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萍
摘 ?要:在現階段,中國逐步落實“雙減”政策,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進一步完善語文作業內容,通過多元化的作業形式,在有限的作業量內確保“雙減”模式得到有效執行,以此促使小學階段教育取得增效減負的效果。文章從“雙減”政策角度出發,全面分析了完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辦法和路徑,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期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通過分析“雙減”政策可知,其政策要求小學教師對小學生感知能力的培養工作給予高度關注,并且對學科作業方案進行不斷完善,以此在最大限度上使小學生自覺作業的熱情得到提升,如此也對小學生日后的學習有著積極影響。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從小學生身心發育的實際情況出發,豐富語文作業的內容,同時將作業量控制在合理限度內,以此使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得到緩解,一方面幫助小學生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激發學生對作業的完成興趣。
一、“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原則
(一)人文性原則
小學語文科目的人文性十分顯著,在對小學生進行身心培養時,這種人文性能使其具備健康的情感。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古詩詞課文部分,能夠極大地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質。然而,應試教育體系依然在影響著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使小學語文教師普遍看重基礎知識的講解,這種情況也表現在語文作業設計方面。對語文知識單純背誦,原本經典的古詩詞也逐漸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作業設計中必須使其人文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從而幫助小學生通過語文作業感受語文科目的意義,最終使小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開放性原則
小學語文科目的開放性相對較強,通常會涉及不同領域的知識和內容。然而,在傳統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式下,語文教師設計的語文作業往往存在內容枯燥和模式單一等問題,無非是課文的背誦或者默寫等。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能夠促使小學生對課文予以全面掌握,卻會對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質造成負面影響。而通過豐富語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小學語文教師則能打破語文作業的傳統約束,從而有效體現出小學語文教育的意義。
(三)時代性原則
在中國社會和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和此前相比,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及時改進語文作業的設計方式。一方面,能夠綜合衡量小學語文知識和課文內容,另一方面,還應該使語文作業能夠和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產生聯系。如今,小學生都伴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而成長,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順應小學生的興趣方向,實現互聯網語文作業的設計工作。如此不僅能夠使小學語文作業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也能夠豐富語文作業的內容,從而為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基礎。
二、“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方法
(一)減少作業量,提升學生熱情
作為基礎教育核心學科之一的小學語文科目,其教學主要目標即為傳授小學生語文知識,為后期的語文學習提供保障。如果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作業設計中只關注習題部分,則會導致小學生作業壓力增加,甚至使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消極態度,放棄語文科目的學習。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使小學生的作業壓力得到有效緩解,并且對現有的語文作業設計方法予以改進,通過減少作業量和提升技巧性等途徑,使小學語文作業分為“說”與“寫”兩個部分。唯有如此,才能在促進小學生自覺作業的基礎上,實現對語文知識的全面理解。
以課文《開滿鮮花的小路》為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將“禮”“鮮”以及“局”等課文中的生字讀給小學生,解釋課文中字詞的含義,同時要求小學生在課文朗讀時帶有感情。而在語文作業的設計中,語文教師則能夠將字詞的讀與寫作為作業的重點。通過分析已有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可知語文作業在通常情況下都是字詞的再三練習,伴隨著拼音的“讀”和“寫”。而在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則應該在讀寫課文字詞的基礎上,訓練小學生組詞的能力,同時面對父母進行表達。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一方面學會了字詞,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除此之外,在上述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之下,小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進一步擴展,能夠促使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語言能力得到提升。最后,通過執行“雙減”政策,語文作業壓力也得到緩解,并且提高了小學生作業的自覺性。
(二)調整作業內容,培養學生自覺性
依據“雙減”政策,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提升語文作業的質量,并且減少語文作業的數量的前提下,有效消除小學生作業的消極態度。而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對作業內容的樂趣予以高度關注,以此促使小學生能夠自覺作業。如果小學語文作業只包括課文默寫的內容,小學生往往不能產生作業的意愿,而如果能夠在小學語文作業中增加說的內容,或者安排父母拍攝視頻等方式,并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播放相關視頻,則會使小學生的作業熱情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最終使其從語文作業中感受到歡樂。
除此之外,通過小學語文教學,也有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語文作業中的詩詞部分都是通過背誦或者抄寫等方式完成的,進而導致小學生無法體會到詩詞的含義,最終失去了作業的積極性。而在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將幫助小學生體會詩詞意涵作為作業的重點。以《絕句》為例,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內容著手:1. 要求小學生閱讀詩詞,并在此基礎上表達詩詞的意涵。2. 在背誦的基礎上,對詩詞包含的感情予以理解。而在上述作業完成之后,還應該要求小學生展開仿寫。3. 當小學生完成作業之后,小學語文教師也應該通過適當的獎勵提升小學生的作業熱情,從而為設計難度更大的作業奠定基礎。
