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基于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引導方式。相比于智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從心理素質出發,解決學生出現的諸多疑惑。通過有來有往的師生、生生互動,逐步明晰“如何面對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困難”“如何與身邊的伙伴相處”等問題。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是班主任探索學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手段之一,可用其來搜集學情,引導學生成長。本文將從小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出發,深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的應用策略。
小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小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學習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課業壓力的增大,學生在學習上容易出現兩種心理問題。一是恐懼心理。在雙減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高效課堂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教學策略,加強師生互動。然而,這一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小學生對外界的變化較為敏感,教學策略、教學模式的轉變,使部分學生逐步產生了迷茫心理,不知如何學習。久而久之,這種迷茫的心理逐漸演變為恐懼心理。二是厭學心理。一直以來,學生間都存在個體差異。受諸多要素的影響,教師往往無法一對一地及時對接他們的學習需求和心理訴求,這時,基礎薄弱且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就容易積攢厭學情緒,進而演化為厭學心理。
其次是人際交往。高年級小學生容易在三種關系中產生矛盾:學生與教師間、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父母間。區別于低年級的小學生,高年級小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強且不愿意受人約束。然而,他們尚未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容易對家長、教師、朋友的規勸產生抵觸心理。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遵循“從現象看本質”這一理念,加強專業引導。
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的內涵與應用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是圍繞某一主題,依托豐富心理學知識而進行的教學模式。區別于其他班會,它追求自由、平等、和諧的氛圍。在擬定班會主題之前,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經驗,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反饋來明確班會主題。此外,考慮到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教師經常會結合主題內容擬定豐富的實踐形式。在有來有往的師生、生生互動中,學生既樂于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又能從專業的引導中獲取相應的解決之策。
在實際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有以下幾種應用模式。
第一,咨詢答疑式。小學生極易在外界的影響下產生心理波動,當他們面對較大的學習壓力或社交壓力卻無處訴說時,就會影響其身心發展。但是,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孩子樂意分享自己的困擾,有的孩子則羞于表達自己。基于這一情況,教師在舉行咨詢答疑式的主題班會時,應及時調整信息搜集的方式。
比如,在面對某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時,學生可能會因恐懼心理導致學習效果不佳。教師應重視該問題并走進班級,觀察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找其中的原因。通過問卷、談話等手段,了解學生面對的問題。對于未知的恐懼以及不知該如何面對挫折是部分學生不想學、不敢學的主要原因,教師可以以“挫折”為主題擬定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借助名家故事以及諸多名言,讓學生逐步對錯誤、挫折產生新的認知,也在答疑咨詢中引導他們克服恐懼心理。
第二,交流式。隨著基礎教育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者不再局限于教師。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搜集學生的問題來確定班會的主題并邀請合適的主講人進行知識、經歷的分享。
比如,邀請家長結合職業規劃進行相應的科普。雖然高年級小學生距離擇業尚且遙遠,但是他們對職業一詞有著非常高的好奇心。針對這一現象,來自各行各業的家長無疑成為本次主題班會最合適的主講人。由于主講人均是學生的家長,學生更容易放松下來,課堂上也會針對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提問。有學生就曾提問一位做護士的家長:“既然很辛苦,那你有沒有想放棄的時候?為什么你想要成為一名護士?”有來有往的互動交流,不僅讓學生明晰了各行各業的不易,還提升了自己對社會的理解。
第三,情境式。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中,我們不難發現,如果將心理學知識平鋪直敘地展示在PPT中,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需要重構班會的形式,引入情境化的表達方式來提升心理健康輔導的效果。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小學生的表演欲比較強烈,基于這一規律,教師可將班會的主題融入情境。通過特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樂于參與角色扮演。區別于以往的主題班會,教師不再是主講人而是引導者。在此過程中,學生依靠情境還原和感受其中的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解決之道。
比如,在涉及“責任”這一話題時,教師在黑板上羅列出“校園中的責任”“家庭中的責任”“社會中的責任”三個關鍵詞。隨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角色扮演。為了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教師并未規定其應該扮演哪個角色。通過8分鐘的準備時間,各小組上臺匯報自己的成果。其中一個小組還原了家庭生活中做飯的情景,3名同學分別扮演“爸爸”“媽媽”“孩子”,用表演來詮釋何為家庭責任。針對上述情境的構建,教師展開追問:“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做飯,我們還擔負著哪些責任?”隨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交流中,他們對家庭的責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第四,主題辯論式。高年級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勝心,因此,將競技元素融入主題班會不僅能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還能幫助他們積累更多的心理學知識。針對一些容易混淆或產生分歧的問題,教師可設置專題并以辯論會的形式邀請每一名同學積極參與。激烈的觀點交鋒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為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
在新時期的小學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保障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前提。為了讓高年級小學生正確面對自己存在的問題,知曉對應的解決之道,教師可以擬定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在此過程中,孩子們不再囿于具體的心理知識,而是從實際情況出發積極分享自己的問題。通過有來有往的師生、生生互動,教師既能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又能及時予以科學引導,為他們的成長護航。
閆建英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利津街道中心小學教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心理教學、小學數學教學。
專家點評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的開展,對他們的心智成長大有益處,使他們能用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外界所帶來的各種壓力,也能夠正確處理各種矛盾。本文對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的應用模式進行了詳細闡述,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