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瑞瑩,張勇超
(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為更好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行業宗旨,2001年以來,國網福建電力全面實施以“讓客戶滿意、讓黨和政府滿意”為目標的電力“雙滿意”工程。其不僅是國網福建電力進入新世紀以來勇立潮頭,奮勇當先,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用電需求的重大舉措,也是推動國網福建電力做強、做優、做大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實踐。
當前,我國已邁入新發展階段。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國網福建電力如何繼續聚力深化新時代“雙滿意”工程,加快電網建設,促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為經濟社會發展裝上強勁的能源引擎,成為全體國網福建電力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應奮力書寫的共同答卷。在這一新征程中,作為旨在以“培養適應國家和區域能源戰略發展、電力行業工程實踐發展需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的央企辦學的高職院校,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服務職能,為公司“2382”發展方略提供堅強有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保障,從而讓客戶(學生)滿意、讓黨和政府滿意,這是新時代電力職教不容推卸的使命、責任和擔當。
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企業黨組織一項經常性、基礎性的工作來抓”,不僅關乎新時代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也直接影響到服務國計民生的國企力量的發揮。樹牢問題意識,把握價值意蘊,探索實踐進路,不斷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做強做優做特電力職教,以電力職教思想政治工作賦能電力“雙滿意”。
2022 年10 月16 日,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1]”,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這一系列重要論述,不僅從戰略高度為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指明了新方向。身處“兩個大局”的時代背景,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作為一所央企辦學的職業院校,肩負著培養服務電力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使命,更應該要在深刻領會并回答“人才培養‘三問’”的基礎之上,努力鍛造一支信仰堅定、對黨忠誠、擔當實干的央企青年隊伍,為提升央企青年精神素養,激發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精神力量提供新的動力之源。
“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2]”“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3]”。方向涉及根本、關系全局、決定長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的建設和國家建設的戰略高度明確表達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為誰培養人”上的鮮明立場,既契合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時代需要,也為新時代立德樹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我們黨回歸教育初心,聚焦教育根本屬性的生動體現。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央企辦學的職業院校要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牢記“國之大者”“國企姓黨”“公立高校姓黨”,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肩負起新時代賦予電網企業和高職院校的歷史使命,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緊密結合行業特色和辦學實際,充分發揮“一體兩翼、融合并舉”辦學治企優勢,助推教育培訓提質培優、增值賦能,以充分彰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人才培養的使命擔當與價值創造。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是在中央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上,還是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上,圍繞著培養造就堪當時代重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寄語青年,“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1]”……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類型,職業教育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同樣離不開“時代新人”,尤其是德技并修人才的培養。
當前,我國正處于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踔厲奮發、勇毅前進之時,作為央企辦學的電力行業職業院校,應緊跟時代發展需求、黨和國家育人要求,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突出專精特優、提質賦能,積極探索構建調整與“雙碳”戰略目標相匹配的人才培養機制和專業及課程體系,深化“教培并舉、共建共享”,深入培育和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以推進央企辦學的職業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走深走實,努力造就源源不斷的高素質電力人才。
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講道理的工作。從“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到“要旗幟鮮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3]”,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1]”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戰略思考和謀劃部署。
