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榮,陳瑞芳
(喀什大學人文學院,新疆喀什 844000)
2022年新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基于五大核心素養,在歷史教學中充分體現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歷史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求精選一些有思想性的內容,比如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明確規定:“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教育部《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意見征求稿)》規定: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中應占總課時的11%~14%,其中,地方課程為8%~9%,學校課程為3%~5%。[1-5]以“瓜州榆林窟石窟文化”為主的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也以此為據。瓜州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有中國六大石窟之一的榆林窟和其他文化資源,地方文化的特色十分鮮明,地方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作為當地人,開發地方文化資源,挖掘地方文化價值,對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厚植家國情懷、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榆林窟又稱為榆林寺、萬佛峽,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瓜州縣(曾名安西縣)西南的山谷中,開鑿于踏實河東西兩岸的峭壁上,峽谷中林立著幾十座燦爛輝煌的佛教石窟。榆林窟的開鑿時間是7世紀,歷經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清各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現存洞窟有42個,分布在河谷兩岸的崖壁上;洞窟現存的壁畫大約5200平方米,彩塑200身。因為榆林窟的洞窟形制、壁畫和彩塑、題材內容和藝術風格與莫高窟相近,所以學術界習慣將榆林窟納入敦煌藝術系統。因此,榆林窟又被稱為莫高窟的“姊妹窟”。雖然榆林窟與莫高窟共同創造了敦煌藝術的輝煌,但是與莫高窟相比,榆林窟又有自身的藝術特點。如唐代的幾個中心柱窟具有自己獨特之處,在其中心柱窟下有高近1米的臺座,其中的中心柱前頂也沒有像莫高窟那樣的人字形頂;西夏、元代的一些洞窟體現了藏傳密教曼荼羅的風格,其中第29窟是唯一被確認為有具體修建年代的洞窟。榆林窟融合了絲綢之路上多民族的文化藝術成果,是中國石窟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當地還有一些歷史遺址,例如鎖陽城遺址。鎖陽城位于瓜州縣城東南,又稱為苦峪城,是瓜州城的舊址,因周圍生長的一種植物——“鎖陽”而得名,是河西走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也是古絲綢之路上中原地區與西域產生聯系的重要紐帶;遺址包括內城、外城、甕城、烽火臺等系統,具有軍事防御作用和農田水利灌溉作用。清代著名小說《薛仁貴征西》中有關于這一遺址的記載。鎖陽古城的初始修建年代為西晉惠帝時期,這時的古絲綢之路上已經開始了商貿活動,出于聯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需要,朝廷在當時的晉昌郡(即今天的瓜州)修建鎖陽城。唐朝時絲綢之路發展興盛,為了繼續保持與西域的經濟、文化等往來,唐太祖下令設置瓜州治所,鎖陽城就自然成為治所的中心。北宋時期因西夏長期占據河西,公元1036年西夏在當地設立了西平監軍司,成為西夏當時順利統治河西的重要機構。至公元1227年,蒙古滅西夏,這時的西夏倉皇撤出,古城也被戰火摧毀得破敗不堪。此后古城又遭到哈密、吐魯番、蒙古各貴族的爭奪,其間并未采取一些恢復治理的有效措施,再加上常年受到風沙侵擾,古城的地位逐漸衰落,最終被廢棄。建國后國家對鎖陽古城進行了保護,1996年國務院將鎖陽城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14年召開的世界遺產大會上,鎖陽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鎖陽古城內的另一處重要的遺址——塔爾寺,是一處大型的佛教寺院,處于鎖陽城遺址東1.5 km,它的修建年代是隋唐時期,到了西夏統治時期逐漸興盛起來,遺址內共有1座大塔、9座小塔。根據考古工作者的挖掘,現場出土了一些瓦當、佛首、陶制獸角、塑像殘片、壁畫殘片以及其他的玻璃建筑構件等文物。遺址內殘存了一些大型殿堂的地基,內有幾十間僧房,據此推測這是一座高級寺院,玄奘西行時經過此地,曾在這里講經說法,城內的許多民眾都前來聽他弘揚佛法。
