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露
全媒體時代,融合報道已是新聞報道的必然趨勢。在這種趨勢下,融媒體產品創新已成為各大媒體競爭的焦點所在。慢直播就是在融合發展過程中興起的一種重要傳播形態,慢直播的興起有其文化、技術、用戶心理等各方面原因。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過程中,慢直播憑借著其慢節奏、弱敘事等獨特的傳播特點,以及社交、共情、療愈等特有的應用價值,成為融媒體產品創新的熱點方向。
慢直播在實踐層面有很多傳統直播所不具備的社會功能,給用戶帶來了新體驗、新收獲。慢直播進入大眾傳播領域后,被越來越多的媒體所重視,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創新點。
1.社交功能:建立用戶之間的弱連接。在互聯網時代,慢直播繼承了慢電視的無剪輯、慢節奏、弱敘事特征,并加入更多互動元素,使用戶之間可以在觀看的同時互相交流。尤其是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慢直播的陪伴式社交功能,可以聚集一批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網民。
一方面,慢直播具有實時社交功能。在慢直播中,用戶可以隨時根據觀看感受發表評論,通過彈幕與其他網友聊天或交流,從而產生用戶之間的弱連接,這種實時聊天功能是傳統直播和影視劇所不具備的。在社交媒體時代,慢直播的這種特性遵循了社交媒體規律。另一方面,慢直播具有網絡社區功能。在慢直播中,觀眾是有相同愛好的網友,彼此可能有相通的情感體驗與生活經歷,因此引戰、互噴等負面社交情緒較少。他們在慢直播中冷靜地互動或觀看評論,交流彼此感受。由此可見,廣大網民基于共同話題和興趣而聚集在一起,實際上形成了一個臨時性的直播社區。在直播社區中,網民關注同樣的話題,分享同樣的感受,會給用戶帶來歸屬感和認同感。不僅如此,一些媒體還在慢直播中策劃讓網友互相問候、互道晚安,增強了虛擬交往中的契合意識,緩解了觀看者的孤獨感。
2.共情功能:激發用戶的情感共鳴。面對當前社會發展的快節奏、快生活,慢直播的出現滿足了人們的情感需求。在慢直播中,一群有著相似習慣愛好的人,在直播社區中彼此陪伴,釋放情感能量。與傳統直播不同的是,慢直播一般設置了用戶評論區,用戶打開慢直播頁面之后,第一時間就是瀏覽評論區。通過虛擬的身體在場,慢直播讓廣大網民有了共同的關注焦點,而且觀眾在平靜的直播動態中也會有共同的情緒,產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鳴共情。
例如,在雷神山醫院建設過程中,央視頻推出了慢直播,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如親臨現場,并化身為“云監工”,實時關注工地現場進展和各種細節,實現高度的互動和參與,從而產生了共同見證“戰疫”的情感共鳴,形成了“在場—參與—共鳴”一體的傳播共振。受眾正是在這種情感共振中,形成了對“云監工”等群體身份的認同,創造和共享信息、觀點和情感,獲得了抗疫信心等情感能量回報。慢直播讓民眾看到了中國的基建速度,“云監工”打造了獨特的集體記憶,強化了身份認同。不僅如此,這種直播也給用戶充分的在場感。
3.休閑功能:陪伴用戶的閑暇時間。在短視頻時代,網民習慣了刷那些以秒計算且精心策劃、剪輯的短視頻,而“慢直播”的播放時間長,且視頻沒有經過處理,是現場的直接呈現,有時甚至給人“無聊”的感覺。然而,恰恰正是這些“無聊”,給予網民平靜觀看和欣賞的氛圍,成為一種新的休閑娛樂方式。
在慢直播中,畫面全程處于舒緩狀態,沒有緊張的氣氛和節奏,沒有海量的信息涌入,而是根據現實發展進度客觀呈現。整個直播過程中的信息獲取,完全依靠觀看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正常播放、倒退、快進、倍速等,主動從直播中獲取信息。不僅如此,慢直播過程中沒有主播解說,沒有特定劇情,減少了觀眾觀看時的干擾因素,觀眾只需放慢節奏、放松心情,就可以沉浸在這種慢節奏的氛圍中。無論工作和生活多么無奈、忙碌,在慢直播中,觀眾都可以獲得短暫的休閑放空。與此同時,實時的彈幕、評論和畫面等可以給觀眾帶來強烈的陪伴感,形成陪伴式的休閑方式。
