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隋藝 張鵬
摘要:作業的數量和質量能夠直接體現出“雙減”政策和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情況。以初中語文作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了解目前學校的作業現狀,有助于教師結合現存問題,探索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語文核心素養;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2022年春,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其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對標高中語文課標要求,新增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語言創造,這一新的變化在中小學語文教研中掀起新的浪潮。
教師如何在減量的前提下提升作業質量,轉變作業設計方向,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著力推進新課標的有效落實已成為研究熱點。筆者從語文學科著手,立足義務教育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結合實地調查、訪談結果及個人實踐經驗,探尋切實可行的策略。
一、對新課標的研讀與思考
本次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重大變化之一即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素養,并倡導以核心素養為內核開展新一輪課程改革。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中積淀和培育出來的,同時也是學生思維方式與思維品質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從作業的角度來看,“雙減”旨在減掉多余的、無用的作業負擔,而新課標則針對新時代的社會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提出新的要求。一面是“做減法”,一面是“做加法”,二者看似存在矛盾,實則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做減法”是減掉學生的作業負擔,減掉冗雜無用的作業練習;而“做加法”則是在有限的教學實踐中有側重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種重心的轉移可能會增加少量作業,但這絕不是作業負擔,反而能實現提質增效。因此,優化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時,教師要考慮到“加”“減”平衡、精簡達標。
二、初中語文作業現狀調查與分析
為了解初中語文作業現狀,找出語文作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筆者隨機選取了沈陽市第七中學主校區初一、初二、初三3個年級,共計300名學生,進行“‘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作業現狀”調查。各年級的調查對象數量大致相當,保證調查結果能較為準確地反映初中全學段的語文作業現狀。本次調查采用紙質問卷的形式,共發放問卷300份,有效回收率達100%,隨即運用大數據分析法對調查數據進行匯總。筆者還選取了 5 位就職于不同年級的語文教師,圍繞“‘雙減政策”“語文核心素養”“語文作業設計”對他們進行了訪談。通過分析調查數據和訪談結果,筆者發現目前部分初中語文作業中尚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形式老舊固化。調查結果顯示,部分語文作業依然以傳統的練習冊、試卷為主(值得肯定的是,機械的抄寫性作業相較過去已經大幅度減少),學生最喜歡的實踐活動類作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多數語文作業是常見的背默基礎、積累寫作與習題練習,形式單一、缺乏新意成為學生對語文作業失去興趣的重要原因。
二是完成時間過長。學生的作業完成時長也是衡量學生負擔的重要指標。“雙減”政策明確指出“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因此完成每科作業的時長應控制在20~40分鐘。根據調查結果,仍存在一部分學生在語文作業上耗費過多時間。除去初三備考的因素外,針對學生作業完成超時這一問題,筆者展開深入調查,結果顯示,造成作業完成超時的主要原因集中于“作業總量較大”“有些題目研究起來會忘記時間”這兩個選項;也有部分學生存在做事拖拉、容易分心的不良學習習慣。
三是難度區分不大。除了作業數量的原因外,作業的難度也會影響學生完成作業的總體時間。多數學生認為作業難度為中等,有時會有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并不是每天都有,還有少部分學生認為作業很簡單或很難。可見在作業難度方面,教師能夠照顧到多數學生的學習水平,可以做到統一、均衡,但缺少一定的個性化和針對性。
四是缺少創新設計。在作業量一定、作業內容和難度一致的前提下,作業更需要教師進行獨具匠心的設計。在“雙減”政策和新課標核心素養的要求下,普通的抄寫作業正在逐步減少,但依據教學目標和語文核心素養要求,自主設計作業的教師仍然較少。教師依賴教輔材料和過往練習題的情況較為普遍,此舉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五是評價方式單一。評價是作業中重要的一環,針對現階段的作業評價,本課題調查了當前學校的作業評價類型占比、評價是否及時以及評價效果如何。調查顯示,高于80%的作業評價形式為教師批改,剩余的小組互評、個人自評、家庭評價合起來低于20%。由此可見,目前的作業評價方式較為單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一)著意規劃:落實政策要求,實現減量提質
