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雖然飽受爭議,但是其歷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面對風起云涌的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創建湘軍,不僅作為主力鎮壓了太平天國,而且對后世有深遠影響。其建立湘軍時運用的獨特建軍思想對后世建軍活動也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湘軍;曾國藩:討粵匪檄
【中圖分類號】K25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5-009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5.027
一、湘軍創建的背景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清朝已經不復往日的輝煌。曾國藩所處的嘉慶、同治朝,內憂外患日益增多。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經過工業革命,生產力獲得飛速發展,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急劇增加,資本家們把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中國。鴉片戰爭的炮火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國”的夢境,古老中國的大門被迫打開,之后列強的一系列侵略活動使清政府陷入了危機中,但相較于外患而言,清政府面對的最大的威脅無疑是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其中,發展迅速的太平天國運動成為清政府最致命的威脅。歷來農民起義的斗爭矛頭都是直指中央政權,太平天國也不例外。1853年3月洪秀全等人攻克江寧(今南京),正式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太平天國。
面對這種危險的形勢,清政府急需強有力的軍隊鎮壓太平天國。然而在入關前后立過汗馬功勞的八旗兵、綠營兵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戰斗力,變成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紈绔子弟,斷然無法承擔起鎮壓太平軍的重任。清政府已經意識到,如果不想陷入農民起義的汪洋大海中,就只有暫時放下對漢族官員的防備,令其創建新型武裝對抗農民起義。曾國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命到長沙協助湖南巡撫辦理團練的。
正是因為清王朝對軍事力量的迫切需要,為曾國藩創立湘軍提供了現實條件。而湘軍取得的成果也為曾國藩青云直上奠定了基礎,其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就是最好的證明。曾國藩與湘軍相輔相成,對清朝末年的政治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作為宗圣曾子的第七十世孫,曾國藩從小就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而這種熏陶直接影響了曾國藩所創立的湘軍及其活動。
二、曾國藩獨特的建軍思想
(一)湘軍建設深受宗法觀念影響
“湘軍最大的特點就是按封建宗法關系,以血緣、政緣、地緣為支點建立起來的。” ①且全軍以曾國藩的倫理道德為最高精神指引。曾國藩以儒家思想修身治國,其所創建的湘軍自然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精神支柱。
曾國藩善于運用情感色彩來促進湘軍團結,主要表現在選擇將兵時堅持用同鄉人,鼓勵兄弟親友一起入伍,甚至把他們安排在同一營帳,從而促進軍隊內部團結激發出最大戰斗力。作為湖南人的曾國藩在挑選湘軍將領時主要選擇湘鄉人,且其中大多是受儒家影響的封建儒生。其軍隊的士兵也多選自湘鄉一帶有親屬關系的農民,標準是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士氣。這種建軍方法被概括為“以書生領山農”。一些重要將領如左宗棠、曾國荃、郭嵩燾等都與曾國藩有師生、親屬、同鄉、姻親等關系,且同宗中通常多人參軍,如曾國藩有四個兄弟都參加了湘軍,同宗人一起上戰場更能激發出將士的血性。“湘軍的士兵來源以湖南為中心,具有鮮明的地域族群集結現象,并以封建宗法關系作為維系湘軍的紐帶”。②從招募的士兵的地區來源來看,主要以長沙府湘鄉縣的士兵為主,形成了比較固定的兵源地。曾國藩正是利用這種血緣宗法關系,以同鄉之人更易同心協力為依據組建湘軍,而之后湘軍的活動成果也印證了曾國藩的想法。“……兩廣、兩湖、江北多年悍賊,于十七八等日……分段搜殺。三日內,斃賊共十萬余人”。③
(二)曾國藩重視官兵的道德信念建設及將士的選拔
不同于八旗和綠營的軍制,湘軍實行的是募兵制,其士兵由軍隊將領自行招募,且招募士兵時要經過統領、營官等級別將領的層層選拔,上下各級關系緊密,全軍服從曾國藩一人,在湘軍內部筑造了嚴格的封建隸屬關系。這樣一來,就保證了曾國藩在湘軍內部的絕對權威。“封建社會的個人威望與封建性宗法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時,個人道德修養往往是決定其領袖地位的關鍵因素”。④曾國藩主張用禮來治理國家,其以“辨等明威”的理念作為湘軍的治軍原則和“以忠誠為天下倡”的道德信念都是他對整個湘軍集團得以實施最高控制的重要條件。他極力把儒家的孔孟道德落實于士兵的日常言行中,且把封建倫理道德與封建等級尊卑觀念融合在一起,用宗法倫理觀念掩蓋封建尊卑觀念,這些原則使湘軍自覺遵守封建等級觀念。而曾國藩在選拔湘軍將領時也是以這種倫理道德為依據的,在選拔將領時專選沒有官場做派、踏實肯干的樸實之人,對于投機取巧之輩,即使能力再強也不錄用。不僅如此,曾國藩還十分重視對將士精神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強調整個軍隊精神面貌的重要性。他認為行軍的根本在于“忠信”二字,并教導湘軍官兵要始終保持忠信。這種“忠信”的思想使湘軍官兵之間的交流增多,形成了湘軍集團內部的和諧關系。曾國藩除了對軍隊進行以“忠君”為重點的思想教育之外,還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軍紀教育,如禁止士兵擾民、禁止抽煙嫖賭等行為,正是因為曾國藩對湘軍集團有嚴格的道德要求并以身作則,所以湘軍集團一直把曾國藩視為最高精神領袖。