相關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表明,只有在明確學習目標的情況下,才能使小學生體會到語文課文中的內涵。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增加語文作業的趣味,通過給予小學生感官刺激的形式,培養其自覺作業的意愿。而課文或者段落的抄寫作業,非但無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質,還不利于激發小學生的作業熱情??梢?,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現有的作業設計方式予以進一步優化。以《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為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合理利用當地的風景視頻引導小學生展開仿寫作業。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使小學語文作業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也有助于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創新作業設計,注重學生感受
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應該不斷創新作業內容和形式,以激發小學生感受為主,從而使其能夠自覺作業。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語文作業必須符合小學生身心發育的特點,增加包括看圖在內的作業形式,以此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其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具體應該對以下三方面內容予以高度關注。
第一,相關研究表明,若小學語文教師過度重視讀與寫內容的作業,將使小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加,最終很可能造成其消極對待語文作業。因此,應該在小學語文作業中增加包括智力游戲或者手工等在內的實踐內容,并基于此鼓勵小學生對實踐內容展開描述,以此使其表達能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還應該在作業中加入家務內容實踐,同時對實踐內容予以描述,以此提升小學生的寫作水平。
第二,應該在小學語文作業中增加語言表達內容的比例,從而培養小學生的交流能力。這主要是因為對語文科目學習而言,不僅包括詞句的內容,也包括語言的內容。而通過分析相關小學語文教學,可知看圖說話是現階段得到了普遍應用的語言表達培養方法之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作業中設計不同內容的看圖說話題目。除此之外,通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一方面應該實現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鼓勵小學生向同學講解相關知識。后者可以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幫助小學生通過簡潔的詞句表達出心中的想法,進而達到提升交際能力的目標。教師也可以在小學語文作業中加入類似采訪類的內容,以此為小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
第三,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設計內容多元的語文作業,確保語文作業內容能夠反映小學生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以此促進小學生的作業熱情。以《鳥的天堂》一文為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從不同小學生的興趣出發,以“作業超市”等方法使作業內容得到進一步豐富。具體應該從以下四方面內容著手:
1. 若小學生是導游,將以什么方式向游客介紹《鳥的天堂》。2. 描述見到的生活場景。3. 通過繪畫的形式,展示《鳥的天堂》,同時配上文字。4. 整理《鳥的天堂》相關信息和當地的風貌。
通過上述作業設計方法,小學語文教師則能夠豐富作業的內容,讓小學生自由選擇題目,如此,一方面完成了小學語文的教學任務,另一方面也使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四)聯系生活實際,實現實踐應用
現階段,部分小學生僅出于考試的目的,才學習語文。然而,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對小學生具有極大的影響。這就要求小學語文作業內容必須反映出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以此實現語文知識實踐應用的目的。例如,入冬后,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作業中增加描述冬季景色的內容。另外,在傳統節日期間,小學語文作業中應包括相應的節日描述和祝福的內容,同時也應該鼓勵小學生制作禮物。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即能夠實現語文的學習,一方面促使其關注語文的學習,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小學生對生活展開觀察,積累生活的經驗。
(五)加強語文作業的“互動性”和“合作性”
“雙減”政策強調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因此,“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加強作業的“互動性”和“合作性”。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在作業中加入一些思考性、趣味性、探索性的內容,讓學生在作業中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語文作業的樂趣,從而探索更多的知識。如果能調動學生參與作業的積極性,學生就會主動與教師交流和合作,教師可以在交流和合作者引導學生完成作業,進而提高小學語文作業的質量。
例如,在小學語文作文續寫故事的相關作業設計中,教師除了讓小學生續寫課文中的故事外,還可以根據小學生喜歡的課外寓言故事等材料設計續寫作業。教師可以給出續寫故事的幾個方向,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進行啟發性的故事續寫。同時,教師可以在“減負”理念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在故事續寫前與同學進行討論和交流,將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學的想法綜合探討,然后在第二天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想法加以總結,突出表揚學生的比較新穎的觀點,總結故事續寫的方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雙減”模式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優化現有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進一步豐富小學語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同時,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過程中,應該從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出發,確保語文作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如此,一方面能夠使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以后的語文學習。除此之外,通過優化小學語文作業,還能夠使小學生的作業壓力得到緩解,提升其思維能力,而且也符合小學生的發展規律,有助于小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冠毅,劉小坤. “三學”作業:“雙減”背景下小學“學教評一體化”的作業設計探索[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12):11-14.
[2]李娟. “雙減”背景下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02):47-48.
[3]羅青.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J]. 世紀之星:交流版,2021(03):21-22.
[4]高莉. “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策略[J]. 全國優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23(04):79-80.
[5]陸敏. 淺談過程教育視域下新時代初中語文作業的創新設計[J]. 作文,2023(Z4):105-106.
[6]趙彩亮. 基于PBL理念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內涵、思路與策略[J]. 教師教育論壇,2023,36(08):32-35.
[7]曾玥榕.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原則、路徑與實施成效——基于湖南省吉首市的調查與研究[J]. 教師教育論壇,2023,36(08):39-41.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