慢直播是全媒體時代的一種新型傳播方式,突破了傳統媒體頻道、時段、時長、版面等限制,成為融媒體的重要內容形態。與傳統直播相比,慢直播有機位固定、場景固定、無剪輯等特色。對用戶來說,慢直播還有實時性、在地性、陪伴性等特點。這些特點為慢直播的廣泛運用提供了基礎,媒體不僅運用慢直播并以此為基礎創作更多融媒體產品,提升了融媒體的內容生產能力。
1.慢直播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應用。突發事件是民眾關注度較大的一類場景,其中包括地震、臺風、暴雨、洪水等災害事件,也包括礦難、空難、交通事故等災難事件。在傳統媒體時代,這類突發事件的報道主要以記者現場連線或采訪等方式開展。由于突發事件發生突然,救援過程持久,記者要么無法趕到第一現場,要么難以全過程長時間關注,有的突發事件也很難長時間停留在現場拍攝。相比之下,慢直播則能克服傳統媒體報道中的缺點,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全過程且無須人在場的內容供給,給觀眾提供來自現場的實時報道。例如,2021年,9號臺風“盧碧”從汕頭登陸當天,廈門廣電就在其所屬的“看廈門”APP等多個新媒體平臺同步開啟《直擊臺風“盧碧”》直播,通過高空鏡頭對臺風中的道路、景區等場景進行慢直播。不僅如此,廈門廣電還在演播室邀請專家與主持人對話,不時插入直播中,作為慢直播的伴隨性互動存在,而聊天室里觀眾也踴躍發言,補充即時信息,深度參與傳播,體現出慢直播的獨特優勢。
2.慢直播在重大題材報道中的應用。重大題材往往受到社會普遍關注,如重大工程項目施工、重大主題活動等內容,人們渴望實時了解事件進展,獲得最新消息,尤其是對無法身處其中的現場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此類重大題材來說,單一的報道、視頻或階段性的直播,難以掌握重大事件的全貌,而慢直播的運用則能實現全程覆蓋,提升重大新聞報道的引領能力。例如,2021年9月25日,被加拿大非法拘押的孟晚舟女士回國,央視采用衛星和網絡兩種方式,全程對外發布孟晚舟乘機抵達深圳機場的直播信號,信號時長29分鐘。其中,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心在孟晚舟女士抵達深圳前4小時,開啟直播特別節目《總臺獨家直播|晚舟,歡迎回家!》,整場直播持續5小時,引發了全國網民熱烈反響,央視下屬的新媒體平臺點贊總人次達4億。
3.慢直播在自然景觀呈現中的應用。自然界中有很民眾感興趣的奇特景觀,這類題材如果得到有效報道,比較容易成為爆款產品。但在傳統媒體的報道中,只有攝影、攝像等少數方式可以呈現這種景觀,而很難實時捕捉奇特畫面,拍攝效果也會受到各種因素制約,且只能片段式報道,很難實現全程覆蓋。慢直播的出現為這類自然景觀報道提供了廣闊空間。在慢直播中,媒體在設置鏡頭時有很大的機動性,而且選擇面廣,直播不會受到時長和版面限制,可以捕捉到傳統媒體無法獲取的鏡頭,并實現持續性跟蹤報道。例如,2021年8月18日,央視頻平臺上線了中國氣象局打造的《慢直播|在福建霞浦一起看海看日出》,向公眾提供霞浦縣花竹村觀日景觀實景視頻,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花竹村海上日出風光。2022年3月20日,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奔騰融媒聯合多地進行候鳥北歸景觀慢直播,讓觀眾全程欣賞候鳥遷徙場景。2022年4月,山東省肥城市推出《中國桃都·美好肥城2022“云”賞桃花慢直播》,全面展示肥城十萬畝桃花盛開的壯觀美景,讓全國各地的朋友足不出戶,在家也能觀賞粉色花海。
