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嘉怡/江蘇省蠶種所 季 森/無錫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用工成本呈現不斷攀升的態勢。對蠶桑行業來說,意味著養蠶勞動力成本的大幅增加,蠶期雇傭臨時勞動力變得價格昂貴。加上農民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報酬較高,即養蠶的機會成本較高,農民從事蠶桑產業的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目前,江蘇蠶桑從業人員老齡化問題較為明顯,養蠶副業化相對突出,只有從根本上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蠶桑產業才能穩定持續發展。為此,江蘇探索建立高效的蠶桑生產模式,試驗示范多批次養蠶,通過蠶桑適度規模經營以期打破目前產業發展的瓶頸。
為探索建立高效的現代化蠶桑生產模式,2021年春季在東臺市佳源蠶繭養殖家庭農場(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蘇北綜合試驗站唐洋基地)開始進行多批次模式養蠶試驗。1-2齡小蠶進行共育,喂食育71-1桑葉;3-4齡中蠶在中蠶室飼養,3齡至4齡開葉第一頓喂食育71-1桑葉,4齡第二頓至上蔟前用雜交桑條桑飼養。1至4齡一日三回育,5齡一日二回育。2021年共飼養7批蠶種,生產蠶繭共11116公斤,每張蠶種平均產繭21.5公斤。為篩選出不同時間和氣溫條件下最適宜蠶品種,在不同批次中飼養了不同的蠶品種。雜交桑多批次養蠶試驗取得了初步成功。從試驗結果來看,多批次養蠶產量還不太穩定,不同蠶品種間產量差異較大,其中蘇豪×鐘曄(抗)蠶品種表現最為優異,每張蠶種平均產繭達到了42.4公斤,遠超平均水平。
有效提升生產效率,顯著降低養蠶成本。從勞動力成本來看,多批次養蠶解決了全年各蠶期用工的不平衡,使各蠶期用工趨于一致,且勞動力淡季成本低,有利于降低全年養蠶成本。如果全年集中在春、秋季飼養,和其他農作物勞動力用工沖突,勞動力難找,且用工價格高。從桑園種養成本來看,多批次養蠶能夠充分利用桑葉,全年桑樹長出的桑葉能全部用來養蠶,不浪費桑葉。大蠶期采用雜交桑條桑育,實施機械化收獲,也可以節省采桑和處理桑葉的成本。從固定資產使用來看,多批次養蠶實現蠶室、蠶具等設施裝備的多次、重復利用,相對傳統養蠶模式可大幅節約固定資產的投資成本。
有助于解決養蠶副業化現象,穩定蠶桑從業人員隊伍。全省栽桑養蠶目前仍然以普通小規模農戶為主,一般為春秋兩季養蠶,蠶期集中用工且時間短,蠶期之外小農戶還會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栽桑養蠶的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較低,導致蠶桑從業人員隊伍不穩定。與其他農作物相比,栽桑養蠶經濟效益較高,江蘇平均畝桑經濟效益達到5000元以上,通過多批次養蠶模式,培育一批養蠶專業大戶,實現蠶桑適度規模經營,有助于降低平均生產成本,再結合桑園套種套養等資源綜合利用,能有效提高蠶農的整體收益,讓蠶桑產業成為農村富民產業,吸引更多農村勞動力加入,穩定和壯大蠶桑從業人員隊伍。
產量不穩定。從全年飼養過程來看,未發生蠶病的爆發,但是產量還不夠理想。2021年全省蠶種飼養張平均產繭達到41.32公斤,而在多批次養蠶試驗中,每張蠶種平均產繭僅21.5公斤,不同蠶品種表現差異較大。其中蘇豪×鐘曄(抗)蠶品種表現最為優異,蠶繭產量達到了全省平均水平,其他蠶品種產繭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導致品種間產量差距較大的原因,主要是飼養過程中統一技術處理,沒有按照品種各自的特性實現“良種良法”。另外就是多批次養蠶過程中,由于飼養規模較大,養蠶節奏加快,勞動強度明顯加大,勞力緊張,缺少傳統小農戶生產的“精耕細作”,養蠶生產過程相對粗放,技術處理不到位,導致產量不穩定。
