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想,莊艷姍,彭海波,陳鵬飛,覃 燕
(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廣東 茂名 525400)
《“健康中國2030” 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文件強調普及健康生活、發展健康產業,要以預防保健為主,充分發揮中醫藥的作用。中醫“治未病”思想是預防保健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導,以中醫“治未病”思想為代表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構建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
廣東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走特色化產業道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以茂名市為代表的粵西地區有著獨特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環境。鑒于此,在健康中國背景下,分析茂名市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構建的機遇和優勢,并通過相關政策、文獻的梳理,探索具體構建路徑,希望為茂名市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提出建議,同時為廣東省預防保健服務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以進一步加快健康中國建設。
“治未病” 是中醫學的獨特理念,蘊含著傳統養生文化思想。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云:“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孫悅等[1]指出,隨著人們從疾病治療到疾病預防思想的轉變,中醫“治未病”理念的理論意義、經濟效益、文化蘊含和社會意義得到更多人的贊同和重視,在亞健康人群調理和治療方面,其更具特色與優勢。但研究表明,我國三級醫院對“治未病”服務范疇認識不清、劃分不明,如“已病”和“未病”干預方法界限模糊、養生保健技術缺乏明確分類等。同時,中醫“治未病”內涵標準缺失,對理論完善與技術普及均十分不利。
自2007 年啟動中醫“治未病”工程以來,全國陸續實施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工作[2]。中醫醫療機構通過服務體系改革與制度創新,積極探索中醫“治未病”實踐模式,較好地滿足了人們對預防保健的需要,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人們也愿意嘗試中醫“治未病”服務,特別是社區開展中醫“治未病”特色防治健康服務業務,具有廣闊的群眾基礎和很大的潛力。但楊沛蓮等[3]認為目前中醫“治未病”服務發展不平衡、服務模式難以擺脫醫院診療模式“慣性”、服務鏈缺乏有機整合、服務群體整體素質不高,影響了“治未病”服務總體效果。
黨和政府高度關心、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有關中醫藥發展的方針政策。2012 年11 月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扶持和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2013 年11 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和機制,2015 年10 月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健康中國”的理念[4]。
廣東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專門成立廣東省中醫藥局治未病項目辦公室,負責全省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試點工作,制定了《廣東省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廣東省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試點)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因此,在健康中國背景下,以茂名市為代表的粵西地區基于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也離不開健康中國戰略的支持。把健康中國戰略理論引入中醫藥預防保健政策研究中,能極大地豐富其應用領域。以茂名市為例,研究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構建和發展,能夠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5]。因此,在健康國家背景下,“治未病”預防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探索是一個嶄新的視野,能夠打破原有政策研究范圍的限制。
“十四五”時期是促進廣東省衛生保健工作、建設健康廣東的關鍵機遇期和改革攻堅時期,也是茂名市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努力建設經濟實力強大的先進沿海城市、打造沿海經濟帶新增長極的關鍵階段。為滿足茂名市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2021 年2 月7 日市十二屆人大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茂名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全面建設健康茂名做出戰略部署。在健康中國視域下,茂名市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有利于人們樹立全過程的健康觀念,調理偏頗體質,提高生活質量,防止潛在疾病的發生,從而降低醫療衛生成本,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提升衛生素養[6]。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 “十四五” 中醫藥發展規劃的通知》明確指出,進一步發揮中醫藥整體醫學和健康醫學優勢,著力推動建立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國家的關注、地方政府的扶持,使得中醫預防保健調理技術備受關注,而掌握中醫預防保健調理技術的人才也將迎來巨大發展空間。
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人才培養是維護群眾健康、提升生命質量的有效路徑。目前,建設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人才隊伍,應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立足點,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重點培養:(1)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機構,以茂名市為代表的粵西地區可以加強與地方高等院校之間的合作,積極協調設置相關專業,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如開設中醫養生保健、預防保健等專業,培養具有養生保健知識、掌握中醫適宜技術和特色療法的人才,解決茂名市人才來源問題;(2)完善現有培訓機構資質,對從業人員、服務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定期培訓與考核;(3)關注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人才培養和繼續教育,定期組織培訓和考核,政府給予資金資助讓優秀人才深造,或高薪聘請國內外優秀人才到當地開展培訓和指導,內產外輸,從根本上解決人才需求問題。
潘茂名是嶺南中醫藥的杰出代表,是公認的“南藥始祖”,他擅長運用嶺南本土傳統中草藥,具有豐富的臨床應用經驗,在應用南藥治療瘟疫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茂名市構建中醫“治未病” 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應突出潘茂名中醫藥文化的優勢,積極營造濃郁的預防保健服務氛圍。(1)茂名市各中醫院可以整合現有醫療資源,與其他地區預防保健科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中心科學對接,除對未病人群、慢病人群進行“一對一”線上線下健康診斷、教育指導外,還為其制訂中醫養生干預措施;(2)茂名市中醫院或醫院中醫科室要堅持運用傳統中醫藥理論和技術,以中醫“內治外治并重、內外兼治”為主要治療手段,逐步形成中醫特色明顯、服務專業的中醫藥診療體系。以此打造茂名市“治未病”特色品牌文化,既豐富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內涵,也促進潘茂名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7]。
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互聯網和中醫藥服務融合發展,促進中醫藥發展創新。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大中醫藥健康服務和互聯網融合力度,對革新中醫衛生服務方式、釋放潛力至關重要。“互聯網+”健康管理云平臺是當下的新興產業,茂名市應將“治未病”預防保健傳統服務向新型服務轉變,整合地區醫療資源,引進先進通信與信息技術,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建設和運用中醫“治未病”健康管理系統,完善對干預對象的健康數據管理,為廣大亞健康人群及慢病調理對象制訂一系列“治未病”服務流程,包括中醫健康信息采集—中醫健康體質辨識及風險評估—中醫健康咨詢指導—中醫特色療法干預等。
在健康中國背景下,中醫藥文化必定崛起,預防保健服務產業也迎來了大好機遇。建設和發展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是實現健康中國的重要舉措。本文立足茂名市獨具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在充分分析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構建困境的基礎上,從專業人才培養渠道、預防保健服務品牌塑造、中醫藥傳統服務模式創新等方面出發,探索構建路徑,以促進茂名市中醫預防保健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