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珍
(包頭師范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內蒙古 包頭 014030)
2017 年10 月,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提出分級分類開展師范類專業認證,師范專業認證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基本理念[1]。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充分遵循師范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基礎上,立足師范生培養目標和個性發展,結合本院綜合條件、特色優勢、學科特點及學生就業取向,以師范生發展為導向,配置教育資源、設計教學方案、安排教學活動,并根據師范生的核心素養,對其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考核與評價。因此,師范類專業認證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它的實施對生物學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內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規律的一門科學[2],它是生物科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具有內容龐雜、抽象性強、更新速度快等特點,因此,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遺傳學教學面臨重重困難:①以“灌輸式”為主,教師講得多,學生參與少,知識單向傳遞,學生學習被動;②以“多媒體”教學為主,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③以“知識傳授”為主,忽視了能力與價值觀的培養;④學生普遍認為難學且枯燥乏味,畏難情緒強[3];⑤學時壓縮,而遺傳學內容龐雜且更新速度快。因此,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很有必要。
包頭師范學院為二本師范類院校,學生底子薄、自我學習能力弱。遺傳學課程在第四學期開設,此時學生已掌握了計算機、植物學、動物學、生物化學等基礎知識,同時也具備了相關實驗操作技能、計算機操作技能和小組合作的經驗,有較強的參與意識和辯證邏輯思維,但習慣于死記硬背,被動學習[4]。因此,如果此時任課教師利用課程網絡平臺資源,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只要設計科學、安排合理,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更好地將翻轉課堂應用于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遺傳學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現有基礎及興趣,對遺傳學教材進行了整合與分解。教學內容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進行了整合與分解:縱向對所講知識進行了整合,以基因為主線,按照基因的結構、存儲、復制、表達、變異五個模塊進行講解,打破了原有章節的限制,使得學生所學知識體系整體性、系統性更強,便于學生學習記憶;橫向對每一章節的知識點進行了分解,在教學中將部分內容進行了翻轉課堂教學。用于翻轉課堂的內容必須對學生有一定的挑戰性,同時又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通過反復研究,筆者將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分離規律、自由組合規律這幾部分內容以翻轉課堂的方式開展教學,要求學生在查閱文獻、線上學習的基礎上,動手完成相關模型的制作、分享展示,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基礎的同時,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協作能力、教具制作等能力,同時還陶冶學生的教育情懷,為學生考取初中生物教師資格證及考研深造奠定基礎。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要借助課程網絡平臺,因此,筆者利用超星爾雅平臺創建了遺傳學課程網絡平臺,并在授課前完成課程網絡平臺的資源建設工作,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視頻、Flash 動畫、教學課件、教案、評價標準、習題庫、試題庫、資料庫等基礎資源的建設,為學生課前、課后自主學習提供豐富的資源,為學生線下學習提供了保障。
翻轉課堂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引導,真正體現了“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整個翻轉課堂分為課前合作探究、課中分享展示、課后反思升華三個階段[5](見圖1)。
圖1 翻轉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2.4.1 課前合作探究
學生要根據超星平臺的評價標準完成視頻學習,課件預習,小組討論,微教案的撰寫,教具的制作,組間互評,組內互評、自評等工作,并將學習討論過程中拍攝的照片、錄制的視頻、小組分工記錄表、預習筆記、微教案、教具等資料上傳至平臺;教師負責分配小組,發布任務、線上指導、查看學生提交的材料并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反饋。
2.4.2 課中分享展示
學生要根據各小組及教師的反饋意見進行討論,對微教案、知識點、教具進行補充完善,然后分享展示,并將討論過程、分享過程所拍攝的照片、錄制的視頻上傳至平臺,教師負責現場指導、重難點的講解及習題檢測的發放,同時各小組成員和教師針對分享展示環節給出評價反饋。
2.4.3 課后反思升華
學生根據課上教師重難點的講解、各小組及教師的評價反饋進行查漏補缺和反思總結,并將反思討論過程拍照、錄制視頻上傳平臺,同時對其他小組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反饋,并完成相關知識點的習題檢測,教師反思整改翻轉課堂的實施,查看任務完成情況并評價反饋[6]。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反饋、隨堂測驗及教學評價綜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翻轉課堂要求學生課前利用課程平臺完成視頻學習掌握基本知識,同時在小組成員合作的情況下完成微教案的設計與撰寫、染色體教具的基本制作,課上根據教師和組間的評價建議修改完善,并分享展示,課后根據展示情況進行反思總結。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發揮和創造的空間很大,通過問卷調查,發現90%以上的學生認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新穎,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沉悶,克服了課堂上走神、玩手機的沖動。
翻轉課堂的實施使得學生在小組任務的驅動下,利用課前時間進行了預習,對所學知識有了初步的掌握,了解自身的薄弱環節,課上有針對性地聽課,同時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同學、教師對相關問題展開討論,這樣使得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翻轉課堂模式分為課前、課上和課后三個環節,在課上展示環節中,學生要將自己課前學習的內容,結合本組制作的教具完成相關內容的講解,這樣一來,學生不光要自己學會,還要將所學知識在腦海里形成體系,并能夠結合教具、教法,經過精心設計、組織語言,讓知識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通過測驗發現,測驗的準確率比之前傳統教學的準確率高12%,期末考試的及格率和優秀率均高于往年平均成績。
教師在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進行組間評價,一方面起到督促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可以互相學習借鑒,利用同儕效應,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效果。在完成任務時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小組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提升了學生的基礎教學能力,為學生將來從事教師職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1.1 班級容量大導致答疑和分享時間長
遺傳學的授課班級班容量較大,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在50―68 人之間,每小組6―7 人,則可以分為7―10 個小組。小組數過多導致課前答疑和課中分享展示時間較長,占用學時較多,這與日益減少的學時形成了矛盾,影響后續內容的進度。
4.1.2 學生自制力不同,個別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各小組中學生的自制力不同,對于自制力不強的學生可能出現應付學習甚至不討論、不參與的現象,導致其學習效果不佳,進而影響整個教學進度[7],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約90%的學生喜歡這種授課方式,約10%的學生覺得這樣的授課方式學到的知識零散,效果不如傳統課堂。
4.2.1 發揮小組長職能,提高小組學習效果
小組長一般由班里學習表現較好的同學或者工作積極的班干部承擔,他們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和號召力,因此,筆者要求小組長在上傳資料時給出本小組成員任務完成情況的評價、在小組任務完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解決措施及遺留問題,組間互評不僅要給出分數還要給出相應的評語,充分發揮小組長的職責,任課教師負責把關小組任務完成的質量,進而提高小組學習效果。
4.2.2 完善小組任務設計,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筆者對小組任務的設計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在對小組任務提出明確要求的同時,對分享展示環節增加了時間限制,超出規定時間立即叫停,這樣一來對學生完成任務的質和量有了新的挑戰和要求,需要學生花費更多的精力認真對待每一個小組任務,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