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皓


從學生時代遇到好老師,到站上講臺成為好老師,陳黎明用耐心與愛,溫暖著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之路;從站穩一方講臺的好老師,到全力建設一所學校的好校長,陳黎明以專業與敬業,探索著一種全新的校園生活樣態。在陳黎明心里,好的教育,能夠為孩子們積蓄治愈一生的力量,而他正帶領著擁有嶄新面貌的江蘇省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學,闊步在實現這一美好愿景的征途上。
履任江蘇省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學(后文簡稱“淼泉小學”)校長5年時間,陳黎明帶領學校從常熟市辦學質量評估倒數前5的學校,躍升為全市前5。對于一所地處城鄉接合部的中心小學而言,這樣的成績,無疑是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更為重要的是,單一的數字背后,是全校師生全方位顯著提高的幸福指數。這也是校長陳黎明眼中一所好學校的發展標準——讓教師精神飽滿,富有激情;讓孩子眼神炯炯,充滿靈動,踐行有溫度的、幸福的教育。
寫作與實踐,打開思維生長的窗
在和許多初次認識的人交流時,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稱贊陳黎明的一個特質——體育老師里最擅長寫作的,寫作的人里最擅長教體育的。如果讓淼泉小學的學生、家長來投票,語文教學這件事,或許還真能體育老師上。
就在剛剛過去的忙碌開學季,陳黎明也絲毫沒有停下寫作的腳步,他圍繞教育寫作、職業發展等方向創作的多篇文章接連登上《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各大媒體的官方微信平臺,獲得數萬名讀者的閱讀點贊。
文字具有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力量。于陳黎明而言,寫作不僅讓他在更大范圍內傳播個人對教育的所思所想和實踐,也見證了他自走上從教之路以來的一路成長。更準確地說,寫作這件事情,陳黎明已經堅持進行了三十年,并深刻將其和他對教育的思考、實踐深深交融在一起。
從教初期,遇見“特殊”的孩子怎么辦?彼時,還是體育教師的陳黎明選擇了用愛巧妙陪伴和引導:他和學生許下約定,跳遠到3米,就在班里為他舉行個人的頒獎儀式。
挑戰性和趣味性并存的目標激發了學生的成長積極性,該學生不僅每天主動拉著陳黎明練習,人也愈發開朗。陳黎明樂在其中,看著學生的自信心一天天增強,跳遠的距離也越來越長。后來有一天,學生終于跳到了3米,陳黎明也按約兌現諾言,在班里鄭重表揚了這位同學。
小小的約定,推動了學生往后持續的發展。然而,只有陳黎明知道,那個用于測距的卷尺,被他悄悄剪短了30厘米。這一故事,后來化為飽含愛意的文字在紙上留存,題目叫《永遠的秘密》,并獲得那一年江蘇省“師愛與教育”征文比賽一等獎,后由《江蘇教育研究》刊發。
《永遠的秘密》,其實想要表達和傳遞的是一個青年教師對如何做好老師,如何與“弱勢”學生相處的寶貴實踐與經驗。這些文字既是寫給讀者,但更多的是寫給作者自己。陳黎明感慨:“寫的過程是就是‘思考的過程,背后促進的是‘閱讀和‘實踐,如果能堅持不懈,就是對自己的塑造,也可以成就更好更優秀的自己。”
隨著寫作經歷、教育閱歷的同步增長,陳黎明的寫作方向也慢慢由對自我教育生活的記錄、反思,升級為對學生教育、家庭教育的理念交流,對青年教師成長、教師寫作的心得分享。
身份的轉變也同步發生,從努力站好一方講臺的老師,到全力建好一所學校的校長,陳黎明表示,是堅持閱讀和寫作給他帶來了專業上的自信和勇氣,“我還記得,2005年,我通過全市競聘走上副校長崗位,當時體育學科出身的,就只有我一個人。”
從1994年站上講臺到今天,近30年的持續寫作,500多篇文章的刊發展示,3本個人專著的出版,陳黎明發自內心地篤定寫作對自己成長的決定性作用,“只有精彩的做,才能有精彩的寫,而持續的寫又能促進我有信心和智慧更加精彩地去做。”
動靜結合,讓“玩童”變“完童”
新學期,淼泉小學的孩子和家長迎來了特別的“校長作業”:傾聽十分鐘,陪伴一刻鐘,運動半小時。其實,自陳黎明就任學校校長以來,這份被稱作“校長特別作業”的“加餐”就已經開始了,并根據教育情形的變化,每學期做適當調整。其中,運動半小時的任務,始終雷打不動地出現在每學期的作業清單中。
