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曼芳 符祎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需要影視文化事業作為其發展的強力引擎。尤其是“發展和繁榮電影事業,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而言,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需要加強首都的文化中心功能建設以作錨定之用,“首都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的任務更加繁重”。推進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電影強國建設的強心鑄魂工程,建設北京“影視之都”須理解與明確中國特色內涵,在系統觀念下錨定其獨特定位,分析和應對其挑戰,思考并設計其實現路徑。
“影視之都”是中國特色影視文化事業的中樞基地,北京作為中國特色“影視之都”,其內涵需從其性質定位、戰略定位、統領定位、目標定位等方面加以深化理解。
1.以影視文化事業為根本屬性確立其性質定位。中國特色是對我國文明特性的高度凝練,中國不僅是民族國家,亦是文明型國家,中國特色賦予國家形式發展的強大延續性,中國一直在著眼未來的方向上兼具包容性和創新性。“電影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是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文藝形式,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識。發展和繁榮電影事業,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必須強調的是,北京“影視之都”的建設不是對創意城市發展模式的簡單拿來,而是在以中國特色為根本特點,以電影事業為根本屬性,確立其性質定位的基礎上,形成其獨有的差異化存在。
2.以與時俱進、靈活革新、松耦合設計來確立其戰略定位。中國特色作為“影視之都”戰略定位的指導思想核心,要求新生產力變革所形成的新戰略與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建設戰略做松耦合式設計,確立其戰略定位。具體而言,在以中國特色為指導思想的核心下,北京“影視之都”的建設在戰略發展上需秉持與時俱進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戰略演進上需在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下采取靈活革新的策略,在戰略組織上需可應對持續環境變化進行不同的具體應對活動并能保持標準化、合法化、正式結構的松耦合設計。由此三方面形成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的戰略定位。
3.以新經濟模式促產業發展和以實驗促理論改革相結合確立其統領定位。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建設肩負對中國影視業發展與改革的頂層設計重任,在引入新經濟模式時,不僅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進行實踐創新,同時更要以實驗模式對其發展過程做第一時間的觀測和實證研究以形成科學標準。
未來,北京“影視之都”的統領定位體現為可由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管理,設立具備規制權力的“影視之都”辦公室,全方位負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理論發展在影視業發展中的理論指導與內涵開掘工作,在以中國特色為核心要義下,負責研究產業改革中舊有問題和推進新技術、新模式實驗,在解決影視產業自身問題和發展基礎上,積極推進參與國家文化體制改革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工作,在大方向上與改革發展同向匯聚。
4.以價值共通、文化共融、命運共同體觀念形成價值系統確立其目標定位。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的籌劃及開展工作正值我國“十四五”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全球化語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系統的內在重要共生內容,全球化發展需要以價值共通、文化共融、命運共同體觀念所形成的價值系統,來應對非連續突變而可能出現的新全球性問題。只有堅持以中國特色為價值指引,才能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變局之時,在融入全球化的趨勢中,面對世界多極化和單邊主義,提出并堅持發展中國方案。北京“影視之都”的目標定位正是中國特色價值對未來世界價值系統的指引。
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建設工作處于特殊時期,其將分別面臨由于自身所處的新舊經濟模式轉換期,新戰略設計和舊戰略實施的組合期,全面改革所處新的內外環境變化期,以及影視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所帶來的四方面挑戰。
1.新模式的再造與事業屬性之間適配的再論證。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建設的新模式將面臨處理新舊經濟模式間的延續與中國特色內涵體現的關系問題,即須對新模式的再造與事業屬性的適配進行再論證,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新模式再造所面臨的問題將體現為新舊模式如何轉化與延續。事業屬性由于其所遵循的內涵產生新的延伸,產業屬性借由加入新生產要素形成新生產力,兩者各自所代表的先進性及其表征,將引發對事業屬性和產業屬性辯證關系的再討論。
二是新模式再造還面臨制度因素與市場因素影響下所呈現出電影的事業屬性與產業化發展邊界模糊的現狀。一方面,我國影視業在產業化發展的同時須尋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影視業在高質量發展下必然促使產業化在支持事業發展的同時,自身在結構升級中部分轉化為事業功能,由此形成兩者相互轉化的可能。