機械化程度較低。多批次養蠶模式加上機械化操作可以大幅降低勞動力用工成本和固定資產使用成本,從而達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養蠶成本的目的。但由于江蘇戶均桑園面積較小,蠶桑從業人員老齡化現象明顯,導致省力高效適度規模蠶桑生產技術普及推廣難度較大。另外,由于蠶桑經營收入占農戶家庭總收入比例較低等原因,農村養蠶大部分為副業狀態,仍然以簡單勞動力投入為主,普通小農戶對設施蠶房、軌道給桑、自動上蔟等省力化機械化設施裝備投入積極性不高。與其他農作物相比,蠶桑產業省力化高效化技術應用率低,種桑養蠶機械化程度仍然偏低。
農藥污染導致家蠶中毒現象日趨嚴重。目前農村養蠶和其他農作物選址相近,甚至存在不少的桑園“插花田”,特別是近年來林業、農作物等病蟲害防治大多采用無人機防治,更易引起周邊桑樹農藥污染,極易引發蠶病爆發或不結繭現象發生。近年來,家蠶農藥中毒現象發生日趨頻繁且全年各季均有發生,特別是原來春季罕見的家蠶中毒現象,現在也呈多點、多發狀態,全省各地蠶桑生產“防毒保安”的壓力越來越大。
加快多批次養蠶模式的試驗示范。各地要通過示范基地建設等項目加快推進多批次養蠶模式的試驗示范工作,加快篩選出適宜不同時間和氣溫條件下的蠶品種。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設置對照組,觀察不同蠶品種的表現差異。同時也要加快篩選出適合多批次養蠶模式的桑樹品種,探索適合多批次養蠶模式的桑樹栽培技術,以及加快研究適宜多批次養蠶生產方式的消毒方法和桑樹病蟲害防治技術。
通過政策扶持推廣省力化養蠶技術。進一步集成創新和示范推廣以“適宜品種+設施蠶房+軌道給桑+自動上蔟+機械采繭”為特征的蠶桑高效省力化種養技術體系。重點推廣運用蠶室溫濕度自動控制、標準化養蠶大棚、切桑機、軌道給桑、自動上蔟和自動采繭機等省力化、自動化、智能化養蠶設施裝備。通過以點帶面,帶動廣大蠶農加大設施裝備投入,提高蠶桑生產設施化、標準化水平。其次要強化政策扶持,在制定產業規劃和扶持政策時,把蠶桑產業列入現代農業產業扶持政策范疇。加大蠶室蠶具等購置補貼力度,加快研究制定與蠶業相適應的農業保險機制,讓蠶農不僅愿意投資,而且有能力投資。
注意多批次養蠶時間和布局。及早做好與植保、林業等相關部門的協調和銜接,多批次養蠶布局要與周邊農作物治蟲高峰時間盡量錯開,防止出現家蠶農藥中毒等現象。實在無法錯開的情況下,周邊農作物治蟲高峰時間應安排在養蠶間隙和小蠶共育期間。在桑樹管理方面,收割條桑與采摘片葉相結合,要利用自然規律,趨利避害,合理割伐,爭取理想的產葉量。另外,多批次養蠶布局要與本地臨時勞動力數量、養蠶機械化程度和蠶室最大飼養量相一致。
加快蠶桑資源綜合開發力度。通過多批次養蠶模式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加快推廣“桑-菜”“桑-禽”“桑-藥”套種套養等復合經營模式,積極探索、示范推廣桑枝條、蠶沙等蠶桑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加快培育一批以蠶桑為主業的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蠶桑綜合經濟效益,提升蠶農整體收益,讓蠶桑產業成為農村富民產業,穩定壯大蠶桑從業隊伍,穩步推進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