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劉世輝
摘要:《長相思》一課的教學設計以“思鄉懷人”為主題,結合小學語文“1+X拓展閱讀”的要求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定義的學習任務群的特點,從創設情境,談話導入;回顧舊知,了解詞的特點;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借助注釋,疏通大意;想象畫面,品味情感;方法遷移,拓展閱讀六方面開展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1+X拓展閱讀;古詩詞教學;實錄;評析
【教材分析】
《長相思》是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它是納蘭性德作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衛,隨駕去盛京祭祀祖先的途中所寫,作者用質樸的語言描繪出將士長途跋涉的情景,抒發了思鄉之情。
結合溫儒敏先生提出的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要采用“1+X拓展閱讀”的要求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定義的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點,本教學設計以“思鄉懷人”為教學主題。教材中,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能夠借助注釋理解詞的意思;2.能夠通過想象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3.能夠簡單賞析“長相思”這個詞牌的其他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1. 教師出示余光中的《鄉愁》,并播放本首詩的歌曲視頻。
師:在歌曲中你聽出了什么?
生:思鄉之情。
師:是呀,作者余光中把濃濃的思鄉之情藏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事物中。
2.教師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從古至今,鄉愁都是說不完的話題,在唐代李白的眼中,鄉愁是一輪皎潔的明月(引導學生說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宋代王安石的筆下,鄉愁是一縷徐徐吹綠家鄉的春風(引導學生說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那么,在納蘭性德的心中,鄉愁又是什么呢?這堂課,讓我們走近他的《長相思》。
3.教師板書課題并請學生齊讀。
【評析】以余光中《鄉愁》這首詩的歌曲導入新課,既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快速拉回課堂,又能讓學生在這淺淺低吟的旋律中感受思鄉的情緒,為后面的學習奠定感情基礎;接著出示李白和王安石的詩句,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詩人如何表達思鄉之情。
二、回顧舊知,了解詞的特點
師:《長相思》是一首詞,我們在四年級也學過一首詞叫《清平樂· 村居》,誰還記得詞有哪些特點?
預設1:每首詞都有詞牌名。
師:是的,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詞的詞牌名就是——(學生回答“長相思”)。有的詞還有題目,比如《清平樂· 村居》,“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就是詞的題目。
預設2:詞分為上闋和下闋。
師:是的,“上闋”和“下闋”也稱“上片”和“下片”,有的詞沒有分上下闋,如我們學過的《憶江南》。
預設3:詞還被稱為長短句。
師: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你看這些句子,長長短短,所以他們有一個別稱叫長短句。
【評析】《長相思》是學生小學階段正式學習的第二首詞,回顧詞的特點,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詞的了解。
三、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教師出示自學要求。
師: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這首詞,注意,要認認真真地讀四遍,前兩遍爭取讀正確,后兩遍要把句子讀通順。
教師出示詞的下闋。
師:詞的下闋有一個多音字,這個字在這里讀(生答“ɡēnɡ”),它還有另外一個讀音ɡènɡ,更加的更。這個“更”在這里為什么讀一聲,它是什么意思呢?有一個詞語叫“半夜三更”,請猜一猜,這個“更”與什么有關?(時間)其實,“更”就是古人晚上的計時單位,古人把一個晚上分為五更,一更大概是兩小時。
師:我們要怎樣讀出長的感覺?
生:節奏要緩慢,聲音要延長。
師:《長相思》是一首詞,詞也是非常講究押韻的。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感受這首詞哪些地方押韻。
生:押韻的字有“程、燈、更、成、聲”,它們押的是eng韻。
師:老師發現這有一個“行”字,它有沒有押韻呢?因為ing與eng讀音相近,所以“行”也是押韻的。
師:老師想要同學們合作讀這首詞。不僅要讀正確,讀通順,還要讀出詞的味道。詞的味道就體現在聲音的高低、節奏的快慢等變化上。咱們一起來試一試(全班齊讀)。
【評析】古詩詞的課堂應該聽到瑯瑯書聲,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的讀,目的都不同,從讀正確、讀通順到讀出節奏,再到讀出韻味,學習任務層層遞進,學生“讀有所得”。
四、借助注釋,疏通大意
師:同學們,這首詞大概在講什么呢?請大家借助注釋,看看插圖,開展小組交流,試著說說這首詞的意思。
教師讓學生理解上闋的意思。
師:誰來說說上闋的意思?
生:將士們跋山涉水,向著山海關進發。夜深了,千萬頂帳篷里亮起了千萬盞燈。
師:你從哪里知道將士們跋山涉水的?
生:山一程,水一程。
師:這里的“一程”,僅僅是一程嗎?
生:不是,是一程又一程。
師:所以“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是翻過了一座座山,渡過了一條條河,可以用這位同學剛剛說的這個詞語來概括:跋山涉水。從上闋我們知道了將士們正在向榆關行軍。
讓學生理解下闋的意思。
師:咱們來看看,下闋又寫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這里的“一更”與上闋的“一程”用法是一樣的,表示一更又一更。
師:不錯,能夠學以致用。
生:“聒碎鄉心”中的“聒”是什么意思呢?