三是新模式再造面臨產業化發展與市場自由的倫理限度的設定問題。傳統產業化發展遵循的各項機制皆建立在競爭關系的基礎上,北京“影視之都”建設遵循的新發展理念所涵蓋的共建共享的價值觀深刻影響著新的經濟倫理構建,因此,兩者所要求的市場自由倫理限度設定問題須著重分析并解決。
2.新戰略的松耦合與高內聚要求之間沖突的再評估。
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建設的新戰略設計將面臨新舊戰略組合的耦合性問題,呈現為新戰略的松耦合與高內聚要求之間的沖突,須對其進行再評估,具體展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新戰略對外在獨立程度和內在系統程度要求較高,對外部新經濟戰略的引入及具體問題的解決效用須再評估;二是新戰略面臨數字化鏈接在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產生數字化平臺規制功能具備可代替政府部分規制功能的作用,由此引發政府規制功能向平臺規制功能讓渡的適度性問題;三是新戰略處于世界時代主題轉變,國際國內局勢變化及構建新發展格局等系統調整的時間窗口期,以致其在實施層面,對于新發展動力的迫切需求面臨嚴峻考驗。
3.改革的權力落實與文化體制改革之間的再平衡。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建設在伴隨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在新的內外環境下進入新發展階段,將面臨改革中的權力落實與文化體制改革之間的再平衡問題,具體展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隨著文化體制改革開啟至今,從文化事業單位開啟市場化運作,公共文化產品的單一供給向文化商品并存的多元化供給轉變,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北京“影視之都”模式將面對政府、社會與消費者的關系不僅從單一供求關系走向常態化的供需關系,還在共同體理念下,形成共同需求的新合力。
二是在面向我國影視事業從傳統文化事業體系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轉型,向影視業提出公共文化服務要求的新形勢。北京“影視之都”改革的權力落實與文化體制改革對公共文化權利的確認形成二元關系,并衍生新的系列問題,包括對影視業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化討論,以公共文化權利的確權作為其法理依據的相關討論,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問題等。
三是基于文化體制改革對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需求,將對原有的一元化行政管理結構提出轉型要求。傳統的影視文化事業管理系統須轉向開放性系統以充分吸納政府、社會和消費者等各界力量,促進實現文化體制改革在服務型政府轉型上的權力落實,針對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務對影視文化產品的不同需求,分別以政府直接供給、政府補貼等方式引導社會生產。
4.價值指引的持續性與全球化非連續突變之間的再融合。中國特色作為北京“影視之都”建設工作價值系統的價值指引,其要求的持續性正遇我國影視行業結構調整至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并在國內外環境影響下持續性發展,將與國際全球化非連續突變之間出現再融合問題,具體展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面對全球化價值觀及全球產業秩序的非連續突變,中國特色價值觀與正在多極化發展的他國價值觀的沖突,構成整體內外價值沖突問題。
二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以價值共通、文化共融、命運共同體觀念構建北京“影視之都”價值系統,亟須面對與全球化非連續突變之間再融合過程中構建價值系統的動力問題。
三是中國特色作為北京“影視之都”價值指引的持續性與全球化非連續突變之間的再融合,將遇到內外環境雙重壓力。內在環境下改革所帶來的影視文化事業建設和產業發展,從規模—速度向結構—質量發展的結構轉型問題,以及外在環境下面對國際影視產業鏈轉移和影視文化內容跨文化傳播本土化趨勢,進行改革時所出現的路徑依賴問題。
“影視之都”建設工作在以四個獨特定位明確其內涵,充分考慮四方面挑戰的情況下,將具體分別以解決新模式再造與事業屬性適配的再論證問題,新舊戰略組合耦合性問題,權力落實與文化體制改革之間的再平衡問題,作為文化中心的“都”與作為影視產業的“城”雙融合發展問題來構建實現路徑。
1.以處理好事業與產業兩者屬性關系來解決新模式與事業屬性適配的再論證問題。事業屬性與產業屬性兩者關系的再討論對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新模式再造與事業屬性適配的再論證起著決定性作用,依循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的性質定位,具體從以下三方面開展分析。
一是在新舊模式如何轉化與延續上,以《“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提及的“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為工作原則,擺脫對事業屬性和產業屬性舊有辯證關系的討論,轉向為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效統一的結果導向。
二是新模式再造面臨事業屬性與產業化發展邊界模糊的現狀,在事業屬性第一性與產業屬性第二性的辯證關系下,以“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為工作原則,尋求以事業屬性產業化發展促經濟效益,產業屬性事業化發展促社會效益的并行發展路徑來厘清兩者發展的邊界模糊現狀。
三是新模式再造面臨產業化發展與市場自由的倫理限度的設定問題,依循共建共享的價值觀為基礎來構建新的經濟倫理,針對此倫理限度的設定,以事業屬性為根本,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為重,增加藝術價值、市場價值等多元化價值作為框架性條件,向內以共建共享的價值觀產生以道德性為中心起點,劃定倫理限度。
