團隊多次在吉林省“挑戰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中屢落獎項,有效結合“專創融合”改革發展路徑、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思路、志愿服務融入勞動教育的創新實踐,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觀,組織多次“奮斗有我、‘就’在吉林”、“返家鄉社會實踐”系列活動,鼓勵學生用心學會專業技術技能,服務家鄉經濟常用、助力家鄉發展,近年來專業就業率均達到80%以上,同時留省就業率逐年提高,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2.逐步構建高水平職業院校教師隊伍。面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職教師資12條》中的十二項工作舉措明確了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建設標準體系、改革創新基本制度、完善管理保障機制、實施具體舉措提升教師雙師素質,為構建高水平教師隊伍指明方向,同時構建高水平職業院校教師隊伍也是當前改革的關鍵和重點、更是把好職業教育的“第一道關卡”。
近年來,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黨委和行政高度重視教師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學校教學質量監控中心、教師發展中心等部門在教師人才隊伍建設中明確任務和使命,積極推進提高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穩步提高,無論是對新入職的新教師還是在學校從教多年的資深教師,學校每年針對教師的職業能力建設、信息化能力應用等方面組織多次專題培訓,切實提高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業務能力;在組織新教師入職招聘上也嚴格把握“寧缺毋濫”的原則進行組織招聘,同時對新入職教師的培訓和學習過程中進行相應考核,不斷完善教師準入制度、考核制度和培訓制度。據統計2022年組織教師參與學習和培訓20余次,這其中包括高職學校新入職教師適崗能力提升專題培訓、“1+X”證書制度、“雙師型”教師專題培訓、師德師風專題培訓、專業學科能力提高、職業院校教師基本功教技方面的培訓、教科研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訓等,切實提高了教師整體素質和水平,其中食品藥品分院依托所在學科的食藥分析檢測科研平臺,組建雙師型教師團隊,通過學校支持在硬件建設、運行管理機制、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完善,成效顯著,對進一步提高教師和教師團隊整體素質水平奠定良好的氛圍和基礎。近年來,教師培訓學習208人次,有260人次到企業實踐鍛煉,使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效構建高水平職業院校教師隊伍水平。
3.有效激發企業參與辦學活力。企業是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地方經濟發展重要的支撐群體,企業自身發展與職業教育環環相扣、互相促進融合,從推動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思考,政府需要提升政策供給,如制定準入身份認定、注冊登記、財產評估與管理、學費管理、財稅支持、質量保障及退出機制等具體政策,通過改革創新,以有效機制、成型體系激發企業辦學動能和效能,從而加強職業教育和地方經濟的互動融合。
長春信息技術職業學院是吉林省一所頗具特色、成立較早的民辦高職院校,民辦學校相對公辦學校機制相對較活,同時學校領導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較早開展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年來,所成立教學院系中開展校企合作的企業有30余家,有10余家企業入駐學校、其中包括中興通訊NC學院、通企學院、航空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鳳凰衛視等支持的數字傳媒學院等,由企業參與教學,由企業的工程師、資深員工到校為學生授課,講解內容也是根據企業用人需求進行針對性設計教學、通過“訂單式”培養,最大程度激發了企業參與辦學熱情和積極性。同時,學校成立了校企辦公室專門與校辦合署辦公,通過制度保障、法律保護、政策咨詢等方面的構建,明確了學校和企業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避免了相關概念界定不清晰相關的問題。同時,近年來校企合作的學生就業率接近100%,訂單式培養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專業輻射地方各個地區各個行業,有效供給地方企業用人需求,大幅度減少招工用人預算成本,對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地方經濟的優質發展,相應的做法和途徑容易推廣、復制和應用,對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接地方經濟產業發展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新時期,協調好職業教育和區域經濟的關系至關重要。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強與地方經濟有效互動,緊密圍繞服務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市場需求等方面提高“適應性”,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通過繼續優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逐步構建高水平職業院校教師隊伍、有效激發企業參與辦學活力等路徑,切實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從而促進職業教育有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