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蕾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既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這就確立了文化傳承的理論基礎,也回答了如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隨著“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和發展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各方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其中,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梨園戲”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的“南音”等一批發源于泉州的傳統藝術越來越被大眾所熟悉,而《百鳥歸巢》的主創團隊為了積累作品素材,專門赴南音的發源地福建泉州采風,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團隊深入了解了南音的歷史背景、演奏規則、曲譜曲牌后,帶著素材回到北京才最終創作了這部作品,同時,該節目的舞蹈部分也是取材于泉州的梨園戲。而筆者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對“梨園戲舞蹈”的研究、探索和創作,并首次將之應用于泉州藝校民間舞課的教學中。這次《百鳥歸巢》節目在央視春晚的演出是筆者研究成果的一次總結和檢驗。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站在新時代新起點,推動文化繁榮必須追本溯源,傳承和守護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傳承好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守護好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歷史智慧、汲取政治智慧,不斷增進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開辟美好未來,是新時代推動文化繁榮的題中應有之義。作為“中國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不僅是福建泉州這個歷史文化名城的藝術瑰寶,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戲曲和舞蹈兩種藝術的融合形態。縱觀戲曲舞蹈發展史,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兩種藝術有很深的淵源。梨園戲舞蹈的研究給梨園戲引入了現代舞蹈的元素,賦予梨園戲藝術新的生命力,同時對梨園戲藝術元素進行創新性的提煉、總結并引入課堂,也為梨園戲藝術的傳承貢獻一分力量。
梨園戲發源于元朝的泉州,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各地都保留了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據統計,僅在明嘉靖年間流行的主要劇目中,屬于宋元南戲的就有26種。梨園觀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建元年間。當時的泉州在《全唐文》中的記載,如“歌發其所自和,舞發其所自樂……化育之洽,有歌謠者進,有舞蹈者作”。
梨園戲在南音傳入后,結合民間歌舞以及家班府樂等,成為其地域聲腔的基調之后又萌生出地方戲劇演出。根據源流的不同,可分為“七子班”“上路”等流派。各個流派有各自的劇目,在人物和腳色行當的表現方面,側重點也不一樣。南戲的腳色行當包括“生、旦、凈、丑、外、末、貼”七種,其中以生、旦為主。而旦角的身段表演更是梨園戲中最主要的表演形式,其科舞表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余承堯先生曾說過:“泉州南戲,關于旦角貼角之垂手舞,實占極重要之地位,搬演上不可或缺,缺之,便覺動作無味,六朝時代,對于垂手舞之重視,我們只要看看許多關于垂手舞之詩賦,便可得知其概。”
梨園戲流行于閩南方言區,后又傳播至潮汕地區及臺灣地區。東南亞各國華僑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動,但主要還是傳統劇目的演出。閩南地區和部分高校的藝術工作者一直以來都在關注和研究梨園戲的歷史和發展。梨園戲藝術是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吸收了泉州地區豐富的南音、民間歌舞、傳說故事等積累發展而成的。作為閩南地區的文藝工作者,我們有責任為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如果我們在中國民間舞中融匯梨園戲元素的舞姿,結合人物在規定情境中的生活動作,提煉為表演藝術的舞匯,將能創造出獨特的舞蹈風格——梨園戲舞蹈(簡稱梨園舞)。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筆者在梨園戲舞蹈的創作和教學中取得重要突破,梨園戲舞蹈的教學應用更是走在業界的前列,獲得豐富的經驗和成果,包括:2018 年9 月至2021 年11 月參加泉州歌舞劇院創排音樂舞蹈史詩——《向大海》編導組工作,該作品榮獲第七屆福建省藝術節金獎;2019 年9 月至2019 年11 月參加第四屆海絲藝術節開幕大戲——《大海承諾》編導組工作;2021 年10 月至2021 年12 月參加泉州歌舞劇院創排舞劇——《南僑機工》的主創團隊工作,該作品榮獲第八屆福建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獎(最高獎);編排梨園科舞《靜夜思》參加福建省第六屆藝術節舞蹈展演獲一等獎、優秀創作獎;編排節目《泉州過大年》參加2019 央視戲曲春晚;編排梨園科舞《踏春》參加泉州市中小學生藝術節獲一等獎,并應邀參加日本橫濱舞蹈節公演及韓國濟州島東亞文化之都第三屆青少年文化夏令營活動和2018年福建省教育廳慶祝教師節晚會;當然,也包括2023 年央視春晚的《百鳥歸巢》,該節目獲“觀眾最喜愛作品”稱號。
《百鳥歸巢》舞蹈采用的藝術元素主要是梨園戲的科步、手姿以及南音的四寶,應用的短句包括百雀鳴響短句、望雀扶搖短句、歸去來兮短句和喚雀歸巢短句。
