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賓,富海鷹,郝潤丹,余鵬程,李得建,魏江濤,柳 靜,常志旺,魏 星,程 印
(西南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成都 610031)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1-2]。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高校人才培養的系列指示和講話精神,站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深刻回顧了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牢牢把握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動態,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3]。在學生教育的教學實踐中,育人機制的探索與實踐是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積極響應,對于服務好國家戰略、完成好一系列影響力大、受益面廣的國家級工程項目具有重大意義[4-5]。
對于科研育人來講,科研的核心是育人,而“科研育人”的核心是“科研精神”和“專業責任感”的培養。近年來,科研精神和專業責任感的培養在構建科研育人新機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教育部實行“三全育人”以來,首批試點單位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工作方法、培養當代科學家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基于科研精神價值觀引領和專業責任感培養的科研育人機制仍需大力探索和提升。所以,基于科研精神和專業責任感培養的多元立體科研育人機制的探索和實踐不僅對深化“科研的核心是育人”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于反映“三全育人”成果也具有重要作用[6]。
自教育部“雙一流”建設項目實施辦法提出以來,圍繞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需求,各高校根據自身發展目標制定了學生培養的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培養質量,初步證明了“雙一流”實施辦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動態評價和調整機制,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但不可否認,目前學生培養模式和機制仍存在部分問題,具體表現在培養模式不夠系統、針對性不強、專業面不夠廣等。我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在科研精神和專業責任感方面還有較大的改進空間。
本文在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礎上,依托“三全育人”工作平臺,探究了科研精神和專業責任感的培養在構建多元立體化科研育人新機制中的內涵構成和引領作用。立足“科研的核心是育人”的理念,以言傳身教為主的方式,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科研作風。同時,基于理工融合、本碩博一貫、理論實踐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科研精神和專業責任感在培養具有科研精神和家國情懷的科技人才中的核心作用,構建了多元立體化的科研育人新機制[7]。
科研精神關乎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科學是一項承前啟后、不斷超越的偉業,是甘當人梯的前輩和不斷超越的后輩教學相長的過程。偉大高尚的科研精神對一個學科甚至一個學派的發展至為關鍵。
本研究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和目標,發揮科研精神在價值觀塑造方面的引領作用,幫助學生認識科研精神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引導學生探究科技活動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圍繞國際前沿科技問題,分析全球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探討人類共同利益與共同責任間的關系。進一步闡釋人類命運和個體發展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塑造基于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家使命感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牢固樹立“科研的核心是育人”的理念,在指導學生開展科研訓練的過程中,以自己嚴謹的態度和作風對學生言傳身教,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科研作風。同時,將個人思想政治表現作為開展學術研究的基礎要求,堅持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基礎學習、選題設計、項目研究及成果運用的全過程。加強科研團隊創新平臺建設,搭建師生科研交流互動平臺,注重團隊文化建設,引導學生進行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以相似研究方向組成科研小組,培養小組成員集體攻關、聯合攻堅的團結協作意識和艱苦奮斗精神。此外,通過邀請校內外專家開展講座培訓、挖掘優秀畢業生進行經驗交流等方式,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引導學生砥礪奮斗、追求卓越。
科技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高度責任感。本研究將圍繞工程科技創新和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針對工程建設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結合具體的科研項目,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營造活躍且嚴謹的學術氛圍,培養具有高度專業責任感的科技人才。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參與課題討論、室內與現場試驗、理論分析與數值模擬等工作,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實踐創新能力。通過深入工程建設現場,讓學生切身感受一線建設者的責任感,體驗工程建設特別是標志性重大工程建設的宏偉和難度。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工程問題中,樹立他們敢于面對困難迎接挑戰的信心,引導學生追求成為卓越工程師和科學家的目標。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注重學生科研興趣及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自主探索科學研究。通過專業課教學、設計研討課等提升學生理論水平,通過邀請專家作學術報告、定期進行團隊科研匯報交流、科研實踐等,提升學生的科研興趣,教會學生科研探索的方法,通過課程論文、試驗方案設計鍛煉學生科研能力,通過團隊匯報、科研小組會議、班導師制度等了解學生科研進展。同時,依靠健全并落實有效的激勵機制,比如到世界知名院校做短期交流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性。采用如此方法循序漸進,從興趣引導到自主科研,以達到提升學生自主、有效開展科學研究能力的目的。發揮學科科研育人功能,建立教研一體、學研相濟的科研育人機制。