作為央企辦學的職業院校,要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五育”置于至關重要的地位,堅持“五育”并舉、德育為先。加快構建教育體系,推進教學、管理、服務等部門聯動,共唱育人“合奏曲”;積極引導企業深度參與學院人才培養,提升辦學質量;突出建機制、搭平臺,強化學生技能實踐鍛煉,提升職業素養,以實現育人效應的最大化。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政治呈現出多極化、文化多元化趨勢,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為此,牢記國企辦學的初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貫徹于教育培訓的各個環節,始終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和育人方向,就成為賦能新時代“雙滿意”工程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價值取向。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根”和“魂”。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央企系統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持續加強黨的建設,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有力彰顯央企“頂梁柱”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央企辦學的職業院校,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電力發展之路中,踐行使命、創造價值,以培養更多、更好的電力行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鍛造出更多、更好的電力行業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就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根本。要圍繞“旗幟領航、服務中心、凝聚人心”工作主線,全面實施“旗幟領航·新時代紅色堡壘”工程,堅持以專業思維、標準化手段抓黨建,著力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充分發揮高校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全面領導作用,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治理體系。突出加強黨建載體項目化建設、品牌化管理,促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不斷增強黨建價值創造。充分展現在推進新的偉大工程中電力職教的基層探索和實踐特色,充分彰顯國企姓黨的政治本色。
“人民電業為人民”,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一直奉行的企業宗旨,是電力行業初心和使命的高度概括。作為電力職教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對職業教育以及能源電力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領會和把握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以及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的基礎之上,牢記初心使命,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4]”“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工程[5]”“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6]”……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作用,關于職業教育是廣大青年成功成才等論述,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職業教育領域的生動實踐和具體體現。為此,聚焦產業行業需求發力,致力于培養培訓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新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不僅是作為一所由電力行業辦學的職業院校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企業宗旨的自覺行動,也充分彰顯國企為民的行業特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電力企業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國有重點骨干企業,是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陣地,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上要發揮“頂梁柱”作用,在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凸顯“國企站位”。作為肩負著“為電力企業培養大批生產一線需要的職業能力較強的專門人才”為重要職責的電力職教,要更好地為社會輸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電力技能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必須始終堅持并自覺培育“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意識,聚焦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面向社會、行業及企業,腳踏實地進行改革實踐。
“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7]”,職業教育要“從實際出發,講求辦學質量和效益,充分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辦出地方職業大學的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圍繞著職業教育到底應該培養什么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所作的重要論述,為進一步優化職業院校的類型定位指明了方向。為此,應充分依托電網企業辦學優勢,突出姓“電”名“職”,充分利用福建所具有的加快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等自然資源優勢,對接新技術、新業態以及新場景,凝練專業方向、精簡專業數量、優化專業結構、調整專業布局,以有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及產業鏈的有效銜接,自覺踐行“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充分彰顯國企強國報國的發展角色。
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所發生的轉化,電力發展的主要矛盾也由滿足基本供應保障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對電力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面對新變化、新挑戰,公司始終堅守初心、守正創新,全面實施新時代電力“雙滿意”工程,加快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現代供電服務體系。電力職教作為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等教育改革和改進的重要抓手,由于其所培養的是能夠為新時代能源電力改革和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守正育人方向,這不僅是黨中央高度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決定國有電力公用事業辦學目標和辦學方向的長遠問題。
