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澤放
在《復興文庫》的序言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要以史為鑒、察往知來。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這段時間,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紅色出版工作,出版了大量政策解讀、理論宣傳、抗日斗爭、黨的建設、廉政教育等各類紅色文獻,全面記錄了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偉大歷史,記錄了黨在政治斗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珍貴經驗,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習意義。從早期的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單行本出版,到《共產黨》月刊創辦、新青年社組建、人民出版社成立,紅色出版物逐漸發展壯大。蘇區出版、抗日根據地出版、延安出版、解放區出版以及“國統區”紅色出版等,在逆境和困境中生生不息,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智慧。對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紅色出版歷史進行系統梳理與考察,總結中國共產黨在不同革命歷史時期進行紅色出版的訴求、方式、成效等,全面領會紅色出版的精神內核和成功經驗,對于新時代紅色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與借鑒意義。
早在中國共產黨早期創辦之初,就已經進行了紅色出版的積極探索,并為后續各個發展階段的紅色出版奠定了堅實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開創意義。
1.啟蒙生發。以五四啟蒙運動為分界線,中國共產黨宣傳重心開始由思想啟蒙轉向宣傳革命,特別是以李大釗、陳獨秀等為代表的早期黨組織創始人,積極創辦刊物,全面宣揚馬克思列寧主義,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紅色出版的思想基礎、理論根基,并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1918年創刊的《京報》,明確提出崇尚真理、反對武力的辦報方針,并大力宣傳“五四運動”,隨后因激怒反動政府遭到查封。1920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新青年》上海編輯部,隨后成立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共產黨宣言》,推出工人階級專屬刊物《勞動界》,正式拉開紅色出版的時代大幕。同年,《共產黨》創刊,首次就建黨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理論闡述,自此以后,中國共產黨紅色出版的宣傳重心開始發生重大轉向。
2.開創先河。中國共產黨早期紅色出版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主義實踐等進行了有益探索,開創了多個歷史先河,是中國共產黨紅色出版的根本源頭。如《新青年》首次提出文學革命主張,并開啟了白話文辦刊的歷史先河。1922年,《晨報》副刊推出“俄國革命紀念”專號,用來紀念俄國十月革命五周年,成為我國報刊史上首份紀念俄國十月革命的專號,還有“勞動節紀念”專號、“馬克思研究”專欄等,都開創了歷史先河。《先驅》作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首份刊物,同樣開了先河。還有《工人周刊》是中國共產黨指導工人運動的重要陣地,有著“北方勞動界的一個明星”稱號,后成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機關刊物。此外,學生社團、先進知識分子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也紛紛開展紅色出版,如《國民》《新潮》,共同構筑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的思想堡壘。
隨著革命形勢不斷嚴峻,以及上海白色恐怖的威脅,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時期的紅色出版出現了明顯轉變,為了響應學生運動、工人罷工、國民革命等時代任務,中國共產黨在北京、上海進行了一系列針對性極強的紅色出版活動,并形成了南北呼應、全面聲援的局面。
1.上海紅色出版。1923年,人民出版社被迫停辦后,瞿秋白等人開始在上海籌辦上海書店,作為黨的出版機構,主要負責出版發行《新青年》《向導》《中國青年》《新建設》等紅色刊物,同時出版了《反帝國主義運動》《平民千字課》《夜校教材》《世界勞工運動史》等20多種新書,同時負責銷售發行處于封閉狀態的新青年社所有存書。1924年,上海書店先后出版了《社會科學講義》《現代社會學》《社會哲學概論》《社會思想史》《社會問題》《社會運動史》《現代經濟學》等著作。為出版《向導》等紅色刊物,上海書店創辦的崇文堂印書局遭到特務破壞,后又創辦文明印務局,1926年2月被軍閥孫傳芳封閉。1927年“四一二”政變發生后,上海書店改名為華興書局,繼續開展黨的紅色出版事業,直至1930年因上海黨組織遭受破壞而被迫歇業。在整個大革命期間,上海書店成為中國共產黨傳播馬列思想和革命思想的核心陣地。
2.北京紅色出版。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北方黨組織領導機關紛紛于北京成立,如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北京區委兼地委等,這就決定了北京紅色出版成為中國北方紅色出版的引領者和代表者,對北方紅色出版事業乃至全國紅色出版事業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與上海紅色出版一道,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北方的輿論中心和宣傳陣地。中共北京區委兼地委創辦的機關報《政治生活》,屬于中共地方黨組織較早創辦的機關刊物,該刊依托北京,聚焦北方,輻射全國,在各地黨組織中都有著較高影響。另外,北京蒙藏學校地下黨組織創辦的《蒙古農民》,也成了我國首個少數民族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刊物,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紅色出版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說,北京紅色出版緊緊圍繞革命任務,在嚴厲批判北洋政府反動統治的同時,對北京、北方及全國愛國運動進行全面聲援,與上海書店配合,發出了中國革命的時代強音。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出版在前期受到了嚴重破壞,出版數量急劇下降,并以秘密出版為主。1933年黨組織遷往中央蘇區后,在政策引導下中國共產黨紅色出版迎來了一次小高潮,為當時的土地革命戰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撐。
