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雁玲 莫毅
【摘要】瑤族羊角舞是廣西恭城瑤族的一種獨特的祭祀舞蹈,2008年,它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瑤族羊角舞蹈如今即將面臨失傳。以此為出發點,本文通過對紀錄片《莫徭勉》進行探析,將影視人類學與羊角舞相結合,探討影視人類學在瑤族羊角舞傳承和保護中起到的作用,并針對其發展的困境提出建議,以期其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莫徭勉》;影視人類學;瑤族羊角舞
【中圖分類號】J7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5-010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5.033
基金項目: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1年度研究項目“新時代廣西壯族聚居村落家風建設中婦女作用發揮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1BK007)。
2011年6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遺法》將非遺定義為“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展示人類文明史的另一種方式,它是中國偉大傳統文化的歷史遺產。它不僅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還是各族人民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對它的保護和傳承將有助于加強文化凝聚力,使社會更加穩定,民族更加團結。但是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的進程,“非遺”的處境不容樂觀,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刻不容緩。在影視人類學的視角下對非遺的傳承和保護進行研究,討論如何將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可以使得影視人類學發揮其作用,不僅對于非遺傳承起到重要作用,對于文化自信的增強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一、羊角舞:村民記憶中的民族舞蹈
民間舞蹈是少數民族通過不同的舞蹈形式和功能來表達其情感和愿望的主要方式之一。[1]瑤族羊角舞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活的瑤族人民所特有獨有的祭祀舞蹈,它展示了古代瑤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具有濃厚的原始味道和獨特的民族特色。
瑤族羊角舞是明朝瑤族人民從湖南遷移到廣西時進入到恭城瑤族自治縣三江鄉石口屯的,是一種祭祀祖宗、還卻心愿包含樂、舞、歌、號子的表演形式,以前在石口田垌中央七塊田處進行表演。先是長鼓出場建好戲臺,然后分五個步驟進行:1.山羊在山上嬉戲;2.狗王遇難;3.上山打獵;4.師公舞;5.下往游行慶祝。表演時由19人以上組成,分工為:操大鼓、鈸、長鼓、斧、繃鑼、三叉、馬刀各1人,師公棍4人以上,跳羊角舞8人以上,另有1人演老娘,打獵過程中喊:“秀、秀、秀,喔呼喂,秀、秀、秀,依紅旋”號子,用石口話唱著:“高王、平王爭天下,哪個奈得高王何,許與二公主做老婆”曲子,最后以三叉追趕馬刀往山上跑一圈回到田結束。
關于羊角舞還有一個瑤族人民世代流傳的傳說:據傳說,瑤族的祖先以打獵為生。有一天,瑤族祖先盤王被一只山羊從懸崖上撞落下來,被叉在樹上死去,留下了七個兒子。他們的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們養大,他們到山上去找那只山羊,把它的角砍下來。他們敲起長鼓,舞起刀叉,跳起羊角舞,慶祝為父親報仇,實現了他們的愿望。從此以后,盤王的子孫們都會在特定的日子,打起長鼓,跳起羊角舞,祭祀先祖,祈求先祖保佑子孫后代風調雨順。人們跳起羊角舞,便會想起祖先的艱辛,因此格外珍惜現在的生活。[2]
二、《莫徭勉》:歷史記憶下的羊角舞
莫徭,莫徭是古時候人們對瑤族的稱呼,瑤族的歷史很久遠,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也是十分多彩。他們主要以狩獵和收割莊稼為生,主要使用羅網、弓箭等工具來進行捕獵,他們擁有獨特的語言和服裝,與外界甚少接觸,生活的十分艱難。宋代后的史書典籍中經常出現“瑤”或“蠻瑤”的族名。1949年之后,中央政府將莫徭的名稱統一為瑤族。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三江鄉石口屯的瑤族,這里的人自稱“莫徭勉”,世世代代傳承著“羊角舞”。
《莫徭勉》講述的,就是羊角舞末代傳承人伍有光老人家的故事。影片的開頭,導演先用一組遠景鏡頭從遠到近慢慢切換到紀錄片的目的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瑤族自治縣三江鄉石口屯,期間穿插著對本片主人公的一些特寫以及他對本民族來歷的敘述,最后將鏡頭落在他,也就是本片主人公——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羊角舞傳承人伍有光老人的身上。這一組鏡頭的拍攝一方面向觀眾交代了地理環境,另一方面為后面講述伍有光老人以及羊角舞的相關內容埋下伏筆。從伍有光老人的口中可以得知石口村的瑤族,從湖南江永千家峒,輾轉源口到伸家垌,又過落嶺界到達茅塘村,最后定居石口屯。剛來到這里定居的先民們除了開荒種地,就是到山上打獵,再拿到集市上換東西,那時候的人們又窮又苦。盡管如此,那時的人們卻不忘傳承祖先傳下來的文化,不忘學習羊角舞。伍老在1957年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羊角舞,當時一起學習的有六人,而如今,卻只有伍老還在世。由于伍老年事已高,可能再過幾年也沒有力氣擔任跳羊角舞的重任了,但是在他眼里,羊角舞的傳承不能斷,這代表了對先民和祖先的認同和記憶,他要把這門技藝傳授給自己的孫女,讓孫女把羊角舞的精神傳承下去。影片中一些畫面也可以很好地襯托出羊角舞儀式的莊嚴肅穆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艱難與困境。比如拍到伍老上山伐木的場景時,背景里的迷霧就仿佛象征著羊角舞傳承的迷茫和無力。拍到伍老說自己年事已高可能無法再繼續從事羊角舞儀式的場景時,加入了幾個孩童快樂玩耍的場景,暗示了伍老身體已經不如從前,但是非遺繼承人還未成長,可能面臨后繼無人的境況。在拍伍老進行羊角舞儀式時將特寫鏡頭和近景、遠景相結合,展現了羊角舞儀式的神秘肅穆和非遺傳承人對于非遺傳承的決心和堅守。還有一個鏡頭是伍老在表演完羊角舞后氣喘吁吁的樣子,這不僅代表了伍老無法再像以前一樣精力充沛的完成表演,也暗示了許許多多像瑤族羊角舞一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人傳承或者瀕臨消失,發人深思。