2.以對松耦合度重系統論證,高內聚度重量化論證來解決兩者沖突的再評估問題。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新戰略面臨新舊戰略組合的耦合性問題,具體對其從三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法。
一是新戰略須解決對自身外在獨立化程度和戰略構成上內在系統化程度高要求的問題。當對引入外部新經濟戰略和就具體問題的解決效用進行再評估時,對新經濟戰略的引入和使用重系統研究論證,對其在處理具體問題時的效用重量化研究論證。
二是新戰略面臨政府規制功能向平臺規制功能讓渡的適度性問題。就前端規制功能讓渡于社會數字平臺,將先期產生的其他規制功能,尤其要以“堅持安全可控”“切實守住網絡安全底線” 為基本原則,將涉及安全管理層面的規制功能做到及時向數字政府平臺持續遷移。
三是實施新戰略對其發展動力的需求面臨時間窗口期的考驗。在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雙輪驅動下,借助數據要素,面向國內大循環時加快對產業各環節的顛覆與重塑;在面向國際大循環時加入全球影視產業創新鏈,獲得全球影視產業生產資源。
3.以權力集約化和高效化,與文化體制改革形成合力,著力市場主體重塑。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建設對改革中的權力落實與文化體制改革之間的再平衡問題,具體從以下三方面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法。
一是在重構政府、社會與消費者之間關系模式時,不僅須加強政府承擔影視文化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責任,還須引導市場主體提供相應產品,形成影視業公共服務體系和保障機制。
二是改革權力的落實將沿革文化體制改革方向,以人民為中心,重塑市場主體的同時強化群眾的消費需求和對文化創造權利的保障,在由政府主導提供影視公共文化產品的基礎上,以補貼引導方式鼓勵社會層面參與對新型影視公共文化產品的市場化開發和運營。
三是對行政管理結構進行轉型設計,從同權系數分割原則向異權系數分割原則轉變,可考慮為行政管理結構權力機構、專項辦公室體系設計,建立包括對影視文化產品分管、生產、分配、消費和資源保障在內的綜合性運行系統,具備集政府規制、影視產業科研實驗、創作評論、影視企業和高等教育院校溝通交流等一體化功能,構成兼容精英文化需求和大眾文化需求的開放性管理系統。
4.以自身作為價值系統,重在推動作為文化中心的“都”與作為影視產業的“城”雙融合發展。對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建設依循其目標定位所遇問題,具體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是以中國特色作為價值指引,在“雙循環”背景下,向內以我國影視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以影視產業標準化和數字化重塑產業基礎,兼顧北京“影視之都”統領定位所要求的首善標準和可復制性產業模式,以產業新動能推動形成構建中國特色價值系統的內生動力。同時,向外選擇在文化親緣性地域開展本土化內容開發作為國際化全產業鏈拓展策略的論證方式,為影視產業外循環作戰略儲備。
二是錨定中國特色作為價值指引,在世界文化格局解構與重塑的發展維度下,向全球價值系統提供中國方案的影視文化內涵;以數字經濟產業鏈升級和價值鏈重構為契機,著重研究并推進構建自主可控的影視全產業鏈體系,為北京“影視之都”實現中國特色價值指引的目標定位,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三是受國際環境劇烈變化和國內持續深化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轉型及疫情等不確定性問題的影響,沖突和安全的發展主題成為亟須考量的重要因素,加之對過往經濟制度的慣性所疊加產生的路徑依賴。
具體而言,在產業集群視角下,北京“影視之都”面臨對集群的區域效應的路徑依賴問題,對此問題可將其歸納為解決作為中國特色文化中心的“都”與作為區域經濟發展下影視產業之“城”間的問題。對于北京“影視之都”作為影視產業之城的規劃而言,北京具備優渥的區域發展條件。
首先,在全國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總體框架下,深耕“一核兩樞四區”,“一核”即首都文化中心功能核心區;“兩樞”即國家及北京相關政府職能機構;“四區”即懷柔中國影都、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京西首鋼科幻產業集聚區、京南至京東的視聽走廊等,以協同性總領差異性來具體指導發展工作。
其次,空間集聚的實現以路網銜接織就地理空間,其中,可充分發揮京南和順義區高新企業視聽硬件研發和制造技術支持,依托國際空港實現影視物流中心。
再次,吸引互補性企業,協助改善生產要素條件,促進企業之間形成知識溢出,構建產業集聚品牌生態系統,借助技術溢出向外輻射,與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在設計“影視之都”可復制模式方案時,要特別避免其他借鑒地區集群的區域效應出現“極化作用”,導致忽視內生性增長力量。
最后,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亦可通過增強影視技術溢出帶來的向心力,以新技術降低環境污染離心力等方式來探索影視產業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
建設中國特色北京“影視之都”是從中國特色內涵要義出發,系統分析并設計路徑,以供頂層運籌的制度設計工作,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階段中,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持續探索,也是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心重要的戰略步驟,不僅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本質要求,可提振國家文化軟實力及影響力,更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這一偉大時代課題的鏗鏘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