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素養發展的高度出發,注重知識的結構化,以情境化創新作業樣態,并通過發揮評價量表的功能促進學生思維進階,在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精準度;策略
作業是學生在校學習活動的重要補充。小學語文學科作業的精準設計應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依據,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基礎,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凸顯學生核心素養的向度,以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實踐應用為指針,發展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強化目標意識,促進知識的結構化
統編版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元的編寫結構,每一單元都有“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其中隱含著學習目標,同時也隱含著作業設計的目標。因此,作業設計應強化目標意識。如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方帽子店》一課,所在單元的要素是運用之前學過的方法對課文進行復述。因此,教師可以從梳理復述的方法入手設計作業,根據單元的編排特點和導讀提示瞄準目標,實現學習目標的遷移運用,即讓學生嘗試自主運用學過的方法復述課文。作業設計的關鍵是讓學生以表格或思維導圖為支架,梳理復述的方法,提取課文的關鍵信息,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故事的復述(見表1)。
復述的核心在于理解,完成的前提是對文本進行提煉,再將文本內容轉換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三年級剛開始學習復述的學生知識能力層級較低,考慮到他們閱讀與表達的最近發展區,教師應依照要素瞄準目標,設置表格,再運用表格引導學生復述課文。比如,要復述課文7~10段的內容,學生要先學會提取文中“小孩子們不喜歡戴方帽子”“喜歡用紙做”“設法找到一些布,做各種各樣的圓帽子”“像碗一樣扣在頭上,很舒服”這些關鍵信息。通過語言轉換,學生復述為——“因為孩子們不喜歡方帽子,就嘗試用紙、用布做各種各樣的圓帽子,他們把自己做的圓帽子戴在頭上,感覺很舒服”。像這樣依據目標與要素,巧用表格支架的作業設置,有助于學生將知識結構化,并順利實現能力的遷移。
二、瞄準素養發展,促進作業的情境化
在瞄準素養的同時,作業設計還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樂于自主參與知識探究的過程。小學低年級有很多課文適合設置情境作業,如《秋天》《江南》《四季》《青蛙寫詩》等,教師在設計這些課文的作業時都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山間、田野、公園等,了解自然,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基。
教師還應關注科技情境的應用,將網絡作為作業設置的優質平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可設計作業話題,根據語文學科的特性,以網絡資源情境為切入點,設計課前、課中、課后三項子作業,引導學生整合、利用網絡資源,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海量資源中厘清資料與主題之間的關系,促進師生在語文學習中多元互動,培育核心素養。
此外,角色扮演更是學生樂在其中的情境形式。為了讓自己表演好角色,他們會更用心地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可以依據文本特點,多設計一些妙趣橫生的表演類作業,讓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手、口、腦協同發展。對于故事性強的文章,教師可以布置學生組團表演課本劇的任務,讓學生自己做編劇、做導演,愛上做作業。教師還可以將部分書面作業轉化為口頭作業,如教學寫景類文章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化身為導游,為家人介紹名勝古跡;在教學故事類文章時,可以讓學生說評書、講故事,加入自己的見解和想象,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協調發展。設計作業時,教師應寓作業于實踐,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在學以致用中感受知識的魅力。
在教學《秋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可加入趣味元素,使作業更有趣。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同學們,大家能不能化身為秋天的小動物或者植物,將它們在秋天的實際情況表現出來呢?不僅是秋天,老師還希望你們能夠在家中,與父母一起表現春天、夏天和冬天的場景。”這樣的活動對于學生而言就是游戲,學生會希望立即參與。而在參與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感受到四季變遷,感受到每個季節有代表性的事物特征,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都獲得了更大的提升。學生在模仿中會不自覺地思考之前學過的詞語,在此過程中找到學習知識的有效方法,從而愛上作業、愛上語文。
三、拓展作業形式,促進思維的透明化
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減少重復機械的作業,通過增加思維含量,在提升作業效度的同時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教師可通過創設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相符的大問題或主問題,引發學生的認識沖突,促進他們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在完成自主作業的過程中生成意義、建構知識。例如,在《烏鴉喝水》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交流性作業,如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以青蛙的口吻講故事。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使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語言交流更輕松,還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獲得發展。多樣的作業形式可以化解學生的畏難情緒,讓作業充滿情感元素與思維含量。
教師也可以在課后有意識地讓學生多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作業,激發他們的好勝心,進一步挖掘他們的思維潛能。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走到語文課堂之外的生活空間、網絡空間,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作業:“運用網絡或其他方法了解生活中還有哪些小動物也能當小畫家,想一想它們會畫些什么。”再如,教學《田忌賽馬》時,教師可事先準備白馬和黑馬的圖片,馬身上分別寫著“上等馬”“中等馬”“下等馬”。完成片段教學后,教師讓同桌之間進行賽馬。起初,學生大多會按照課文里的內容安排馬的出場順序。此時,教師因勢利導:“如果再賽一場,齊威王要怎么做才能挽回敗局呢?他有沒有辦法反敗為勝呢?田忌又應該如何應對呢?”學生開動腦筋,嘗試不同的出場順序。課后,教師又組織學生組隊開展跳繩比賽,每組五人,五局三勝,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觀察、思考與分析,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還使學生對作業充滿期待。
四、細化評價量表,促進作業的科學化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打破傳統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單一的教學時空,設計探究性作業。探究性作業的設計要以學科基礎為基點,以學生的身心特點為基本,綜合教學內容而設定。所謂科學化,即任務單的科學設計。設計任務單時,教師應充分考慮使任務指向的學生的學習水平與能力水平。重點關注以下問題:作業內容是否同教材內容相關?是否同教學目標相匹配?范圍是否過于寬泛?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任務單的設計還應考慮是否有利于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有效學習。
任務單設計完成后,教師需要根據目標和任務單設計評價表格。探究類作業更注重過程性評價,因此教師可以從興趣、習慣、態度、能力、情感、成果等方面多維度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參與評價的人可以是學生本人、家長、同學、老師等。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實踐活動——了解傳統節日”的作業就可通過任務單加評價表的形式設置(見表2、表3)。
綜上,小學語文作業精準設計應突破傳統作業固化的框架體系,改變碎片化的練習模式,以統整而非疊加的系統學習方式瞄準課程目標,運用結構化、情境化策略,在語文實踐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在任務和評價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黃秀蘭. 優化作業設計 助力課程實施[J].小學語文教師,2023(1).
[2]王月芬,張新宇. 透析作業,基于30000份數據的研究[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馬燕婷,胡靚瑛,等. 核心素養導向的作業設計[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4]王月芬. 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李晶)
作者簡介:蔡惠娟,福建省福清市高山中心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