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屬于目前學科教學改革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各學科教學從實質上來看屬于一個完善的育人體系,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各學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深度整合,將課程思政的思想、理念、元素融合到各個學科體系建設中。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屬于教育教學體系的核心內容。學生的整體基數比較大,根據其學科屬性來看,具有極強的特殊性,一直以來,高職英語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關注度都比較高。本文主要圍繞本校英語專業教學,對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外語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應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
作者簡介:楊淇斯(1988-),女,吉林榆樹人,長春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
一、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時代意蘊
首先,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觀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可以促進學科教育的深度改革,使學科教學的相關內容得到合理優化,這對推動英語教學改革將會產生極大的作用。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相關策略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對教學理念進行合理優化,將對教學形式進行有效轉變。但是在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入其中,能夠對語言教學進行合理優化,語言教學從實質上來看不能只從技術層面出發,學科教學具備技術性、人文性,只關注教書不關注人文性,與目前的新課改理念相背離。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個體的價值觀培育屬于基礎性的教學價值維度。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存在問題,社會各界對其關注度比較高。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認同展開系統分析了解到,其基本認同的提升空間比較大。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必須對英語語言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但是學習的目的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系統了解,增強文化自信。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外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課對于高等院校來說尤為關鍵,各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必須端正自身態度,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高職外語教學改革從實質上來看,主要指的是全員與全過程的育人格局,高職英語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整合到一起。
通過高職英語教學的整個覆蓋范圍來看,其將多學科人文知識整合到一起,覆蓋范圍比較廣。教學內容靈活性極強,同時也具有時效性,從課程思政的角度來看,其所占據的優勢比較大。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外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實施主體單一
推動高職外語教學課程思政建設中,高職外語教師發揮著重要作用。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尤為關鍵,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將思政育人理念融入其中,達到育人目的。通過對當前課程思政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整體效果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到,其存在極大的進步空間。英語教師屬于高職英語教學思政育人的主體,教學態度與育人水平與高職英語思政育人的整體效果存在極大關聯。從當前來看,一些高職英語教師對英語課程與思政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并不深入,在實踐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方法有待更新,高職英語課程特點沒有展現出來。
(二)教學模式有待優化
通過對傳統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展開系統分析了解到,其以構建主義理論為立足點,注重信息化教學,采取混合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比較關注英語的教和學。同時,對外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也比較關注與各要素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信息化混合式教學模式,比較關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整個教學模式來看,并沒有和高職院校技能訓練等充分有效地結合到一起,存在極大的問題。根據當前課程思政高職英語教學基本模式來看,主要包含四個具體的范疇,分別為“課”“訓”“賽”“研”,把“訓”“賽”“研”模式進行優化。
四、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策略分析
(一)政企院校協同共建,使“課程思政”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1.政企協同共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要求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充分融入課堂思政,使課堂思政能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與此同時,還應對教師進行培訓,使教師能夠加深對課程思政的認知,提升自身綜合能力。
從學校層面來看,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資源進行教學,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合作了多個外部企業,那么外語學院應當充分利用這一資源,與企業展開合作,開展“崗位課程1+X”之類的活動,進而加強“課程思政”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例如,在遼寧省某職業院校,每年上半年就會有10多家與學校合作的企業派出高管參與到校園互動中,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融入校園,充分利用企業文化,進行公開宣講,讓學生能更加清楚了解崗位需求,接觸企業思想,了解企業文化,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等基本的職業素養。在每年的下半年,職業院校還會根據企業崗位需求,設置專門的崗位課程“1+X”,讓學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實踐,培養企業需要的專業性人才。
2.院校二級協同行動,踐行高職英語思政育人新模式。對于課程思政的建設,各類高職院校應當重視,并扎實推進,做到全方位建設,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例如,在我校的課程思政建設中,一直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思想和理念,并進一步完善了課程思政建設框架,落實到院校二級,構建了更加全面的思政育人建設體系。
英語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應當加強線上育人和線下育人的相互融合。首先,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建設,設計教學內容,形成綜合性教學資源;其次,在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一系列思政元素,更新英語教學理念,做到緊跟時代發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文化自信、健康人格。
(二)構建基于課程思政的“課-訓-賽-研”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1.構建具有院校特色的思政教學模式。英語教學應結合社會對于不同崗位的需求,培養高素質、綜合性的專業技能型人才,解決現有課程思政教學期間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凸顯本校特色,創新教學模式。
第一,組織教師進行專業培訓、開展研究討論等,以此提升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同時強化其政治素養,使教師能做到深入了解并運用OBE理念,充分挖掘各類不同的思政元素,并結合教學實際需求,選出最契合的思政元素,將其融入英語教學設計中。還可以關注學習強國App等媒體資源,并想辦法融入實際教學,以此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二,創新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實現立體化教學。立體化教學模式是將課堂教學、社交媒體、平臺課程進行整合,做到三合一,并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進行全方位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師應始終秉承這一理念,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同時結合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斷調整優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教學方法來看,可以使用分組討論、課后合作等,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其中,這樣才能在課程思政不斷融入的過程中,促使學生自主思考。
第三,構建以OBE理念為引導的混合式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目前我校構建了符合學校特色的思政教學評價體系,這樣能在判斷學生學習效果的過程中,了解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更加符合學生實際情況且能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的方案,將教學與評價相互融合。在對思政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實際構建期間,應當意識到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重要性,并以此為基礎,融入“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這樣能有效完善之前單一的評價體系,進而構建多元評價的框架。
2.做到以實訓為補充,探索思政育人的路徑。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學校應當重視“1+X”證書這一模式,做到“書證融通”,進一步拓寬思政育人的路徑。例如,我校的英語教學評價就以職業技能評價作為相應標準, 制定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英語教學融入職業道德等相應內容的同時做到課程思政的滲透。同時,學校還開設“體驗職場商務英語綜合實訓”等課程,在理論課程教學之后,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進而在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3.以技能競賽為載體,深化高職外語思政育人。將高職英語技能大賽作為一個有機載體,學校可以鼓勵并引導英語教師積極參與到各類信息教學大賽中,做到“以賽促學、以賽促賽”,通過這種方式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與此同時,還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各類技能大賽中,或者是創新創業大賽中,這樣在提升學生自身綜合能力的過程中,也能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同時,我校所舉辦的英語技能大賽更加重視行業需求和企業需求,并以此為主要方向,設置比賽內容,同時重視與企業之間的有效合作,將行業需要的技術融入實際比賽中,聘請企業專業人員作為評委進行點評,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還可以提前招納到企業中。將思政育人融入技能大賽中,可以加深學生與企業之間的交流。
五、結語
從目前來看,我校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以課程思政為核心,與企業相結合,有效推進了課程思政的人才建設,將課程教學、技能大賽、社會服務等教育教學各類方面,都融入其中,通過顯性以及隱性的項目設計,能將思政育人滲透到外語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讓學生能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促使自身專業技能、職業素養能得到有效增強,進而成長為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基金項目:本文系基于課程思政的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WYW2022A6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鄧雪松.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數學教學的思政教育融入[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22(S2):191-193.
[2]陳海君,李衛,許學深.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時代意蘊,現實藩籬與未來理路[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4):101-104.
[3]項敏.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思政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7):155-157.
[4]郭榮敏.“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文學少年,2021(1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