三、影視傳播與文化傳承
國務院辦公廳于2005年3月26日下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并建立檔案和數據庫。”[3]錄像在人類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它可以真實、生動地捕捉和表現各種生產和生活條件,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特別是客觀地記錄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民族志錄像的實踐也在不斷發展。[4]直到現在,人類學家們通過研究和調查發現,民族影像志已經成為研究人類學的文化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媒介,使用民族影像志來對一個民族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進行記錄,已經成為傳承和保護少數民族“非遺”經常使用的手段。
(一)記錄與再現
在視頻與通信技術的發展中,紀錄片的風格偏重于紀實拍攝目的是將事物傳播和發展過程中最真實的情況完整地呈現給觀眾。而非遺的傳承,更是對自身傳統的傳承方式更為看重,它融合了視頻技術和歷史背景,再由我們基于視頻傳播的概念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影像文本的形式記錄和保存下來,對于一些瀕臨消失的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是極具意義的一種文化傳承方式。它是保護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使用紀錄片的形式對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大影響,而這種形式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來進行傳播的。[5]比如在拍攝民歌、舞蹈時,它可以記錄環境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歌聲、鼓點和自然聲音,并且可以不間斷地連續記錄。《莫徭勉》這部紀錄片通過對瑤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視頻錄制,重點關注石口屯“非物質文化遺產”羊角舞的保護、保存和傳承,為民族學家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具有意義和價值,并且內容豐富的資料文本。這個文本資料屬于第一手資料,它將非遺傳承人伍老的講述與當地的自然風景和羊角舞儀式的表演過程相結合起來,為觀眾們呈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的魅力和源遠流長的底蘊。片中運用密集的鼓點配合緊湊的背景音樂,將伍老表演羊角舞的過程以一種十分生動的形式展現了出來,更是吸引了觀眾的注意,伍老用精湛的表演技術向觀眾傳達了他對羊角舞無限的熱愛之情。除了景色和舞蹈,該片還將羊角舞的制作過程加入其中,通過其將瑤族群眾堅守傳統手藝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心全面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給《莫徭勉》這部紀錄片增添了幾分傳統文化的美感。試想如果不能把羊角舞用紀錄片的手段拍攝和保存下來,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只能通過一些文字和人們口中流傳的內容,來了解瑤族羊角舞這已經傳承將近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了。而包含于羊角舞中豐富的瑤族氣息和知識,除了使用影像方法來進行記錄外,幾乎不可以用文字等手段對其進行準確、快速而生動的記錄。
(二)保存與傳播
利用攝影來記錄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對保護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克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地理限制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使得文化與文化之間不斷地相互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強化自身的文化內涵。以紀錄片的形式來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意味著,即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轉移過程中發生了一些突發事故,也可以用視頻的形式來將其進行傳播。面對羊角舞非遺傳承人伍老進行采訪,觀眾將對瑤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多的了解,同時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困難和辛苦。從片中伍老的自述可以得知,他和師兄弟的羊角舞是跟隨師父一起學習的,而之后他又將親自將羊角舞這份傳承教授給他的孫女,這就可以看出在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還是通過口口相傳和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的方式來進行的。如果這中間出現什么變故,那么這份傳承就很有可能斷絕,因此用影像的手段對非遺進行記錄和保存是尤為重要的。
隨著傳播技術的進步,傳播少數民族“非遺”紀錄片的途徑也越來越多。例如,有關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通常在電視、互聯網和其他媒體上廣泛傳播,并能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其產生的影響不可小瞧。所以就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紀錄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宣傳和傳播作用。比如《莫徭勉》這部紀錄片就參加了中國國際大學生紀錄片大賽,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同時在搜狐、優酷等平臺進行播放。對《莫徭勉》這部作品進行講述的過程中,形形色色的媒體可以讓觀眾對瑤族羊角舞有更多的了解和認知,也可以潛移默化地以視頻的語言更有效地激發觀眾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同時,也影響著觀眾的思維和想法,讓他們能夠自發地參與到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動中去。