首先,梨園“十八步科母”的應用。
梨園戲具有質樸、精細、典雅的特質,也常被人稱為古南戲的標桿。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梨園戲形成了自有特點的表現程式,即“十八步科母”,也常稱為“父母步”。梨園戲對演員的身姿和舞姿都有嚴格的程式,是作為世代傳承和培訓藝徒的基本科范。梨園戲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藝術,其來源于生活,特別是其科步的演繹形式更是與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離。
我們可以將“十八步科母”的一些程式動作融入當前舞蹈的動作表現形式中,同時將手姿、眼姿、身姿等程式和舞蹈進行有效結合,在編制舞蹈時呈現出戲曲的元素。雖然現在的舞者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十八步科母”程式的約束,但重要的是在舞蹈的演繹中已經能將梨園戲的神韻呈現出來了,其神韻也能做到典雅、細膩,而且動作幅度也相對較小。
其次,梨園戲“手姿”的應用。
梨園戲表演科范的一大特色,就是講究手姿的造型美。梨園戲的生、旦、凈三行中的手姿,相對于眼姿、身姿與步姿來看比重更大。在“十八步科母”中,有一半屬于“手科”動作,而其六十三式中手姿就有三十九式。蘇彥碩先生在整理梨園戲表演科范的資料時發現:許多梨園戲的手姿可以在敦煌壁畫佛像上找到相似的形式,如“螃蟹手”“姜母手”“尊佛手”等。敦煌壁畫的手姿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手姿形態的集大成者,在各個石窟的壁畫和絹畫上刻畫的各種人物形象中,其手姿造型對以后各個時代的手姿藝術造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梨園戲手姿的數量十分豐富,其在形態上與敦煌壁畫的手姿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其獨特的藝術韻味。早先梨園戲舞臺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其表演空間相對狹小,導致很多表演需要由手指造型的演繹來體現其表現的美,如生、旦等角色的上裝袖口都比較短小,基本只有盈尺的水袖,在表演時雙手自然袒露,更加凸顯手姿的表現地位。而從各個時期創造出的眾多手姿形態,再配合身段表演,展現出“陽春白雪”“古典仕女圖”美妙絕倫的國畫之美。
在表演形式上,梨園戲的手姿也會根據“十八步科母”的表演而不斷變化,同時在變化的過程中根據十八種表演程式不同的表現形式來展現藝術形式。比如在演員的拱手科中,通常手姿開始是鷹爪手,后來逐漸變為螃蟹手,這種表現形式是為了表達對上輩的尊重,體現禮貌的禮儀。再如在相公摩科的演繹中,一開始手姿是蘭花手,而后逐漸轉變為螃蟹手,這其中就是要表達主角或高興或悲憤的情緒。在當前的舞蹈創作中,經常提煉梨園戲中的螃蟹手和鷹爪手,并對蘭花手等進行編排,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十八步科母”的程式——拱手科進行吸收和精簡,其基本的動作要領是:舞者身體直視前方,保持身姿為閹腳,注意雙手要由胸前向上抬舉,一直抬至下頒為止,同時要求右手為鷹爪手,而左手為螃蟹手,演員的手姿的手心向外,其右手的中指必須和左手食指相互合貼,再拱手。
具體到《百鳥歸巢》節目中,主要采用拱手、分手、舉手、提手的動作規格與要領,強調梨園戲風格韻味的融入;強調規格與要領的準確性與梨園戲風格韻味的把握。動作要領為:拱手到下顎;分手到肚臍;舉手到目眉;提手到胸前。
最后,南音“四寶”的應用。
四寶屬于南管“下四管”樂器的一種,又稱為“四塊”,若依中國的“八音”樂器分類方式,四寶屬于“竹”類,由四塊長方形竹片組成,兩端有竹節,演奏時左右兩手各持兩塊,拇指各執一塊,另一塊以其他四只手指握著,借著手腕快速振動,使竹片相互撞擊,發出像琵琶般連續的聲響,在南管“下四管”的演奏中是重要的幫襯角色。本節目要求梨園戲的科步、手姿與南音四寶協調配合,強調眼隨手動。
《百鳥歸巢》原為南音四大名譜之一,古曲以黃昏意向描繪上古時代禽鳥生靈回歸巢穴的景象。此刻再唱“百鳥歸巢”,有雎鳩鴻鵠同行,有鯤鵬共舞,更有乾坤天地,日月之明,千年一朝夕,百鳥歸去來兮。這是東方精神的天籟,共鳴華夏文明團圓文化大美的心聲。
我國要打造“文化強國”,就要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樹立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充分吸納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并對其進行繼承、保護和創新。筆者作為一名中職院校的舞蹈老師,除了日常的教學任務外,也一直在思考舞蹈特別是中國民間舞的發展方向,并做出諸多嘗試,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對梨園戲藝術的研究,并在“梨園戲舞蹈”方面取得突破,同時創作了一些具有一定影響的“梨園戲舞蹈”作品。梨園戲是泉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群眾的喜愛。在此背景下,對底蘊深厚的梨園戲舞蹈進行挖掘、應用和傳承,意義重大。
首先,在舞蹈表演中,可將梨園戲舞蹈從梨園戲劇目中析出,作為獨立的舞蹈作品進行舞蹈化的提煉、加工,融入現代的舞美音樂效果,藝術化地搬上舞臺,舞蹈化地表現展示,形成特別的舞蹈觀感,帶給觀眾典雅的舞蹈欣賞效果。
其次,在日常的舞蹈教學中,可引入梨園戲舞蹈這個特色舞蹈種類,這既是自覺地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也是為課堂教學注入新內容、新活力。在典雅、細膩的梨園戲科步熏陶下,師生的藝術修養表演能力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提高,舞蹈教學內容更具特色,更具審美效果。
當然,單一地繼承難以為繼,須“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要有消化、化合,“化”的漸進過程就是創新推進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是創作的基因、細胞,通過引用、衍生,獲得新生,可以催生出全新的作品。《百鳥歸巢》對南音和梨園戲的繼承和創新,不是簡單的制作,而是再生的創作。作者消化了原作,創造性地滲入新作內部,最后“長出來”新苗。這種創新為戲曲舞蹈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