生動有趣的民間故事不僅能夠反映當時社會民眾的生活狀況,而且能間接地了解到一些統治階級的治理情況。在瓜州本地流傳著許多逸趣橫生的故事,這也成為地方課程資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康熙夜夢橋灣城”。在縣城東北方向有一處清代古城遺址,墻基保存得較完整,今天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城墻的殘跡。這片區域內原本有一座橋穿過當地有名的疏勒河,河水自黃土筑成的橋下流過,往來的人與車馬都從這座橋通行,因此獲名為“橋灣城”。因康熙帝憂慮西北戰事,夢中在西北巡游時發現了一處水草豐美、綠樹成蔭的地方,認為這是上天賜予的寶藏之地,隨即命大臣按照夢境查訪,最終大臣找到了橋灣城。康熙帝派程金山父子三人去修建如夢中的一般的城池,既可以當作西巡的行宮,又能當作軍事防御體系。當程金山父子來到橋灣后,認為此地荒涼偏遠,只修建了一座矮小的土城便上奏朝廷。后來康熙派欽差大臣巡視西北,發現程金山父子謊報修筑情況并貪污了許多銀兩,康熙龍顏大怒,并下令將程氏父子三人處死,將父子三人分別做成了人皮鼓和人頭碗。為了警示后人,朝廷又下令修建了一座皇家寺院,將人皮鼓和人頭碗懸掛在其中,告誡后人“做人心正,做官清正”。
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有關的文本資源許多,比如《新唐書·張守珪傳》中記載了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空城計”。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原本出任幽州節度使的張守珪被調往西北地區的瓜州,于是張氏率軍來到了當地任守將。當時的瓜州古城剛被吐蕃軍隊攻陷,上一任刺史王君渙戰死,城中也被洗劫一空。作為新任的地方官,張守珪看到當地經濟凋零,民不聊生,城墻在戰火中被毀。于是他下令組織當地百姓和士兵重新修整城墻,以此來防范吐蕃再次進攻。就在大家齊心協力修筑城墻時,吐蕃軍隊再次來犯,面對這種情況張守珪沉著應對,鼓勵大家既然敵方強盛,我方勢弱就應該以智慧取勝。他下令士兵在城墻上擺好酒宴,然后與士兵一起開懷暢飲,其間神情悠然自得。吐蕃見此情形心中生疑,認為城中必有埋伏。于是在僵持中吐蕃決定撤軍,張守珪見狀乘勝追擊順勢斬殺敵人,成功地將吐蕃人打敗,也保住了正在恢復中的城池。唐玄宗得知這件事后,對足智多謀的張守珪進行了嘉獎。從此,張守珪名聲大噪,深得玄宗信任。在他的有效治理下,由于戰亂逃亡的許多百姓也回歸,當地的政治、經濟等方面逐步復興。
革命文化不僅能夠激起學生的愛國愛黨的熱情,而且能讓學生體會到革命先烈勇敢無畏的犧牲精神,理解建黨建國以及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1936年,黨中央根據戰爭形勢的變化,將西渡黃河的紅四路軍派往河西地區,計劃由甘肅進往新疆并最終與國際革命力量取得聯系。在到達安西(今天的瓜州)后,決定攻打縣城,但當地敵軍馬步芳部的人數多于我軍,對方的物資與后勤保障充足,因此在激烈的攻城戰和突圍戰中有數百名戰士犧牲。最終在1937年5月,歷經九死一生的虹西路軍西行支隊的將士終于勝利與大部隊匯合。1988年,在社會各界人士與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一座紀念塔;2016年建成了紅西路軍安西紀念館,并在戈壁紅柳園修建了烈士墓,以此來紀念革命英雄。
瓜州可開發的地方文化資源豐富多樣、類型眾多,為教師和學生進行歷史地方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提供了研究基礎和必要條件。我們要充分挖掘并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以期實現歷史地方課程資源的優化和整合,充分發揮地方資源的育人功能。
最新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初中學段的五大核心素養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再基于21世紀的時代背景和世界發展趨勢,即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所以我們培養的學生要能應對這些,要具備綜合能力去適應這個充滿挑戰的社會。而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反映人類社會從古到今歷史進程、歷史現象的學科,應該有責任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地方歷史資源作為本地歷史發展的“見證者”,代表了瓜州的變遷。學習地方歷史文化,有益于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感,拉近年輕一代與家鄉的心理距離,增加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
