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蕾
(東阿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聊城 252200)
小麥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小麥病蟲害頻繁發生,給小麥生長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因此,病蟲害防治已經成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之一。
在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防治小麥病蟲害的措施不斷更新和完善,包括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各種防治方法之間存在差異,防治效果和對小麥產量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因此,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方法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是保障小麥產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病蟲害會對糧食的質量和安全造成威脅,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嚴重影響。病蟲害不僅會直接為害小麥的生長和發展,還會導致小麥的品質下降,如脂肪酸含量、蛋白質含量降低等,從而影響小麥的營養價值和品質。此外,小麥病蟲害防治需要使用農藥等化學品,若使用不當,會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如地下水污染、農產品殘留等,進而威脅糧食安全。因此病蟲害防治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小麥產量的損失,提高小麥的品質和安全性,同時能夠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環境污染和農藥殘留的風險,從而保障糧食安全。
小麥病蟲害會導致小麥產量下降,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效益。病蟲害對小麥的影響不僅僅是直接減少產量,還會降低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和脂肪酸含量等,影響小麥的品質和市場價值。
此外,為了防治病蟲害,農民需要大量購買農藥等化學物質,增加了生產成本,降低了小麥種植效益,因此小麥病蟲害防治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至關重要。
小麥病蟲害還會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潛在的影響和污染。小麥病蟲害防治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學農藥和化學合成劑,使用不當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化學農藥不僅會導致土壤和地下水被污染,還會對生態環境中的昆蟲、鳥類等造成威脅,從而破壞生態平衡。此外,化學農藥殘留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小麥病蟲害防治對于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綠色防治方法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從而保護生態環境。比如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天敵、微生物等自然因素控制病蟲害,還能夠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可以通過提高農民的防治意識和技能水平,避免濫用化學農藥,降低環境污染的風險。
化學防治是小麥病蟲害防治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常用的化學農藥主要包括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通過噴霧、撒粉等方式施用于小麥的葉面和土壤,防治病蟲害。化學防治方法具有快速、高效、廣譜等優點,在應對小麥病蟲害暴發等情況時,能夠快速地控制病蟲害擴散,保障小麥產量和品質[1]。化學防治還可以控制小麥病蟲害的發生和流行,降低病蟲害的危害程度,保證小麥健康生長。然而化學防治方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限制,使用化學藥劑會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一定污染和危害,容易出現化學殘留和藥物抗性等問題。化學防治方法的操作過程較為復雜,需要種植者具有一定的技術和操作能力。
此外,化學防治方法的成本較高,需要進行成本效益評估和權衡。化學防治方法對小麥產量的影響主要取決于藥劑的使用方法和用量。適量使用化學藥劑可以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但過量使用和頻繁使用則會對小麥產量造成負面影響。例如藥劑使用過量會導致小麥生長不良、葉片萎縮、產量下降等。因此在使用化學防治方法時,需要注意藥劑的使用方法和用量,避免藥劑過量使用和頻繁使用,以免對小麥產量造成負面影響。
生物防治是小麥病蟲害防治中的一種綠色防治方法,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包括微生物防治、天敵防治等。微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對小麥病原菌的致病機理進行干擾和控制,以達到防治目的。常見的微生物防治手段包括使用農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絲鏈菌等微生物進行防治,可以在小麥葉面、土壤中噴施,達到防治效果。天敵防治是利用小麥病蟲害的天敵對病蟲害進行控制,常見的天敵包括寄生性天敵、食草性天敵等。例如釋放寄生蜂控制小麥蚜蟲、利用捕食性昆蟲控制小麥螟蟲等,都是天敵防治的典型案例。
生物防治具有更好的環保效果,不會對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此外,生物防治方法具有長效性和持久性,能夠在病蟲害流行的區域形成生態平衡,從而降低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同時,生物防治方法也能夠提高小麥自身免疫力,從而提高小麥的抗病蟲害能力[2]。然而生物防治方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限制,比如生物資源的使用效果受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較大,防治效果不穩定。生物防治方法需要在一定的適宜環境下進行,如溫度、濕度等因素需要符合特定的要求,否則效果不佳。此外,生物防治方法的成本較高,需要進行成本效益評估和權衡。