不僅是放學,學生在校內的運動量也受到了充足保障。學校每天7點30分開始早讀課,但校門在7點就已默默打開,方便提前到校的孩子先去操場做個晨練,而不是一個人在校門外等著開門。
每周一,陳黎明都會在領操臺教給全校師生一則體育游戲——跳房子,跳皮筋……在辦學場地有限的情況下,推廣各類對空間、硬件、設備需求小的體育游戲,是陳黎明因地制宜開展學校體育運動的精心構思。同時,還有每周三推廣的“無作業日”,這一天的“三點半”課后延時服務中,第一節為全校大閱讀,孩子們坐在教室里靜靜品味和享受閱讀,在書海中暢快遨游,第二節則是奔向操場盡情暢玩和動起來、跳起來、跑起來的“體育游戲嗨翻天”時間。
“長得高、站得穩、跑得快、坐得住、看得遠、想得通、處得好,已經成為我們的校園流行語。我們的辦學目標,就是要培養‘動得起來,靜得下去的‘潤·智學子。”
正因為感受到閱讀、寫作和體育鍛煉對個人成長帶來的種種好處,陳黎明相信,好的教育,要在“今天走得快”“明天走得遠”和“每天過得好”之間兼顧并達至和諧,任何偏廢都不可取。在他看來,沒有學習質量,今天過不了關;沒有發展質量,明天過不了關;沒有生命質量,則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如何將理念落到實處?陳黎明認為,有效心育和有效體育就是理念落地的精準抓手,“心育就是育心,育心就是育德,學生如果沒有完善的健康人格和持續的內在力量,有效德育就會大打折扣;學生如果沒有健康的生命和強健的身體,就會心有向往而力不支持,有效教育就成了空中樓閣。夯實德育,做實體育,以德育心,以體強心,扎扎實實促進學生生命健康。”
作為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實驗學校,近年來,陳黎明帶領全校教職工,進一步將體育游戲作為改革的“牛鼻子”,圍繞學校“水潤教育”文化,全盤打造了“水潤鑄德”“水樂益智”“水動健體”“水靈啟美”“水研促勞”五大課程體系,通過五育融合的課程建構,為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創建校園生活新樣態。
其中,“水動健體”課程,由“體育游戲課程+”“體育游戲活動+”“體育游戲項目+”三大模塊構成。“體育游戲課程+”指通過實施特色體育課程,有意識地將體育游戲輻射滲透到語文、數學、藝術等非體育類文化學科課程中,以課程相互作用方式,實現最大化的質量促進和綜合育人效益。
“體育游戲項目+”是通過體育游戲,催生出非體育類社團。如為拍攝記錄體育游戲賽事,成就了水潤娃影像室、水潤娃錄播廳、淼苗小電視臺等特色小組。
“體育游戲活動+”則以體育活動為主體,拓展延伸到各領域活動中,實現優于單一體育活動的育人功能。如由體育賽事衍生出新聞采編,運動會開展創客科技、手工勞動、書法繪畫展等,建構“體育搭臺,各科唱戲”的跨學科、大融合課程生態,一育撬動全育,為落實“五育并舉”開辟了一條陽光大道。
如今,作為校長的陳黎明,縱使各項研究、行政工作繁忙,但仍舊還在堅持給每屆六年級的學生上體育課。作為全校最受孩子們歡迎的“人氣教師”,原本,他只是在某一個班執教,但其他班的孩子看著“眼饞”,陳黎明便將自己的休息時間再壓縮,推行為給全年級的每個班每周都上一節課。
為什么是六年級?陳黎明談及了他的初衷,“學生馬上就要升入初中了,我希望淼泉小學可以給孩子們打好最強健的身體,也留下最美的童年回憶。”在陳黎明心里,水潤有溫度的學校教育,能夠讓孩子們用童年治愈一生。
陳黎明說,他對寫作和體育的熱愛,他的成長和此后源源不竭的能量,其根源,都是因為學生時代遇到了一位好老師。而今,他只想將這份溫暖和愛,傳遞給每一個步入淼泉小學的孩子,辦一所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讓孩子從“頑童”到“玩童”再到“完童”,讓教育自然散發出生命的氣息。
陳黎明
江蘇省常熟市淼泉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全國“千人計劃”教育名師,蘇州市名教師、學科學術“雙帶頭人”,全國科研興教管理杰出人物,全國體育工作創新杰出校長,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在各級刊物發表文章500余篇,出版專著3部,擔任多個平臺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