(三)研究和教育
對于人類學等領域來說,“非遺”紀錄片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紀錄片本身的重要性使其成為保存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研究材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與發展,可以通過“非遺”紀錄片,更好地傳播到人民群眾中去。此外非遺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現代媒體的宣傳活動相結合,不僅能讓人們更全面、更細致地了解其表達方式和意義,而且也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欣賞傳統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從而增強我們在民族自覺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讓民間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莫徭勉》這部紀錄片就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宣傳作用,可以使學者們在對羊角舞這門非遺文化進行研究的時候,有更加直觀清楚的一手資料,讓更多學者投身到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行列中來。片中,伍老嚴肅認真表演羊角舞的畫面給人留下了一個真實、淳樸、守護傳統的“非遺傳承人”印象。在鏡頭的遠近交替間,在音樂聲的慷慨激昂中,“羊角舞”儀式的莊重感及伍老對于羊角舞的崇敬和信仰得到真實再現,充分展現了瑤族傳統舞蹈的鮮明特色,讓觀眾對三江鄉石口屯瑤族的風土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強他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關注與行動。
四、羊角舞傳承的困境和解決建議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而受到很大影響,許多文物逐漸消失,許多有價值的傳統舞蹈技藝瀕臨滅絕,因此加強我國非遺舞蹈文化的保護工作已刻不容緩。[6]
(一)傳承困境
1.傳承人培養困難
傳統舞蹈是通過世世代代相傳才得以流傳下來,對于繼承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關鍵的核心是人。現如今,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想也在進步。隨著“進城務工”熱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去打工,而選擇留在村里學習羊角舞的人寥寥無幾。正如《莫徭勉》里伍老所說,與其共同學習羊角舞技藝的師兄弟共有六人,但如今只剩下他一人存活于世,掌握羊角舞儀式的人少之又少,而伍老的孫女還比較年幼,大多數的年輕人對此根本不了解。另外,由于羊角不能給村民帶來很多的經濟收益,愿意學習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也給羊角舞的傳承帶來困擾。面臨瀕危,亟待進行搶救性保護,這正是羊角舞以及很多傳統非遺所面對的現狀,同時也是對其進行保護傳承需要面臨解決的關鍵問題。
2.傳承方式傳統
正如紀錄片《莫徭勉》中所呈現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很多還是采用師徒傳授或者家族繼承的形式。這種傳統的傳承模式有一定的優勢,它可以增加雙方的藝術交流,使非遺文化技藝可以代代相傳。然而,由于部分接班人文化水平低下等原因,許多傳統文化已經消失或處于消失的邊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完全取決于繼承人的言傳身教,而在繼承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特殊情況,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的話,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徹底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3.傳承環境受限
從片中的一些對石口屯環境的鏡頭可以看出,石口屯地處險峻的山林之中,交通十分不便,因此羊角舞的傳承只能限制于莫徭內部之間的人員,不能與外界人員進行交流與借鑒,同時從伍老的自述中可以得知,石口屯之前的經濟情況也不是很好,羊角舞表演的資金也不是很充足,這些也都會對羊角舞的保護傳承造成一定的困難,必須得到解決。
(二)傳承建議
1.加強傳承人保護機制,鼓勵更多人加入宣傳
關于保護和傳承羊角舞,首要的就是解決傳承出現斷層的問題,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相關機制,設立羊角舞傳承專項基金,獎勵和保護傳承人的合法地位與相關權益,使得羊角舞的保護和傳承變得更加科學和規范。影視人類學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解讀是文化意義和視覺語言的整合,它在潛層次暗含了對民族文化自覺意識的呼喚。傳統影視人類學影片的制作,創作的主客體是固定的,傳播者和受眾的關系也是固定的。一個作品的最終完成,是以創作者為核心實現的。[7]影視人類學使少數民族文化持有者能夠從主體的角度來表達他們的文化,交與式的人類學片拍攝方式使少數民族文化持有者成為持機主體,占據主位創作,這也是影視人類學一直強調的“互為主體性”以及“賦權”的體現。[8]當今新媒體越來越發達,當地居民的身份也隨之發生改變,還可以鼓勵當地居民通過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對羊角舞進行宣傳,可以通過直播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到羊角舞的內涵與魅力,同時也可以將羊角舞的相關周邊產品進行售賣,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這樣也可以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羊角舞的保護當中。
