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東明,吳巍蕓,吳 東
(廣東醫科大學 第一臨床學院 內科診斷學教研室,廣東 湛江 524001)
近年來,為建設中國特色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并推動其標準化與規范化,自2015 年起,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將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納入住院醫師培訓體系并實施“雙軌合一”政策。這一政策整合了兩個培訓體系,具有統一規范、臨床實踐、繼續教育等培養特點,旨在提高醫學教育質量、醫療服務水平、醫生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以滿足醫療需求[1]。呼吸內科,作為一個二級學科,參與了這一并軌培養計劃。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期間,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在內科各個專業學科進行輪轉,但其科研能力的培養存在一定不足,尚不能滿足未來呼吸內科領域科學研究的需求,從而對我國呼吸醫學領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呼吸內科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研究、創新和科研實踐能力,已經成為呼吸內科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以問題為導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模式強調以問題為中心,鼓勵自主學習與跨學科探究[3]。相應地,Seminar 教學模式是一種交互式的教育方法,通常在小組或研討會形式下進行,教師設定一個或多個話題,鼓勵學生充分討論,并在過程中提供引導。學生在研討中積極思考、交流和分享,最終培養出獨立思考和具有創新意義思考的能力[4-5]。我們團隊在前期指導本專業研究生的過程中,初步摸索了基于PBL 聯合Seminar 教學模式。本文旨在探討這一教學法在中國呼吸內科專業型碩士科研能力培養中的應用效果,為完善臨床專業型研究生的教學方式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
納入了60 名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在讀呼吸內科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簡稱“專碩”)為研究對象,所有學生均簽署知情同意。
2 方法
1)傳統講授教學模式:在課程開始前,請學生提前閱讀指定文獻,組織小組進行在線討論,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后,編寫小組研究報告。
2)PBL 聯合Seminar 教學模式:通過案例分析,學生在課前集中進行研究和討論,團隊以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中心進行討論。在小組中,每個學生扮演一個不同的角色,負責設計、開展具體的研究工作。
3)具體實施具體步驟:①確定教學目標和課程大綱。在教學開始前,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和課程大綱,為PBL 聯合Seminar 教學模式的設計提供指導和支持。②設計學習主題和問題。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大綱,教師需提前設計3~4 個課程相關問題,在學生完成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圍繞問題進行探究和討論。③建立學生小組。學生需要分組進行PBL 學習,每個小組由4~5 名學生組成。④設計教學素材與指導。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相關教學素材和指導,包括課程基礎知識、相關文獻、參考書籍等,以及PBL 學習過程中的指導和輔導。⑤開始PBL 學習。學生按照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收集和整合相關信息,然后在小組內就問題進行討論、辯論和探究,每次會議結束時,學生需要將會議討論的結果和問題進展情況記錄下來。⑥開始Seminar 學習。在PBL 學習結束后,學生需要根據PBL 學習的結果,參加Seminar 教學環節。教師會根據問題和小組討論結果,設置1~2 個相關領域的話題,并邀請嘉賓演講或引導學生進行討論。⑦結束學習。教師根據學生的PBL 和Seminar 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為學生學習提供具體反饋及建議。
4)教學法的效果評價:①出科考核成績,包括理論考試(滿分100 分)與科研綜合能力考核(包括醫學文獻檢索能力20 分、醫學外語閱讀能力20 分、醫學語言表述能力20 分、幻燈片制作能力20 分);完成課程學習后,兩組學生實行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閱卷。②調查問卷結果,采用電子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查閱國內外臨床專業醫學生培養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管理的相關文獻,結合實際自主設計“呼吸內科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現狀與分析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文獻閱讀數量(篇/月)、自主學習能力、科研思維能力、科研寫作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等;教學后科研經歷和研究成果產出。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Version 25.0 進行統計學分析,連續變量用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分類變量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對正態分布的連續變量采用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分類變量使用卡方檢驗,統計學顯著性水平P<0.05。