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指教師本人對某一門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學科未來發展狀況的把握和理解,并能夠成熟運用專業知識和教育學理論進行教學活動;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指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史學理論知識,還要具備教育學的理論功底。歷史教師專業素養的高與低,會影響歷史課堂的質量,影響學生接受歷史知識的程度和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的學習態度。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發和運用瓜州地方文化,能夠幫助本地歷史教師豐富課程資源,進一步提升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
地方文化是地方性的核心部分,地方文化記錄和保存了地區的歷史沿革。雖然瓜州地方文化豐富多樣,但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保護,學生對地方歷史知之甚少。因此,學校作為進行教育活動的主體,理應將地方文化融入教學活動中,將歷史教科書中的知識與地方文化相融合,這樣既增加了趣味性和人文性,又便于傳播家鄉的歷史文化。
以瓜州文化資源為背景,再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將更好地達到宣傳家鄉文化和喚起學生學習家鄉文化的目的。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共有6節活動課,筆者將選取八年級上冊的第27課《考察近代歷史遺跡》與當地的紅色文化遺址結合起來開展實踐活動課的研究。當地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例如紅軍戰役紀念塔、蘑菇臺軍事會議遺址和烈士陵墓等,這將更便于開展課外活動。
活動主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活動目標:
實地參觀紀念塔、紀念碑以及烈士陵墓,了解紅西路軍到達河西的形勢、目的和路線圖。
采訪相關戰役的歷史人物和縣檔案館、博物館管理資料的工作人員,豐富相應的史實。了解紅西路軍到達本地后經歷的幾場重要戰役,理解紅軍戰士的艱難處境。
培養學生熱愛地方文化,緬懷革命英雄,感念紅西路軍為中國革命付出的巨大犧牲和革命戰士忠于黨忠于國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活動過程:
在進行現場參觀革命遺址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7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相關的知識,帶著問題進入紀念館內,這樣的教學方式會更生動,教學效果也會更顯著。在教師和講解員的帶領下,全班學生先在紀念塔前進行莊嚴肅穆的掃墓儀式,然后開始聆聽講解,通過講解內容,學生們了解到紅西路軍在經過了攻城戰役、王家屯莊戰役和白墩子戰役后犧牲數百人,被敵人圍追堵截,最終艱難突出重圍在星星峽與大部隊匯合的過程,感悟到紅軍在極度艱辛的境況下為了革命不懼犧牲、不畏生死的精神,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堅定努力學習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做出貢獻的決心。
活動作業:
每人寫一篇600字的觀后感,寫出觀看革命影片和聆聽英雄事跡的感受。
在班級舉行革命題材的演講比賽或朗誦會,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來加深學生對這一段歷史知識的記憶。
總的來說,歷史學科的學習不能僅僅依靠書本,單一的教學方式會造成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厭倦和疲倦,會讓學生一味地陷入“應試教育”的怪圈,學生會將功利主義帶入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學生會對有趣的歷史失去應有的興趣,這將會不利于歷史學科的長遠發展。因此,我們要在歷史教學中適當地融入當地文化,就地取材,以期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并鼓勵學生課余時間多去當地的博物館或其他遺址遺跡中參觀,多了解地方文化,這樣才能讓學生不局限于學校的學習中,更加接近社會。
在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指導下,地方課程的出現改變了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而要開發地方課程就要關注地方文化,教師要將自己和學生融入地方課程。在進行地方課程開發時,我們要考慮用怎樣的教育理念去理解和教授課程,考慮地方課的內容怎樣才能轉化成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并且對學生以后的發展會有什么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