生:注釋上說是指風雪聲。
師:是呀,借助注釋是理解古詩詞一種很好的方法,“聒碎鄉心”是說將士們本來做著思鄉的美夢,結果被這風雪聲吵醒了。誰能完整地說說下闋的意思?
生:風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將士們被風雪交加的聲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為故鄉是沒有這樣的寒風朔雪之聲的。
師:從下闋我們知道,他們在思念故鄉。
【評析】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古詩詞學習經驗和方法,因此在理解詞義方面應以學生為主,教師只要在難理解的詞句上加以點撥即可,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五、想象畫面,品味情感
師:同學們把字面上的意思都理解了。現在請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走進納蘭性德。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仿佛看到將士們正爬過一座雄偉的高山,他們你拉著我,我拉著你,有的還手腳并用地向上爬。
生:我仿佛看到他們正在渡過一條波濤洶涌的河。河水把他們的衣服都打濕了,他們凍得瑟瑟發抖。
生:我仿佛看到他們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過一條又一條河,一直在不停地走。
師:真不容易呀!我們來看看他們行軍路線圖。1862年,康熙皇帝從北京出發,前往盛京祭告祖先,納蘭性德作為皇上的侍衛隨駕出行。他們一行七萬余人,途經幾十座險峻山脈、幾十條湍急河流,越往北走天氣越惡劣,風雪交加、凄寒苦楚。當時沒有飛機、汽車和火車等交通工具,將士們在行軍的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困難?
生:可能會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而挨餓。
生:翻山越嶺的時候可能會遇到野獸的襲擊,可能會受傷。
生:可能會因為水土不服而生病。
師:這樣的行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很辛苦,十分艱難。
師:請把這種艱難融入你的朗讀中。
【評析】教師通過配樂朗讀,把學生帶到詞的情境中,讓學生想象畫面,初步感受行軍的辛苦。再出示寫作背景和行軍路線圖,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拉近學生與詞的距離,再次使學生感受行軍的艱難,最后的引讀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師:同學們,白天將士們在艱難地行軍,到了晚上又是怎樣的景象呢?
生:夜深千帳燈。
師:千萬頂帳篷里亮起了千萬盞燈,這場面是多么壯觀,那千萬盞燈下的千萬個戰士可能在做什么呢?
生:可能在思念故鄉,想自己的親人。
師:我們把目光聚焦在納蘭性德的身上,想一想,他在思念故鄉的時候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生:他可能睡不著,默默地流淚。
生:他可能走出帳篷,望著家鄉的方向發呆。
生:也有可能正趴在床上給家人寫信。
師:是呀,在這難以入眠的深夜,故鄉的人、故鄉的景和故鄉的情都歷歷在目,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他的故園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
教師出示場景:
也許是春暖花開的日子,在郊外的田野上……
也可能是和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
或是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
師:請選擇一個場景,想象一下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故園是怎樣的情景?
學生選擇一個場景寫,教師指名學生展示。
師:同學們,納蘭性德的家鄉在北京,北京就沒有風雪之聲嗎?為什么詞人會說“故園無此聲”呢?
預設:因為家里是溫暖舒適的,家鄉有親人、朋友在一起,將士不會注意到風雪聲;而在行軍途中,孤單寂寞,就只聽得到風雪聲了。
師:是呀,一切景語皆情語,同樣的風雪聲在家鄉聽與在異鄉聽,感受大不相同。在家中無論寒風如何呼嘯,因為有家人的陪伴,風雪聲聽著也像優美的旋律,而現在遠離家鄉,風雪聲就無比聒噪。
師:你讀出了詞人怎樣的內心?
生:孤獨、思念家鄉。
師:這種思鄉之情,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
生:濃濃的思鄉之情。
教師對照板書講解。
師:你看,他身在征途卻心系故園,離家越遠,思念越濃。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邊讀邊體會詞人這種身心分離的痛苦,讀出詞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評析】通過將納蘭性德思鄉時的表現與他記憶中的故園景象進行對比,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將士們濃濃的思鄉之情。最后,教師通過板書引導學生感悟思鄉的背后是身心分離的痛苦,不斷深入,完成了從符號閱讀到意象閱讀的跨越,層次非常清晰。
六、方法遷移,拓展閱讀
師:同學們,《長相思》這個詞牌名,有很多詞人都填過詞。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里有另外兩首《長相思》,從形式上看你有什么發現?
預設:格式相同,每句的字數相同,總的字數也相同。
師:是的,古代的詞是用來唱的,詞牌就是一首詞的旋律,也就是現在說的歌譜,而詞就是歌詞,所以同一個詞牌是有固定的數字、句式和韻律的。
【評析】教師把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長相思》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讓學生直觀感受同一詞牌名在字數、格式、韻律上的共同點,從而更深入地了解詞的特點。
教師出示五代李煜的《長相思》。
長相思·一重山
〔五代〕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師: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來到五代,欣賞一下李煜的這首詞,你從中讀出了怎樣的情感?