(三)曾國藩以程朱理學作為武裝湘軍集團的思想武器
曾國藩是以鎮壓太平天國為目的創建的湘軍,而太平天國運動不僅給清政府的統治帶來了嚴重危機,也對維護封建禮教的程朱理學產生了不小沖擊。洪秀全的一些反儒措施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形態產生了強烈沖擊,面對這些沖擊,曾國藩曾說:“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⑤程朱理學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精神武器一直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更成為清朝的官方意識形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封建禮教的危機實際上就是程朱理學的危機”。⑥太平天國運動不僅妨礙了他們考試做官的道路,而且直接沖擊他們的思想信仰。在這種背景下,清政府與太平天國的斗爭不僅僅是政權之間的你死我活,而且是意識形態之爭。因此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深受程朱理學影響的封建儒生為了應對太平天國運動給他們帶來的沖擊紛紛挺身而出,積極參加鎮壓太平天國。曾國藩襲程朱理學之道,不斷對湘軍進行道德教化,此外他還號召“凡讀書識字者”皆不可袖手旁觀,且頒布了《討粵匪檄》與太平天國進行輿論上的斗爭,呼吁天下讀書人為捍衛綱常名教、文化道統而戰斗,這更能激發出讀書人對抗太平天國的積極性,從而吸引讀書人參與到太平天國的斗爭浪潮中。
曾國藩以程朱理學作為武裝湘軍集團的思想武器具體表現為其組建原則。湘軍集團內部信奉理學者多為經世派,因此湘軍的創建理念大部分表現為理學經世的觀念。首先在募兵時,曾國藩強調必須注重士兵的精神面貌,在選拔將領方面,他仿明朝戚繼光的成法,強調將領的“將德”,重視將領的忠信,強調將領的血性,這種選拔將士的標準明顯受到理學的影響。且湘軍的將領大多為封建儒生出身,理學與儒生相輔相成,曾國藩多次強調選拔將領時要選擇“質直曉軍事”“血性曉軍事”的將領,實質就是希望選拔出來通曉理學、堅定維護封建名教、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而戰斗的軍事人才。
其次,曾國藩還以理學作為規范軍隊統屬的工具。湘軍集團內部并不是完全按照職位或軍功高低劃分軍職,而是以理學傳授系統的位置來劃分。理學看重師生之間的傳承關系,而湘軍的將領大多是受理學影響的封建儒生,所以師生關系也就成為決定軍職高低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曾國藩在湘軍集團中有如此高的威望,與他的理學素養較高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此外,曾國藩對湘軍的日常操練中也體現其理學思想,他繼承了戚繼光以禮治軍的思想,重視對湘軍官兵進行道德教育,禁止官兵進行嫖賭等非法活動,要尊敬兄長,謹言慎行。此外,曾國藩還時常在士兵日常訓練時對士兵進行講話,對士兵進行道德教育。曾國藩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導士兵嚴格遵守封建禮法,強調對士兵要恩威并重、寬嚴相濟,他所提出的“用恩莫若仁,用威莫若禮” ⑦是表達其恩威并重思想的最好詮釋。所謂“仁”就是強調道德教化,曾國藩用他制定的“軍禮”來調節湘軍內部的關系,他希望士兵可以發自內心地服從領導,而非一味地通過獎懲來管理士兵。而所謂“威”就是強調湘軍內部等級森嚴,士兵要“敬尊長”,上下尊卑不可逾越。曾國藩正是用這樣的方法對湘軍官兵進行管教,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及其士氣。
(四)曾國藩注重以和建軍,注重將兵關系、軍民關系的和諧
曾國藩在創建湘軍時,對綠營兵的失敗進行了反思,他認為綠營兵在對抗太平天國運動時屢戰屢敗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們敗不相救。正是吸取了綠營軍失敗的教訓,曾國藩堅定了要把湘軍建設成為“誓不相棄之死黨” ⑧的軍隊。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曾國藩做了多方面努力。
首先,曾國藩十分重視對湘軍將領的選拔與培養。將領作為一支軍隊的領導人物,在軍隊建設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選拔將領時,曾國藩十分重視以“忠義血性”作為選拔的首要條件,進而創建“誓不相棄之死黨”。
曾國藩除了注重對將領潛移默化的影響之外,還專門設置了每月的“申誡”時間對將士進行思想教育。曾國藩堅守“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⑨的理念對待手下將士,對于因個人恩怨而不愿意相救友軍的將領,他給予嚴厲斥責。曾國藩不僅重視將領之間的關系和諧,對將士之間的關系也頗為看重,他主張將領要關心士兵的成長,對士兵的獎懲要以“仁”為先,不能隨意對士兵濫用刑罰。此外,曾國藩為了湘軍內部能更加團結,規定由營官募兵,從而達到“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誼相孚,臨陣自能患難相顧” ⑩的目的。這些措施對湘軍將領內部的和諧產生了巨大影響。