物理防治是小麥病蟲害防治中的一種綠色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隔離、物理阻斷、土壤消毒等手段。其中,物理隔離是通過搭建隔離網、建造防蟲棚等物理方法,避免病蟲害的傳播和擴散;物理阻斷是通過建立障礙物如樹墩、溝渠等,阻斷病蟲害的傳播路徑,避免病蟲害的傳播;土壤消毒是通過對小麥種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破壞病原菌和蟲卵生存環境等,防止小麥病蟲害的發生。
物理防治方法具有環保、安全、長效等優點,可以避免化學藥劑和生物制劑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損害,也能夠長期保持防治效果,降低小麥病蟲害的危害程度。此外,物理防治方法還可以提高小麥的自身免疫能力,增強小麥的抗病蟲害能力。然而物理防治方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限制,物理防治方法需要投入較多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較高。需要在適宜環境下進行,如土壤、水源等環境需要符合特定要求,否則效果不佳。此外,物理防治方法的效果相對較慢,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實現防治小麥病蟲害的目的。
農藝防治方法是小麥病蟲害防治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農藝防治的主要手段包括調整種植結構、合理輪作、科學施肥等。
調整種植結構是指合理配置不同品種的小麥,避免同一品種的小麥過度種植,增加小麥品種多樣性,提高小麥的抗病蟲害能力。合理輪作是指通過輪作不同作物,減少小麥連作對土壤和小麥生長的危害,提高小麥的生長質量和抗病蟲害能力。科學施肥是指根據小麥生長需要和土壤肥力狀況,合理施用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增強小麥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蟲害能力[3]。
集約防治是一種針對小麥病蟲害的新型防治方式,采用集中防治的方式,通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科學管理、科技創新和資源集約利用等手段,達到高效、節約、環保的目的。
首先,科學管理是對小麥生產過程的全面監管和管理,包括土地利用、肥料施用、病蟲害防治等環節。通過科學管理,可以優化生產流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防治效果,還可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4]。
其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已經逐漸應用到小麥病蟲害防治中。利用這些技術可以對小麥生長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預測病蟲害的發生趨勢,進行精準防治。還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如無人機、激光雷達等快速識別和定位病蟲害,提高防治的準確度和效率。
最后,資源集約利用是要統籌利用土地、水、肥料、農藥等資源。通過合理利用資源,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例如,可以通過科學施肥和噴藥,減少農藥和肥料的浪費,提高使用效率。
小麥病蟲害防治是小麥生產的關鍵環節之一。為了有效防治小麥病蟲害,除了采用科學的防治方法外,還需要加強預防意識的培養。提高預防意識,可以讓農民更加注重預防,避免病蟲害發生,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
首先,農民對于小麥病蟲害的認知程度不同,有些農民可能對于病蟲害的認知不夠全面或者深入,需要加強宣傳和教育。可以通過政府部門、農業科研機構、農民合作社等途徑,加強對農民的宣傳和教育,普及小麥病蟲害的知識,提高農民的防治意識和能力。
其次,農民應學會觀察和監測小麥生長狀態,及時發現小麥生長中出現的問題。通過一些簡單的設備,如手持顯微鏡等,觀察小麥葉片和花粉,判斷是否存在病蟲害。
最后,在防治病蟲害時,農民應選擇綠色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避免使用對環境和生態造成污染的農藥、化肥[5-7]。與此同時,通過優化農田環境,比如保持土壤濕度、調整作物種植結構等方式,提高小麥的自然抗病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精細化管理是指在小麥生產過程中,通過科學管理、科技創新等手段,對小麥生產環節進行精細化控制和管理,從而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生產成本、保障小麥產量和品質[8-10]。
首先,通過安裝傳感器和監測設備,對小麥生長環境進行實時監測,獲取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水分等數據,并通過專業的分析軟件進行分析和判斷,可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蟲害大面積暴發[11]。
其次,精細化管理需要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防治。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經逐漸應用到小麥病蟲害防治中。利用這些技術可以實時監測小麥生長環境,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預測病蟲害的發生趨勢,精準防治。同時,還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快速識別和定位病蟲害,提高防治的準確度和效率[12]。
最后,精細化管理需要實現科學施藥和施肥。針對小麥的不同生長階段和不同品種特點,科學施藥和施肥,避免過量施用,減少浪費和污染,提高施肥和施藥的效果[13]。
小麥病蟲害對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因此加強小麥病蟲害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綜合利用防治措施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小麥病蟲害的發生和為害。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小麥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實踐將會更加深入和廣泛。可以通過加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力度,開發新型農藥、研制新型防治技術等,為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案。同時,需要加強人員培訓和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病蟲害防治意識和技能水平,更好地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