高效組織作業,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是“雙減”政策和新課改背景下的必然舉措。因此,教師要想高效組織作業,必然要研讀政策內容,深刻領會政策精髓,明確“雙減”減掉什么,核心素養要求什么。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該有組織、有目的、有規劃地設計作業。
例如,教師可以在新授的課文中畫出重點字詞,讓學生應用這些字詞重新編寫一個段落。學生能通過這項作業鞏固字詞基礎,積累必要的語料,練習表達技巧以及提升個人審美素養。另外,學校可以年級為單位,將作業設計下放到學科備課中,通過學科教研、年級教研等方式,根據各年級學生的自身特點,組織教師進行學科間的統籌協調,設定統一的作業后再留出各班自我調配的空間,最后由年級組長把控作業的時長和數量,從而切實提高作業質量。
(二)分層設計:踐行核心素養,細化作業標準
在新課改背景下,作業要能滿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設計作業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身發展情況為作業設計基礎,以教學目標和素養達成標準為目標進行作業設計;要盡可能地分層設計,可以將語文四大核心素養作為作業分層標準,根據學生各項核心素養發展情況來劃分層次,制定細致的作業達成標準。例如,在作文課后,教師可以讓語言積累不足的學生積累優美段落,讓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仿寫段落,讓各項能力都不錯的學生創新寫作,用“作業超市”“自選作業”等方式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精準練習:深研新課標及教材,精準布置作業
教師盲目減少作業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部分教師不留作業或不敢留作業,導致學生在課后沒能很好地進行練習和復習。實際上,“雙減”政策要求的不是減少作業量而是精準作業量,以求在精簡時間的基礎上達到最佳效果。要精準布置作業,教師必須先深研新課標與新教材,明確教學目標,理解教學要求,把握新教材的雙線組元,梳理各個單元的組成邏輯。在此基礎上,將課內教學和課后作業有效融合,合理設計作業內容,精準布置作業,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目標為:感受課文中豐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發對大自然、對人生的熱愛;掌握朗讀要領,重點學習中音和停連,通過朗讀深入體會詩文的思想情感;揣摩課文語言,提高鑒賞能力,初步體會文學語言的表達手法。其中第一課的教學目標是描繪特定時令下的景象,第二課是描繪特定時令下特定地區的風貌,第三課是學會描寫四季內特定物候的景象,第四課是領悟傳統詩詞中寓情于景的手法。通過學習本單元的課文,學生要逐漸掌握描繪景物的方法,體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抒情效果。以上四課圍繞主線“景與人”展開,看似相似,但又各自有不同的訓練目標,教師要在每課作業的設計中體現出四課之間的聯系,突出每課不同的訓練目標,設計精準的作業練習。
(四)豐富形式:革新作業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當下,國內的研究者將科學的教育理論應用于實踐,獲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作業方面已有大單元作業、項目化作業、綜合實踐性作業等新興作業形式,這些作業有的調整了知識順序,以訓練目標為主線,重新規劃整合作業內容,以達成最佳教學效果;還有的突破了學科壁壘,以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導向,或在理論中尋求問題根源,或在實踐中鍛煉技能,或在過程中提升精神品質。運用這些作業形式,既能達到多項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又能以新穎獨特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最大限度減少不必要的重復訓練。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并學習最新的理論知識,根據目前學生的學習狀況,嘗試與實際教學相結合,革新作業形式,達到新課改的要求。
(五)革新評價:創新多元評價,健全評價體系
作業評價環節是影響作業減量提質的關鍵一環。在評價主體方面,教師除了自身承擔評價任務外,還可以調動學生、家長、社會等組成評價主體。另外,在評價方式上也要有所創新,除了傳統的紙質批改、面批面改、成果展示、教師講評外,還可依靠網絡進行大眾化評閱。評價環節的改革要盡量爭取課內外的支持,讓評價落到實處,保證結果的真實性,為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胡東輝. “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應涵蓋三個層面[J].遼寧教育,2022(13).
[2]趙飛燕.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優化語文作業設計[J].文教資料,2020(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李晶)
作者簡介:張隋藝,沈陽市第七中學(主校區)語文教師。張鵬,遼寧教育學院副研究員。
課題項目:1.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基礎教育2022年度課題“區域義務教育階段‘雙減工作機制構建與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LNJA202226。2.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區域義務教育階段‘雙減政策的現狀、難點與對策”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JG22Cb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