預設:我從“相思”“人未還”這兩個詞語中感受到作者對親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師:真是善于學習的孩子,能夠學以致用,一下就抓住了關鍵的詞語,體會到詞人對故人的思念之情。
師:詞人是通過哪些景物表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
預設:通過“山遠天高”來表現親人離家遠,“煙水寒”這里不僅是講天氣變涼,還能從中感受到盼望親人回家的孤獨寂寞的心情。用“菊花開”“菊花殘”說明時間流逝,親人離家久,以“塞雁高飛”來寫自己盼親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師:是呀,一切景語皆情語。普通的景物賦予人的情感之后,存在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教師出示宋代萬俟詠的《長相思》。
長相思·雨
〔宋〕萬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師:現在我們再穿越到宋代,來讀一讀萬俟詠的這首長相思,你又從詞中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體會到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預設:我仿佛看到下雨的夜晚,詞人一整夜都沒有睡著的情景,從“愁人”這個詞語中,我體會到了詞人的愁苦之情。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讀詞的基本方法了。長相思,可以是思念家鄉,思念故人,還可以是自己的愁思,“長相思”這個詞牌大多抒發離別之情。今天我們學習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感受到了詞人濃濃的思鄉之情,掌握了一些讀詞的方法,相信你以后可以讀得更多。
【總評】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而古詩詞教學卻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對于幫助學生緩解畏難情緒,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閱讀興趣,張玉老師執教的《長相思》,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誦讀涵泳入詞境
教學中,張老師自始至終精準把握“讀”的要義,讓“讀”成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從整堂課來看,張老師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第一層次是讀正確,讀通順。這一環節基本是學生自學完成。五年級的學生有能力自學生字詞,學生能夠完成的部分,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完成,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第二層次是讀出韻味。詞的韻味體現在聲音的停連、快慢、長短、高低等節奏韻律的變化上。為了降低難度,張老師先讓學生找出押韻的字,再指導學生“把押韻的字韻腳拖長”,最后通過師生合作讀、全班齊讀檢驗讀的效果。這些可操作性的方法指導,讓學生很快掌握了讀詞的方法。第三層次是讀出感情。在體會詞的情感時,張老師在詞的上下闋進行了層層遞進式的引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到行軍的艱辛,拉近了與詞的距離,走進了詞的意境中。
(二)畫面交映悟詞情
引導學生合理想象是教師教學古詩詞的一個難點。在《長相思》的教學中,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張老師通過配樂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與情景?”哀怨悠揚的音樂營造出長路漫漫、蒼茫悲涼的意境,把學生帶入詞的情境中,學生隨著音樂和教師的朗讀,仿佛看到了一個個跋山涉水的畫面,切身感受到將士們行軍的艱辛。
“夜深千帳燈”是納蘭性德這首詞的經典之處,表面寫出了壯觀景象,實則每帳燈的背后都是一雙遙望故鄉的眼睛,是一縷縷割不斷的思鄉之情。張老師巧妙地從“千帳燈”出發:“此時千萬盞燈下的千萬個戰士,他們可能在干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把目光聚焦在納蘭性德身上,想象他此時會有怎樣的表現,記憶中的故鄉是怎樣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結合插圖,教師逐步引領學生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將“身向榆關”時跋山涉水的“行軍圖”和記憶中溫馨美好的“故園圖”進行對比,學生慢慢地體會到了詞人“身”“心”分離的復雜情感。這一環節,張老師獨具匠心地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畫面成功實現了文字、形象、情感的三者互現,也讓學生看到文字背后的情感,觸摸到古詩詞的內核。
(三)巧妙勾連得學法
勾連在課堂中的表現是前后聯結,是旁征博引,體現了整合的思想。
勾連一:上課伊始,張老師播放余光中的《鄉愁》,在淺淺低唱中把學生帶入思鄉的情緒中,再用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兩句思鄉名句營造濃濃的思鄉氛圍,同時喚起學生學習詩詞的已有經驗,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勾連二:在了解詞的特點時,張老師沒有按部就班地教,而是讓學生回憶四年級學過的《清平樂·村居》,引導學生回顧詞的特點,了解“長相思”這個詞牌名,又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勾連三:在教學多音字“更”時,教師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會“更”字的意思和用法。
勾連四:在這節課的最后,張老師把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長相思》放在一起,讓學生直觀感受詞的特點:同一個詞牌有固定的數字、句式和韻律;同時讓學生用剛剛學到的方法來讀詞,學以致用。
備課時,教師應調動各種語文元素,將其排列組合,使教學有厚度,有寬度,有深度;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采用“1+X拓展閱讀”,重視方法的傳授與運用,能達到“教一篇會一類”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何苗. 板塊融合,讓古詩詞教學詩意橫生:《長相思》教學實錄與評析[J]. 小學教學參考,2022(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
(責任編輯:李晶)
作者簡介:張玉,江西省蘆溪縣蘆溪鎮第二中心學校一級教師,江西省蘆溪縣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負責人。劉世輝,江西省蘆溪縣蘆溪鎮第二中心學校高級教師,江西省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西省基礎教育研究龍頭課題“‘五Q幸福樹課程建構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PXZHLT20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