最后,湘軍內部關系較為和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餉制的完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餉對軍隊的重要性的毋庸置疑的。曾國藩提高湘軍將士的餉銀待遇,使其更加積極地為統治者賣命。但清政府此時已經陷入財政困難的境地,無法調撥更多的軍費支持湘軍,曾國藩意識到“必須親自籌餉,不可仰食他人”,?他很早就注意到完善的后勤保障對行軍的重要性,因此他采取果斷措施改革落后的后勤保障制度,不斷完善保障體系。而湘軍能戰勝太平天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將領“能籌餉”。湘軍實行“以儒生領山農”的治軍辦法,而儒生在當時又多為學而優則仕的讀書人,他們考取功名后有機會接觸國家的各項資源,這些資源對籌餉有莫大的作用。湘軍通過征收厘金、舉辦捐納、辦理鹽務等方式籌措資金,籌餉對象非常廣泛,幾乎涉及社會各個階層。不僅如此,湘軍的籌餉方式還顯示出高度的靈活性,在籌餉時靈活運用收厘金、辦捐納、鹽務等多種方式進行籌款,且不斷擴大籌餉領域。此外,因鴉片戰爭后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中,商品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各地商人增多,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的輕商思想根深蒂固,而湘軍把籌餉的主要對象指向商人而非一般平民,這不僅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不易造成軍民之間的矛盾,而且減輕了清政府對湘軍及曾國藩本人的疑心,統治者也從利用懷疑湘軍轉向依賴湘軍,這些都是湘軍注重籌餉的積極影響。
三、曾國藩的建軍思想的價值
曾國藩以一介文人之身,招募兵勇,訓練成軍,剿滅了太平天國,不僅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也對后世的軍隊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從儒家倫理道德角度出發,對湘軍的道德建設進行了全方位的部署。曾國藩以從儒家倫理道德視角,多方位審視軍人價值、軍隊道德、將帥修養等問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軍事倫理思想。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曾國藩作為深受程朱理學思想影響的封建官僚,其建軍思想固然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其維護君權、捍衛封建統治的思想是封建糟粕,但是其建軍思想中的精華對后世的軍隊建設還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
對曾國藩建軍思想的合理內核進行深度挖掘,這對軍隊建設有一定程度的借鑒意義。曾國藩注重對將士道德思想的建設,禁止士兵抽大煙和吃喝嫖賭等不良行為。曾國藩注重軍民關系及將兵關系的和諧,對鞏固發展和諧的軍隊內部及軍政軍民關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另外,曾國藩本人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設,為官清廉,恪守儒家思想,持之以恒的提升自身道德修養。這對為將者以身作則提高修養提供了借鑒。
四、結語
晚清中國內憂外患的背景給湘軍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而湘軍的興起也給晚清帶來了深刻影響,湘軍鎮壓農民起義挽救了清政府的統治,在抗擊外國侵略的戰場上也做出了一定貢獻。湘軍將領因富有軍功成為朝廷重臣,積極推動洋務運動,興辦一系列近代工業,促進了傳統中國社會向近代化轉變。不僅如此,作為深受理學經世思想影響的湘軍將領,還通過興辦新式學堂、翻譯外國書籍等方式引進西方文化。
曾國藩所創立的湘軍充分體現了其政治思想,而湘軍對晚清中國產生巨大影響,不僅增強了湘淮系官員的勢力影響,還對近代淮軍、新軍的建立及北洋軍閥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注釋:
①遲維霞:《試論曾國藩與湘軍的創建》,《中國科技信息》2006年第2期,第186頁。
②朱耀斌、李超平:《湘軍的宗法色彩與晚清政治嬗變的歷史鏡像》,《城市學刊》2020年第6期,第82頁。
③周谷城:《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④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岳麓書社1985年版。
⑤⑦⑧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日記》,岳麓書社1987年版。
⑥《程朱理學與湘軍集團》,《求索》2007年第11期,第199頁,第200頁。
⑨曾國藩:《曾國藩治兵籌策錄》,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⑩溫林編:《曾國藩全集·奏稿》,京華出版社2001年版。
?李瀚章:《曾文正公全集·書札》,同心出版社2014年版。
參考文獻:
[1]曾國藩.曾國藩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2013.
[2]周谷城.中國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林增平,范忠程.湖南近現代史[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4]王闿運.湘軍志[M].長沙:岳麓書社,1996.
作者簡介:
馬心怡,女,回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