總共納入60 名呼吸內科專碩,年齡集中分布在20~27 歲,均通過國家研究生考試,學制三年。其中以2020 級的30 名呼吸內科專碩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講授教學法;2021 級30 名呼吸內科專碩作為試驗組,采用PBL 聯合Seminar 教學模式;兩組研究生的年齡、性別及呼吸內科專業基礎課程成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情況
由表2 可知,試驗組專碩的出科理論成績、醫學文獻檢索能力、醫學外語閱讀能力、醫學信息表述能力和幻燈片制作能力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試驗組即采用PBL 聯合Seminar 教學模式對呼吸內科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出科考核成績的提高效果更好。
表2 兩組學生出科考核成績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臨床專碩每月閱讀文獻數量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由表3 可知,試驗組臨床專碩的自主學習能力、科研思維能力、科研撰寫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表3 兩組問卷調查結果比較
由表4 可知,試驗組臨床專碩已經進行科研學習,查閱文獻、撰寫綜述、已進行科研的實驗方案設計和研究及開始著手撰寫學術論文的人數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科研經歷的比較
由表5 可知,試驗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文章的人數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5 兩組科研產出情況
呼吸內科作為醫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特別是隨著全球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等)的不斷增加。在我國,呼吸系統疾病的患病率上升明顯,每年有數百萬人因呼吸疾病直接導致死亡[6]。因此,培養合格的呼吸科臨床醫師并全面提升呼吸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至關重要。然而,目前我國的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即“四證合一”,要求專碩畢業生同時獲取臨床醫學碩士畢業證與學位證、醫師資格證書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這一重臨床技能培訓的醫學培養模式無論是在意識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降低了對臨床專碩科研能力的培養,加之,呼吸內科臨床專碩在臨床科室輪轉中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在臨床工作上,進一步導致了臨床專碩科研能力的不足[7-9]。然而,卓越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能之一。
相較于傳統的講授教學模式,PBL 教學模式具有啟發性和實踐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科研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通過小組協作和交流,可以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和協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10-11]。另一方面,Seminar 教學模式是一種交互式教學,師生共同討論特定問題。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而是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和交流,起到引導和促進作用。學生也不再是被動接受教育,而是通過思考、探討和互動主動學習,從而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學術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學術表達和交流能力,促進了其思辨和創造能力的提升[12-13]。雖然PBL 和Seminar 教學模式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但至今尚未見到有關針對呼吸內科專碩研究生的PBL 聯合Seminar 教學模式的文獻報道。
本研究旨在通過PBL 聯合Seminar 教學模式,強化呼吸內科專碩的科研能力培養。研究結果表明,采用Seminar 討論作為組織形式,結合PBL 技術手段,有效提高了臨床專碩的醫學理論成績,并顯著提升其綜合能力(主要包括醫學文獻檢索、醫學外語閱讀、醫學信息表述、幻燈片制作,以及自主學習、科研思維、科研寫作和問題分析能力)、科研經歷及科研產出。為了優秀地完成PBL 聯合Seminar 教學的項目報告,臨床專碩積極主動進行文獻閱讀,逐漸提高了文獻檢索、閱讀和綜合歸納的能力。這不僅深化了他們對醫學知識的理解,還讓他們及時掌握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新學科前沿知識,推動了循證醫學實踐的進展。同時,文獻閱讀有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技能,激發了持續學習的動力,使研究生一直保持對醫學領域的興趣。此外,它還提高了英文閱讀、語言表達、邏輯思維和論文寫作方面的能力,讓研究生學會如何編寫學術論文和有效地傳達醫學信息。另外,傳統的教授教學模式偏向記憶和被動學習,缺乏實際應用,未充分關注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這可能限制了學生的學科知識范圍和科研動力,使得學生缺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制約了學科的創新發展。相反,PBL 聯合Seminar 教學模式引入了匯報、互動、反饋和點評等元素,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和團隊合作能力。因此,其有望培養更多具備創新潛力的學科人才。
PBL 聯合Seminar 教學模式能激發呼吸內科學專碩的學術興趣和動力,錘煉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科研能力和拓寬學科前沿視野,使學生更好地適應職業需求,為呼吸內科領域的專業人才培養貢獻更多的力量,培養出具備新時代科研和臨床雙重素養的呼吸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