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紅良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門對當下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閱讀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中占據重要的教學地位。閱讀是幫助學生豐富自身視野并強化知識儲備量的主要方式。進行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提高語文知識面,增長見識,并在閱讀中接觸新的事物,為寫作積累素材。因此教師需要為小學階段學生構建高質量的閱讀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閱讀
小學階段語文課程教學中閱讀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階段教師需要強化對閱讀的指導,以此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知識,提高語言能力與語文綜合能力。當下小學階段閱讀教學應該接受新課程理念,關注學生的主體位置,創設多樣化的課程教學方式,勇敢創新,促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走向新的發展方向,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就小學階段閱讀教學進行探究,提出以下策略,以此幫助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實現強化學生知識儲備的目的。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進行教學過程的主體,通常采取灌輸教學的方式,學生是被動性接受,這樣致使學生的學習效率相對較低。在日常的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被忽視,往往難以感受閱讀的魅力,更談不上進行深層次的閱讀。而深度閱讀教學首先要做的就是將閱讀課堂還給學生,促使學生成為進行閱讀的主人,這有益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以教材為載體的基礎上,學生漸漸掌握了閱讀方式,積累了閱讀文本知識,并在語文教學課堂獲得了良好的閱讀體驗感,促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提高,實現了從閱讀中受益的主要目的。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非常重要,在教學中,部分學生不敢與他人交流,學習中不敢回答教師的問題,更不敢表述自己的看法,無法與他人產生思想的碰撞。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學生將會越發不自信,不敢表述自己。但是在大量閱讀之后,學生則可以接收多樣化的知識并就閱讀產生新的理解,同時將閱讀的知識消化。長久閱讀后可以獲得知識的積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會進行語言的輸出。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教授閱讀技巧,激發閱讀興趣
在傳統語文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依舊將教學思想停留在應試教學之下,在課程教學中依舊以教師教學為主導,沒有關注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因此學生自然難以產生進行閱讀學習的興趣。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中則需要轉變這一教學方向,促使學生掌握閱讀的方式與技巧,并在教師的點撥下感受到閱讀的魅力。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學習課堂中盡情發揮,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觀點。
例如,教師在進行《草原》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構建真實草原景色的情境,并引導學生結合情境對文章描寫的草原進行深度的分析,促使學生在字里行間感受作者所描述的草原,并結合自己看到的樣子進行分析,表述自己的想法,以此成為文章理解的創造者。
基于文本的情境創設主要是有以下內容:其一是著眼于文本的內容,其二是著眼于文本的形式。情境創設是幫助學生進行文章的揣摩并就文本進行深刻理解的過程,情境是激發學生進行解讀的載體,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載體,其引導學生活躍思維,發展情感意識。
(二)更新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
在進行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課程學習中的主體位置,落實以生為本的課程教學觀念,讓學生在課程教學中始終占據主體位置。比如教師在講解文章過程中,需要與學生產生互動,并設計開放性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就問題進行探究。在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將自己放置于傾聽者、指導人的位置,將課程表演的機會讓給學生,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信心,進而為學生構建愉悅的課程教學氛圍,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積極探索主動學習,最終深化對文章的理解。
比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觸摸春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自己對春天這一季節的看法,并幫助學生走入課文中,了解作者筆下的春天。同時為了促使學生對這一知識產生深入的認知,教師將抽象的事物變為具體的事物,在進行文章學習中,教師將作者講述的春天通過信息化教學設備呈現出來,以此促進學生產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在產生視覺感受的同時,結合文章體會主人公對春天的情感,并引導學生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教師還可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在朗讀中探索人物的內心特點,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會就文章的內涵產生深刻的理解,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三)開展讀書活動,豐富學生視野
豐富的閱讀活動是進行課外閱讀的第三步。課外閱讀過程中,教師與家長是學生進行閱讀的動力,同時閱讀活動也是動力來源之一,教師可以通過活動促使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獲得閱讀成就感。基于此,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構建閱讀交流會,通過講故事等方式相互交流引導學生展示自我,同時應觀察學生的學習成果。
比如,教師開展“讀了一本好書”的講述故事比賽活動,在活動中不限制閱讀的內容。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在學生講述時,其他學生也能積極聽故事,講述的同學和傾聽的同學都能獲得知識。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進行閱讀的興趣。閱讀活動除了促進學生進行閱讀之外,還能幫助學生建立閱讀的信心。閱讀會上學生分享的體裁不存在限制,部分學生進行古詩文閱讀后為其他學生分享古詩文講述的內容,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鑒賞能力都得到提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推薦閱讀的內容,閱讀的內容需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比如《山羊不吃天堂草》《花婆婆》《海底兩萬里》《神秘島》等內容,都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年齡特點。
(四)創設生活化閱讀,培養探究欲望
閱讀過程不僅是對閱讀內容的理解過程,更是對作者情感的深刻理解與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則需要融合生活化元素為學生構建閱讀情境,促使學生在情境之下將自身生活認知與文章內容相互結合,這一過程需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能力與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才能得以進行。在這一情境之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問題,就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產生深刻的體驗。