全媒體時代,各大媒體都在致力于融媒體產品創新,慢直播已經成為其中重要的創新路徑。但作為一種新型傳播方式,慢直播本身在媒體中的運用還處于探索階段。為此,需要從傳播對象、技術和用戶角度進行創新,助力慢直播的廣泛運用。
1.利用新興技術加持,提高慢直播的穩定性。慢直播不需要全程派駐攝像記者,只需要幾個設備就可以,看似非常容易。但實際上,慢直播的開展需要信號支持,確保直播畫面清晰。而且,慢直播持續時間長,視頻信息量極大,儲存成本很高,費用也很高。對媒體尤其是地方媒體來說,想通過慢直播記錄大工程、大事件的全過程,具有較大難度。解決這些實踐中的問題,就需要通過技術融合提高慢直播的適用性和穩定性。2020年央視的火神山醫院建設慢直播,之所以順利實現,一個重要原因是高科技技術的加持。一方面,在決定建設火神山醫院后,三大運營商立即開啟光纜布放、基站架設、設備調試等緊急網絡建設工程,短時間內實現了3G/4G/5G無線通信網的千兆網絡覆蓋。尤其是5G技術的運用為實現工地現場的慢直播奠定了帶寬基礎。另一方面,作為此次慢直播的實施平臺,央視頻是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在這次慢直播中,央視頻利用5G+光纖雙千兆網絡技術和智能視頻云技術,實現了云監控系統的平臺建設,并通過云計算處理保障,才確保了直播的穩定性和畫面的清晰度。
2.滿足用戶心理需求,提高慢直播的用戶黏性。慢直播的題材往往較為特殊,受眾需求與一般新聞報道不盡相同。在決定慢直播的主題、角度、形式等方面,要充分考慮到受眾特殊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創新和調整慢直播的運用,增強交互性,滿足受眾的了解、參與、互動、監督 等不同需求。必要時還可以結合AR等技術手段,為受眾提供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在慢直播中,滿足了用戶的需求,就可以增強用戶黏性,進而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疫情期間的“云監工”現象之所以出現,與人們普遍需要參與和見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需求有關。在“圍觀建醫院”的時候,人們得到的不只是戰疫一線的實時動態,更是千萬網友共同見證的集體記憶。在慢直播中,強交互空間滿足了疫情期間人們對陪伴與情緒釋放的心理需求。人們在觀看醫院建設的同時,感受到了國家抗疫的強大力量,增強了戰勝疫情的信心,從而更愿意留在直播間里。這表明,在慢直播的創新中,對用戶心理的深入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3.系統開發衍生產品,提高慢直播的持續性。全媒體時代,融合報道是必然趨勢。盡管慢直播本身就是融媒體報道的一種方式,但在融合報道思維下,慢直播還可以得到后續的開發利用,推出更多的衍生性融媒體產品。例如,2020年6月21日出現日環食現象,廈門廣電推出了《相約鷺島共賞“金邊日環食”》的融媒體產品,利用4K+5G技術,打造全程裸眼日環食慢直播,并在“看廈門”APP等多個新媒體平臺播出。不僅如此,廈門廣電在慢直播過后對儲存的信息和素材進行再創作,通過精心編輯打造出融媒體產品《震撼!“超級日環食”驚艷廈門上空!全過程視頻來啦!》,并精選精彩瞬間創作系列短視頻產品,得到大量網民關注和點贊,短視頻還被推薦到央視頻的首頁播放。在全媒體時代,這種一個資源多次開發的模式,對融媒體報道創新具有借鑒價值。
隨著新技術的更新迭代及運用,慢直播將是媒體融合報道的重要方式。在開展慢直播時,要充分考慮慢直播的運用場景,優選直播對象,貼近受眾心理需求,憑借自身的傳播特性在更多場景生產出更多優質內容。當然,慢直播的運用也有一定的社會倫理風險需要注意。例如,公共區域的慢直播鏡頭可能拍清人臉,屋頂的鏡頭可能拍到周圍住戶的室內,這些視頻一旦毫無修飾地直播出去就可能會侵犯個人的隱私。由于慢直播發展的時間還短,對于鏡頭的布置、審批以及拍攝范圍、內容等,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