重大自然災害事件是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其中,地震是危及人民生命財產的突發式自然災害。我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地震災害是造成我國居民傷亡最多的自然災害。作為土木學科的教育者和研究者,減輕工程地震災害一直是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土木工程抗震減災人才的培養不僅涉及地質學、地震學、工程地質、地震工程、巖土工程及地理信息系統等學科的交叉融合,還與人才的挖掘、成長、培育制度直接相關。
本文以土木工程抗震減災為載體,以多元立體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為落腳點,構建“緊跟前沿、腳踏實地、勇攀高峰”的科研育人新機制,充分發揮優勢學科的引領作用,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家國情懷濃厚、具有科研精神和專業責任感的人才。
習總書記有關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思想為高等學校探索研究育人為本的具體實踐指明了方向。如何從實際層面出發,研究建立更加全面、更加多樣、更加豐富的多元立體化科研育人機制是值得研究的。本文從如下五大舉措,推進科研精神和專業責任感在多元立體化科研人才培養中的全覆蓋。開展跨學科協同育人,組建跨學科教研一體化師資團隊[8]。實施教學管理一體化改革,全面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將專業負責人、專業教師、輔導員及黨政干部打造成“育人共同體”,實現職能互補、優勢疊加。在價值觀引領、團隊文化建設、科研方法、交叉知識、研究引導及獎勵制度等方面探索新機制,為服務構建多元立體化的科研育人機制創造可行性條件(圖1)。

圖1 基于科研精神和專業責任感培養的多元立體化科研育人機制框架
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事件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兩個巨大挑戰,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沖擊越來越大。地震是危及人民生命財產的突發式自然災害,我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地震災害是造成我國居民傷亡最多的自然災害,如我國汶川地震(2008)造成約8.7 萬人死亡或者失蹤,約37.5 萬人受傷,其中四川省災區面積達28 萬km2,受災人口2 983 萬人,直接經濟損失8 451 億元人民幣。作為地震工程研究者,減輕地震災害一直是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如何應對重大地震自然災害不僅是我國防震減災新時期所必須面臨的挑戰,也是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巨大挑戰。應對重大地震自然災害的關鍵是大批專業人才的培養。為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指出的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實行方針,專業人才需具備極高的跨學科知識集成度。然而,由于傳統經濟條件、技術水平、認識等限制,當前地震巖土工程實踐主要集中在工程一線人員在抗震規范的指導下應對設防地震上,這難以有效應對重大地震自然災害。作為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有著“與生俱來”的逆行責任,我們需要為此做好準備。專業知識的學習就是具備承擔逆行責任的“防護服”。我們不期待這種成為逆行英雄的機會,但是我們不能不做好整裝待發的準備。
為實現多學科交叉復合型研究生的人才培養,需構建理工結合的學科交叉創新工程教育組織模式,具體體現在地質學、地震學、工程地質、地震工程、巖土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學科的交叉融合。作者擬將建立多元立體化科研育人課程體系并納入相應學習階段的培養方案,并有效形成巖土地震工程課程體系(土力學、基礎工程、土動力學、巖土地震工程、巖土工程抗震、巖土地震工程學、巖石力學、高等巖石力學和巖土工程非連續變形分析),真正實現多學科交叉項目研究和鍛煉,實現學科交叉融合育人。
探索了本-碩-博一貫制人才培養機制對于拓展人才培養渠道的重要意義[9]。本研究以多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為目標,針對當前研究生培養存在的不足(如傳統培養模式難以適應前沿交叉的新挑戰、專業培養度與日益強烈的升學意愿不匹配、復合型博士培養質量與就業去向的不協調等),調研中國、日本、美國等土木工程抗震減災強校在人才培養規模、制度、質量及專業貢獻度、杰出人才案例等方面的特點,重新審視專業和學科的交叉融合問題,強化本科階段的專業介入,完善本碩、本博、碩博等制度,形成了可執行的本-碩-博一貫制彈性人才培養制度。本-碩-博一貫制彈性人才培養制度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主要分為三類:本碩連讀培養、碩博連讀培養和本-碩-博連讀培養。在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框架下,課程一體化建設應遵循連貫性、基礎性和層次性的原則。
以巖土工程專業作為試點,構建了本-碩-博一貫制的巖土抗震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本科生的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項目申請和開展、本科生畢業設計,實現本科生提前進入團隊,這為后續研究生培養和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申請考核制等入學考試的方式和內容實現提前攻博,更有利于后續研究地開展。靈活的學制變化、彈性的本-碩-博人才培養制度為研究生培養模式注入新活力,更有利于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
注重學生科研興趣及能力培養,教會學生自主探索科學研究。為實現本項目的研究目標,培養跨學科工程抗震人才,故需構建理工結合的學科交叉創新工程教育組織模式,進一步促進地質學、地震學、工程地質、地震工程、巖土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學科的交叉融合。通過開展本碩結構競賽、巖土抗震實驗室的搭建,多學科交叉項目研究和鍛煉實現學科交叉育人。
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課堂延伸至野外地質現場,實地為學生講授地質現象,剖析地質成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認識課堂上的知識,組織團隊成員開展科研調查,現已完成尼泊爾地震滑坡科考、新疆喀什地區帕米爾高原高速遠程滑坡野外地質調查、汶川地震地災科考、意大利Vaiont 滑坡考察等工作。以野外考察常態化機制的建立實現大工程育人。
科研的核心是育人,而“科研育人”的核心是“科研精神”和“專業責任感”的培養。本文開展了基于科研精神和專業責任感培養的多元立體科研育人機制的探索和實踐。在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礎上,依托“三全育人”工作平臺,探究了科研精神和專業責任感的培養在構建多元立體化科研育人新機制中的內涵構成和引領作用。通過實施家國情懷和愛校情結、學術道德和責任使命、學科交叉和體系建設、全程育人和目標育人、實踐育人和多元育人等舉措,建立了基于科研精神和專業責任感培養的多元立體化科研育人機制。以巖土地震工程人才培養為例,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值得借鑒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