比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奇怪的石頭》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所見到的石頭,對文章講述的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接著教師結合信息化教學技術為學生展示出不同狀態的石頭,并為學生講解不同石頭之間的區別。在文章閱讀之前,學生通過教師對石頭的講解以及出示的照片則會產生探索文章的欲望,形成高漲的學習熱情。教師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時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學設備,為學生構建直觀的生活化情境,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對文章的意境進行深度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形成高質量的閱讀理解能力。
(五)落實讀寫結合,強化閱讀能力
首先,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為學生構建呈現階段性的閱讀指引。小學階段的閱讀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將讀寫結合落實到位,才能有效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教師不可以為學生設計過高的學習目標,而應將學習目標與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相結合,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進步。比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中借鑒書本中的知識,并嘗試運用書本中有條理的語句對生活中想要表述的語言進行修飾。比如“一邊……一邊……”等,在借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借鑒與實際運用對文章深意產生理解。接著可引導學生提高學習難度,讓學生就閱讀內容產生深刻的感悟,同時享受閱讀的樂趣并積累作文素材。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是在進行事物的描述過程中,引導學生突出思維特點,就細節內容進行刻畫,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寫作要求,引導學生借鑒大量的閱讀資料,以此為學生構建良好的閱讀氛圍。
其次,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進行批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意識。小學閱讀教學中,落實讀寫結合閱讀教學策略,對學生自身對閱讀內容的借鑒與創新思考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進行隨文批注,在閱讀中碰到優美的語句或者是描寫生動的片段時,除了將這一段或者一句標注出來,還可以就文章的某一段落或者某一句話進行批注。特別是文章中的過渡語句與精彩的開頭部分等。在批注過程中學生會細心鉆研文章內容,并關注文章的重點詞匯與關鍵語句。對文章進行批注的方式也是無形中的小練筆,有利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同時,可讓學生在閱讀中更加完善的就閱讀文本進行審視與學習。特別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還會深刻感受段落的內容,將自己的閱讀收獲記錄下來,為思維的創新發展奠定基礎。在讀寫結合落實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多個角度的探究與運用,并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精彩片段進行仿寫,比如文章中出現的排比、比喻等句子。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借鑒文章中的細節描寫、情景烘托描寫等,并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促使學生進行恰當的想象,提高語文素養。
最后,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將閱讀與寫作相互結合,與他人分享閱讀成果等。語文課程教學中,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自主表述能力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發展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適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指導,但是必須引導學生形成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將知識帶入生活中,不斷進行閱讀,并不斷寫出自己的閱讀心得,總結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并表述自己的看法等。在完成閱讀的同時,也積累了寫作素材。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入手,引導學生自動閱讀。比如在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提高語言的流暢性,同時體會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對文章產生進一步的理解。同時,教師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一方面教師應結合學生閱讀成果展示的方式,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結合信息化技術展示并記錄學生的閱讀成果,還可以在班級中引導學生分享成果等,給予學生閱讀學習的有效鼓勵,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六)構建科學的閱讀評價體系
在閱讀教學中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除了上述措施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構建科學的、系統化的閱讀評價體系。在評價中增加學生閱讀學習的信心,并積極地做出相應的努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閱讀學習程度,制訂合理的閱讀評價方式,助力學生的閱讀習慣的形成。
比如在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的以往閱讀成果展示,為學生選擇適當的閱讀文本,并在這一過程中積極幫助學生形成閱讀習慣,同時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之下掌握閱讀的技能。教師可組織閱讀分享活動,將課內閱讀有效延伸到課外學習中,積極就閱讀的材料進行延伸,在擴展閱讀視野的同時促使學生獲得閱讀體驗感,最終在合理的閱讀評價之下,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教師需要強化對閱讀的指導,以此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知識,提高語言能力與語文綜合性能力。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同時更新自身的閱讀教學理念,還可以構建閱讀教學活動,以此完善閱讀課程教學,促進學生獲得閱讀能力的發展進步,并幫助學生在高質量的閱讀教學下獲得思維的發展進步,積極創新,最終實現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目標,助力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彥龍. 深度教學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優化研究[D]. 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2]高先麗.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度學習策略研究[D]. 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9.
[3]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