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媛媛

相對于成年人世界的冷靜,孩子們更醉心于虛擬世界的瑤池,一片歡騰,熱鬧非凡。長幼之間的鮮明反差和娛樂方式的嚴重背離不禁讓人覺得大家仿佛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平行宇宙”。資本不遺余力推動新的娛樂方式,造成了親子之間的“新代溝”,老的“手機殺”還沒放下,新的“劇本”又殺將過來,“新仇舊恨”的疊加自然把孩子和家長一起“殺”得人仰馬翻。這讓家長們恍惚間如同隔世:是我們太過時,還是他們太時尚?這種現象可以稱為“密室困境”,類似又有別于“囚徒困境”。
相對于孩子,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那么多虛擬、假設和童話,他們有的是生存體驗和對家人的責任,也正是這份責任才讓他們在面對青少年的新娛樂方式時選擇不再“笙蕭默”。
一位高二女生周末兩天連續玩了四場劇本殺,不僅沒完成學校作業,而且把媽媽讓她周末做的其他事忘得一干二凈。這位媽媽當時的憤怒和內心的糾結是可以想象的:以前孩子每逢周末哭著喊著要手機也就罷了,現在又來這么一出,“新仇舊恨”的疊加讓人怎么能忍?什么慈母形象,什么好言好語的溝通教育,什么看長遠看大局的家庭教育觀,都被氣瘋了的媽媽拋之腦后,于是家里上演了“全武行”。成年人的世界,何時可以“笙簫默”?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孩子們為何如此鐘情于這種沉浸式的新娛樂呢?換個角度想想,家長們究竟在擔心什么?“貓鼠”兩端都有各自的想法和需求。簡單而言,孩子們的需求是劇本下的交集、場景中的代入感、角色扮演中的自我釋放、游戲中的自我社會角色的認同、過程中尋求自信和尋找同類。一句話:好玩兒。而家長們的需求很簡單,希望孩子將來能好好活著。那么,為了將來能好好活著現在就得干正經事。家長們對新娛樂的看法跟手機差不多,耽誤學業只是表象,耽誤孩子的前途事業、干擾孩子的人生甚至誤入歧途,才是家長們的隱憂。
代入感極強的沉浸式游戲對孩子們的“殺傷力”太大了,這還真不是空穴來風。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對100名學生針對相關話題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被調查者都表示喜愛劇本殺,其中71%的學生表示從初中就開始接觸類似的娛樂形式。該調查還表明學生最喜歡的劇本殺類型分別為硬核推理型、歡樂型、沉浸演繹型。此外,本格本、恐怖本、還原本也頗受學生青睞。該調查還顯示,學生喜歡此類娛樂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角色扮演的沉浸式體驗、與朋友們在一起的快樂和享受思維邏輯的力量。
家長們看到此處估計還是糊里糊涂不明就里,畢竟這和大眾熟知的娛樂形式相去甚遠。家長們并不真的了解年輕人,不知道他們真正喜歡什么、為什么會喜歡,以及喜歡之后的影響又是什么。于是,家長們只能基于成年人世界的以往經驗來論證和預判年輕人的現實世界和未來路徑;于是,虛擬和現實之間就產生了巨大的糾葛,家長們認為自己站在現實里,認為孩子們活在虛擬里;于是,家長們擔心虛擬世界里的狼蟲虎豹會吞了孩子,讓他們回不到現實中來;于是,家長們焦慮了。但反過來一想,也許家長才是活在自我構想中的虛擬假設的人,而孩子活在現實中。
當然,這并不是說家長們的擔心全無道理。因為,沉浸式娛樂形式呈現出低齡化趨勢,初中生和高中生是其主要消費群體和參與者,甚至部分小學高年級學生也鐘情于此。而大學生,尤其是大學畢業后的年輕人則呈現回歸傳統娛樂方式的趨勢。這就給家長們提了一個醒,如果家里的孩子恰逢中小學期間,面對此種新娛樂方式無疑需要正確的引導和監督,既沒必要完全扼殺,也不能聽之任之、放任不管。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發布的《青少年沉浸式娛樂現狀研究報告》披露,青少年中每周玩一次及以上密室或劇本殺的比例是5.17%,每半個月玩一次的比例是6.75%,每個月玩一次的比例是9.99%。從這些嚴謹的數字來看,家長們的擔心多少有些道理。
新娛樂游戲耗時耗精力,如果孩子沉迷其中,會不會牽扯太大精力,導致無心向學、耽誤學業?如果孩子真的每周或每半個月就玩一兩次這樣的娛樂,那中、高考的成績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家長有這樣的擔心和想法再正常不過了,這就是為什么要讓孩子一定要學會自律和自控,因為他們不該為“玩物喪志”買單。看到此處,大家該厘清思路:家長們擔心的并不是各種娛樂形式本身,而是科技和資本雙重催生下的新娛樂形式帶來的過度娛樂傾向,這種傾向可能大大影響甚至左右當下青少年的行為模式,干擾他們正常的成長和發展——這才是應該擔心的。而這正是家長、教育者乃至整個社會對新娛樂方式應該保持一份警覺的道理所在。
行政主管部門該做點什么呢?2023 年4 月13 日,文化和旅游部起草了《劇本娛樂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該征求意見稿明確:劇本娛樂活動應當設置適齡提示,其使用的劇本應當標明適齡范圍;除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劇本娛樂活動;不適宜未成年人的劇本娛樂活動,不得允許未成年人參與;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參與劇本娛樂活動的,應當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陪同。對難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應當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與其說是為新娛樂劃底線,不如說是為“娛樂至死”和“過度娛樂”背后的巨大利益獲取劃紅線。家長們,如果一些新娛樂的宣傳字眼是“連環殺人”“血染”“青樓”等,是不是該考慮為孩子們做點什么了?玩耍和學業同樣重要,一切新娛樂和游戲都應該是正向的、有促進作用的、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長的。但是如果利益攫取者很過分、很胡來,家長和孩子都應該斬釘截鐵地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