作為電力職教人,在育人理念上應自覺提高政治站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注重技術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的培育。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擁護者和建設者作為終極辦學目標,以引導廣大青年主動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踐行“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這既是作為一所行業辦學的職業院校推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自覺行動,也是彰顯國企盡責的作風底色的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大,圍繞新時期教育、科技、人才強國等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問題意識、深沉的使命擔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作為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結合最緊密的央企辦學的職業院校,應始終牢記新時代教育“四為”方針,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育培訓的各環節,深化和拓展主流價值引領在知識傳授中的重要作用,使青年群體在學習專業知識過程中,自覺提升思想政治素養,這是電力職教人在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中勇于擔當、善于作為的重要體現。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設立和建設不僅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和根本要求,而且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以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為目標的央企辦學的職業院校,必須著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內涵式發展,做強做優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下簡稱馬院)的科研工作,形成一個輻射且能有效引領和推動公司系統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研究闡釋策源地。應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指示精神,在“馬院姓馬,在馬言馬”上把牢政治方向,加強黨對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領導,以馬院建設為載體、平臺及輻射源,在深入解讀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基礎之上,重點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計劃,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培養鍛造思政名師,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實用的科研教研成果等融入到鑄魂育人工作中,使馬院不僅成為教師成長的園地、資源輻射的中心,同時也成為教育科研的前沿以及人才成長的基地。
以學院青馬班及各教學系部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為載體,充分利用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習館、思政名師工作室、思政主題公園、學雷鋒志愿服務站和黨史文化長廊,即以“一館一室一園一站一廊”等為依托的理想信念教育主陣地,勞模創新工作室、青年創新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以及創新成果孵化基地、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八閩工匠學堂”實訓基地等弘揚“三種精神”的主陣地以及以“聲屏網端微”為依托的輿論宣傳主陣地,通過組織廣大青年群體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給予我們什么”主題征文比賽活動、“新思想”思政微視頻創作,“一馬當先”“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識競賽、“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等為主題的優秀原創作品展示競賽活動等方式,引導青年一代謹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研究好、宣傳好、貫徹好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不斷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扁平化、信息化、精細化、動態化,著力構建特色鮮明、載體豐富、時空拓展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并形成示范輻射效應。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多措并舉開展青年精神素養提升工程。通過開展“青春·洗禮”行動,邀請高校的思政課“教授團”以及黨史黨建專家,開展不同主題的理論宣講和互動對話等宣教活動,邀請學院的領導以及各黨(團)務干部,開講企業的發展歷程主題團課暨形勢輔導等,引導青年群體在讀原文、悟原理的過程中傳精神、塑品格;通過開展“青春·思悟”行動,引導廣大青年以“我與先輩比奮斗”為主題,結合“線上+線下”“小組討論+集中匯報”“專題研討+感悟分享”等方式展開討論,回應和解決青年學子與青年員工在技能提升等方面面臨的問題;通過開展“青春·建功”行動,開展“禮贊勞模”系列主題宣傳,舉辦公司全國勞模“四進”線上展播和宣講活動、勞模座談會、道德講堂、“勞模情·電院緣”和“我身邊最美的他(她)”故事分享會等,引導青年對標先進,并在實踐中扛責任、勇擔當。
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家”“入心田”,就應先過得了新時代網絡關。為此,應積極推動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并由此搭建一個“四維聯動”的互動平臺。通過強化慕課教學資源平臺,利用“海量的資源+平臺+服務”,全面支撐職前和職后教育,包括各級各類青年員工培訓的需求,加快思政教育教學和培訓網絡資源的應用場景建設,以提升教學質量;通過優化理論宣傳信息平臺,創建和推廣在線學習材料,如思政云端精品課和特色專欄,使理論學習宣傳教育在“線上留聲”,奏響理論強音;通過建立黨史VR 互動體驗平臺,讓歷史事件和書中的圖畫和文字“活起來”,讓學習者不僅可以自由地瀏覽紅色場館和遺址遺跡,還能穿越時空,并通過與歷史人物的互動,從而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的,有效地拓寬了載體形式;通過開辟典型宣傳信息平臺,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點對點傳播和個性化滲透的特點和優勢,借助“行走”的思政課等互聯網形式大力宣傳典型,以引導廣大青年真正做到學有榜樣、行有標桿,抓好精神傳承。
將思想政治工作作為立德樹人的核心特征提取出來,同時與多元主體、多方資源、多種要素融合升級,通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工團齊抓共管以及職能部門組織協調、全校各方積極參與的“大協同”有機聯動體系,實施“全貫通”的一體化育人體系以及打造“強融合”的育人要素集聚體系等,創新育人體制機制和平臺手段。著力構建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特色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實踐育人統籌推進體系、文化育人“三信”浸潤體系、新媒體“三網”共建體系、心理健康“四化”育心體系、科研育人質量評價體系、管理育人協同聯動體系、服務育人質量保障體系以及“扶困扶志扶智”發展型資助體系和組織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等,以有效實現各項育人工作的協同協作、同向同行、互聯互通,不斷提升育人質量,創造全新的育人生態。
2022 年10 月1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電力職教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征程上,應繼續緊扣建設省域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的目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忘國企辦學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持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建設特色鮮明、多學科專業協調發展的有溫度、有良心、有現代特色的高水平職業院校,從而使培養出來的青年能夠成為一個眼里有光、心中有愛、肩上有責、腹中有才、手上有技的技術技能人才,這是有效提升電力職教人才培養工作實效性的根本前提和價值旨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