1.秘密出版,積蓄力量。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之下,中國共產黨紅色出版被迫轉向地下,開始以秘密方式進行出版。根據《中央蘇區紅色報刊出版及其當代價值(1927—1937)》一文數據,1927年至1929年,我黨累計出版的紅色刊物只有18種,數量不到后來蘇區紅色刊物總量的10%,且大多為秘密出版,如《火線》《北方紅旗》《北平火線》《北平實話報》《北平紅旗》《北方青年》《紅十月》《兄弟》等。中共中央北方局創辦的《華北烽火》,屬于當時半公開的黨刊,但為了免于遭受破壞和封閉,先后多次改名,如《長城》《國防》《人民之友》等,甚至連出版主體也不得不轉為中共北平地下組織。1929年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提出:“改進宣傳隊的質量,并加強報刊、傳單、布告、壁報等各種方式宣傳。”隨后為了響應宣傳形勢,先后創辦了閩西列寧書局、中央印刷廠等出版機構,促使紅色出版快速發展,僅1930年就新增34種紅色報刊,并為后續紅色出版小高潮的到來夯實了基礎。
2.如火如荼,多元發展。1933年初,中共中央由上海遷往中央蘇區,將《實話》和《黨的建設》整合為《斗爭》,并相繼創辦《紅色中華報》《紅星》等紅色刊物,毛澤東、劉少奇等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及其他先進分子,在這些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理論著作、獨特見解等,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中國化和大眾化,并迅速掀起了紅色出版的小高潮。據《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一書統計,在當時,《紅色中華》《青年實話》《紅星》作為紅色出版代表性刊物,最高發行量曾達到5萬份、2.8萬份和1.7萬份。還有,中央蘇區出版局出版發行的三部列寧作品《左派幼稚病》《國家與革命》和《兩個策略》,在指導蘇區土地革命斗爭,以及促進馬列思想中國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蘇區的紅色出版可謂如火如荼,并呈現出靈活多變、簡捷有效、貼合受眾的特點,尤其是墻報、傳單、小冊子等出版媒介,對傳統的紅色出版物進行了重要補充,在發動群眾、團結群眾、鞏固政權、深化黨建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
全面抗戰時期,社會各界高端知識分子紛紛前往陜甘寧邊區,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造了一個紅色出版的統一中心——延安,并正式奠定了共產黨紅色出版的體系根基。
1.堅持黨性原則。全面抗戰時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面推廣,以及毛澤東思想日臻成熟的關鍵時期。中共中央到達陜甘寧邊區后,先后成立中央黨報編輯委員會、中央出版發行機構和中共中央出版部門,并陸續創辦了解放社、新華書店和中央印刷廠,紅色出版開始形成以延安為中心,全國遍地開花的格局。這一時期的紅色出版以堅持黨性為最突出的特點,集中出版黨的領導人著作、黨報黨刊、重要歷史文獻、政策方針、馬列思想等,為各方面斗爭服務。根據《延安時期紅色出版物研究》一文數據,毛澤東同志在此期間發表的著作文章等,有112篇被選入了《毛澤東選集》,廣泛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方針、經濟建設思想、軍事戰略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等方面,成為我黨革命斗爭重要的思想武器,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另外,許多黨的領導人、先進知識分子等也都發表了許多專業性強、理論水平高的著作、論文等,創造了當時紅色出版的繁榮景象。
2.紅色出版全面開花。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紅色出版在組織機構、出版技術和發行渠道方面都表現出專業化、成熟化特點,可以說是全面開花。一方面,就出版部門來講,既有專營圖書出版的部門,如新華書店、延安解放日報社等,又有專營報刊的機構,如八路軍政治部的《八路軍軍事雜志》和解放日報社的期刊。同時還兼營圖書編輯出版的學校,如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陜北公學、軍事學院等。另一方面,就出版技術來講,通過中央印刷廠的不斷創新探索,油印技術得到普及,極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質量。此外,就發行渠道來講,各大出版機構通過送書下鄉、外縣轉運、兵站分銷、零售代銷等渠道,將紅色出版物滲透到廣大基層。同時,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國統區,中共中央也做了大量工作,將紅色出版擴大到了全國范圍,為全面抗戰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前期,中國共產黨紅色出版的出版中心、出版范圍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包括由農村到城市、由區域到全國、由分割到統一,形成了完善的出版發行體系。
1.紅色出版強勢突圍。解放戰爭初期,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下,許多出版機構、黨報黨刊或轉移或停刊,經歷了一段蟄伏期,但很快隨著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新華社在解放軍內部陸續成立野戰分社,在此期間誕生了《大眾日報》《晉察冀日報》《東北日報》《新華日報》《人民日報》等許多知名報紙。1945年,在南方局領導下,重慶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開始在廣大收復區開店,建立紅色出版新陣地,并于1948年合并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并先后出版了《資本論》《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則》《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史》《科學歷史觀教材》等著作,成為當時紅色出版在圖書領域的核心主體。
2.三級運行機制逐漸完備。解放戰爭勝利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紅色出版事業,一大批黨報黨刊、專業報刊、馬列主義著作等紛紛出版,掀起了席卷全國的紅色出版浪潮,并形成了“中央—地方—行業”的三級運行機制。就中央而言,1949年7月20日,《新中國婦女》雜志創刊,1949年8月1日,《人民日報》出版,還有《光明日報》《解放日報》,等等。就地方來講,《北平解放報》《北平青年》《廣西日報》《福建日報》等或創刊,或出版,快速形成聲勢。就行業而言,1949年5月1日,《人民鐵道》報創刊,1949年7月15日,《工人日報》創刊,等等。
回顧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前的紅色出版史,不難發現,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視紅色出版事業,并將其作為重要的戰略任務來抓,為中國共產黨革命斗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