2.利用拍攝紀錄片的方式進行宣傳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佳方式是紀錄片。通過紀錄片,人們記錄了特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完整地將非遺藝術展現出來,并將最豐富的細節保留下來。紀錄片具有高度的可視性和易于保存的特點,可以應用于羊角舞的捕捉、保存、傳輸和傳播。與之前的傳統方法相比,它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9]在傳播上,羊角舞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并與各大新媒體平臺相結合,通過攝像機從各個角度記錄了羊角舞表演,然后對鏡頭進行編輯,記錄下羊角舞的表演內容和儀式過程,將這羊角舞生動而又完整的展示在全國人民面前。此外還可以將“非遺”紀錄片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播放,通過“非遺進課堂”的相關活動,以紀錄片的形式將羊角舞展現給瑤族學生們,讓他們從小就有保護和傳承羊角舞的意識。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他們學習羊角舞的興趣,從中發現傳承人的人才,使羊角舞后繼有人;另一方面,羊角舞的傳人吳有光老人經常被邀請去學校向學生傳授羊角舞技巧。三江小學每周都有羊角舞課,其目的就是通過一代一代人的傳承,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發揚光大。
3.利用互聯網等大眾媒體進行宣傳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的“活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意味著它是一種“活的”文化。這種“活態性”表現在口頭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語言、表演藝術、社會習俗、儀式、節日和傳統工藝中,是不可或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于人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當中,并且直接傳達給受眾,在這個過程中,往往還會產生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互聯網的互動更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它可以成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絕佳平臺。在現如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可以通過建立以羊角舞文化為主的網頁,在其中介紹羊角舞的來歷、表演形式以及細節等等,通過一些電子設備或者新媒體平臺與民俗藝術消費群體建立互動聯系,利用VR、全息投影等新技術對盤王節祭祀大典活動、羊角舞、還盤王愿等活動進行模擬,讓用戶仿佛置身其中,從而引發更多人對于瑤族羊角舞的興趣。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影像技術也實現了飛速的發展。通過電腦、手機等新媒體終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傳播給廣大群眾,增強民眾的保護意識,對非遺的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莫徭勉》作為一部近年來極富民族特色的紀錄片作品,以廣西瑤族地區特有的瑤族羊角舞作為拍攝對象,以其獨特的拍攝手法和真實清晰的現場畫面,為“非遺”羊角舞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讓人們意識到非遺傳承中面臨的困境和急需保護的局面。最大限度地發揮視頻對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合理利用影像志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將紀錄片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王建華,王雪寧.少數民族非遺保護研究現狀及發展態勢分析[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19(04):138-144.
[2]黎靖,馬志偉.恭城瑤族羊角舞的英雄祖先記憶與文化認同[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2,(05):65-68.
[3]樊坤,方觀音.大眾媒介與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以于都嗩吶為例[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35(05):17-20.
[4]王穎,黃力力.鄂倫春族影像志實踐與民族文化傳承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03):150-155.
[5]楊曉紅.影像記錄的優勢——紀錄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作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04):74.
[6]尚冉,韓麗.紀錄片《舞蹈·非遺》:用鏡頭記錄非遺舞蹈文化的傳播與傳承[J].四川戲劇,2020,(12):149-152.
[7]龔詩堯,陳剛.他山之石或可攻玉——當影視人類學遇見新媒體[J].廣西民族研究,2019,(06):50-57.
[8]朱斌,胡凡剛.影視人類學視野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嬗變[J].新聞傳播,2018,(17):79-80.
[9]黃桂明,董治安.影像還原技術在民俗民風傳承傳播中的應用研究——以瑤族砍牛習俗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0,(12):90-91.
[10]向麗.淺談用影視手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J].民族大家庭,2006,(04):43-45.
[11]崔珊珊.“非遺”傳統舞蹈保護現狀與發展對策——以哈薩克族民間舞蹈為例[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21,19(02):107-111.
作者簡介:
黃雁玲,女,博士,廣西民族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社會學。
莫毅,男,廣西民族大學2021級民族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