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沭河學校 吳艷賓
小學體育教學需要重視對學生運動興趣的激發,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提高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自主性,使其既能在體育運動中增強個人身體素質,又能學習到更多的體育專業知識,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小學體育教師要注重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將教材理論知識與課堂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教師的“教”中學習體育知識,在自身的“玩”中感受體育運動的快樂,實現“教”與“玩”的巧妙結合,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與“玩”兩者在小學體育課堂的結合,突出了體育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深刻教育意義,對深入貫徹與落實“減負、提質、增效”具有促進作用。在“教”與“玩”深度融合的體育課堂中,學生的興趣特點、身體素質、接受能力、成長需求都成為體育教師設計課堂活動、發布課后任務、調整課程安排等的重要依據,使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有利于開發學生的體育潛能,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改善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增強體魄以及提高睡眠質量,助力學生青春期的生長發育。除此之外,學生在學與玩的過程中,轉移了注意力,可以緩解學習與生活中的壓力,能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青春期抑郁、自卑等心理現象。綜合看來,教師采用“教”與“玩”結合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符,對于學生身體與心理兩方面都有積極影響,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教”與“玩”結合的體育教學從學生視角來看就變成了“學”與“玩”,學生學習的場景更加豐富多樣,可以自主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解決問題中學習。這些多樣的學習場景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合作協調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都有所提升,能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實現學以致用,不僅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還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技能,使其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巨大力量,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僅加強了與同學的交往,增進了友誼,在運動中分享快樂,激發前進的動力,還在體育活動中樹立遇到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提高思想素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高義務教育體育教學質量。
體育教師落實“教”“玩”結合的教學理念,以更加開放的態度開展教學活動,有利于突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充分發展學生的體育才能。在該教學觀念的指導下,教師需要繼續學習新的教學知識,借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使教師“教”得更有質量。同時,在此基礎上為學生設計出具有一定創新性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玩”得開心。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貫徹“教”與“玩”結合的策略,學校還需要更新體育設施,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引進便捷安全的運動設備,并且建立與完善一系列相關的體育評價機制,對學生進行多維度的科學評價,指導學生改正不良的運動行為,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使學生更安全、更高效地參與體育運動,深化體育學科改革,助推體育教學跟上現代教育發展的步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體育課堂中一切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展開。從教學目標的設定、課前準備、活動設計、任務發布、反思總結等一系列環節都要充分考慮學生當前的體育水平和興趣特點,不能為學生設置過高的目標,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與積極性,也不能過于簡單,一味地“玩”而忽視“教”,使體育教學失去實際教育意義。
立定跳遠是學生必備的一種運動技能,教師可以將“教”與“玩”適度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規范練習,使其既學到體育技能又感受運動的樂趣。首先,教師應向學生強調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使學生了解到體育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一個掌握良好的體育知識與技能的人往往擁有更強健的體魄、更樂觀的心態、更美好的生活。如果忽視體育運動的重要性,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那么將會影響終身學習和發展。在明確解釋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后,學生更容易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學習的專注度,便于教師開展引導式教學。
其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過的語文課文《小蝌蚪找媽媽》創設充滿趣味性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重溫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鼓勵學生學習小蝌蚪堅持不懈的精神。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隊,在操場上模擬小蝌蚪游泳時的場景,在玩耍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學習青蛙跳跳操,為學生正確示范立定跳遠的動作,使學生掌握立定跳遠的要領。在學生練習青蛙跳跳操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糾正部分學生錯誤的擺臂姿勢,并提示其他學生找準正確的發力點。
最后,教師可以開展青蛙跳遠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賽。比賽形式可以一個人孤軍奮戰,也可以兩人配合團隊作戰,比一比哪些小青蛙起跳姿勢更標準,跳的距離更遠,引導學生在跳遠比賽中發揚發奮拼搏、再接再厲的體育精神。
教師在講故事、演繹故事等過程中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課堂情境,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引導學生發揮創造性才能,激發運動潛力。同時,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更容易接受與理解知識,能在教師的指引下掌握立定跳遠的相關技能,在立定跳遠趣味活動的開展中釋放天性、快樂玩耍,提高了體育學習效果。
體育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合理改進教學方法,科學設計教學內容,避免不合理的課堂內容安排為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壓力,最大程度地減少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使學生在學習與運動玩耍的過程中得到更加安全的保障。
足球作為一項全民運動,對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其多項體育技能具有重要意義。小學足球教學應該堅持安全第一的運動原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育正確的運動思維方法與鍛煉習慣為基本目標。首先,教師要在課前準備相關的體育運動器材,為學生參與足球運動做好準備,明確本節足球課的教學內容,如足球墊球、足球繞標接力等。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資源,為學生播放一段足球世界杯的錄像,引導學生體會足球運動的樂趣,感受體育競技的魅力。在激發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興趣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做適當熱身,如慢跑、拉伸、熱身操等,并向學生強調劇烈運動前熱身的必要性,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其次,教師向學生介紹足球墊球的基本概念與方法,向學生示范正確的墊球動作,讓學生模仿該動作,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糾正學生錯誤的墊球姿勢,強調技巧要點,如調整呼吸、保持身體平衡、用腳掌墊球等。
最后,在學生熟練掌握墊球技能后,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墊球小組,每組四到五人,在操場上設置專門的墊球練習區域,為每組劃分各自的小區域,要求學生按照一定隊形依次進行墊球練習。每人墊球四次后將球傳給下一位隊友,比比哪一隊完成得更快。教師則引導學生在訓練活動中回顧墊球的方法要領等,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墊球知識。
在此次足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合理地設計了課堂教學內容,先播放比賽錄像激發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激情,再設置熱身等環節,提高學生運動的安全性,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最后提高了授課的條理性,注重理論與實踐活動的結合,使學生在科學的教學活動引導下快樂學習,實現了“教”與“玩”的適度結合,提高了體育教學質量。
教師要主動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增強創新意識,促進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將“教”與“玩”適度結合,促進體育課程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可選擇空間,提高體育教學的實效。
首先,以球類運動教學為例,教師應為學生設置多樣的球類課程,既要有球類綜合型課程,也要有具體的籃球課、足球課、排球課、羽毛球課等,使學生能夠對各種球類運動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能自主從中選擇最喜歡的一種或幾種球類運動進行練習。這樣的課程安排不僅種類豐富,還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使學生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的運動潛能,找準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向。
其次,以田徑運動設置為例,跑步課程、跳遠課程、投擲課程等都要齊頭并進,不可偏廢任何一門課,提高學生多種身體素質,如速度、耐力、柔韌、力量、協調等。教師還可以在傳統的體育課程外增加擊劍、攀巖、射擊、滑板等項目,提高體育課程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如專注力、觀察力、判斷力與平衡感等。
最后,除了注重課程設置多樣性外,也要注重體育活動開展形式的多樣性,使學生在更多的學習場景中玩耍與學習知識,發展多種技能,如設置體育小游戲、開展體育競賽、創建運動互助小組、體育運動會、體育辯論會、體育故事會等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
以體育健身健美課程為例,健身課程包括瑜伽、普拉提、游泳、跳繩、跑步等,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加入班級瑜伽小組、跳繩小組、跑步小組等,成立小組互助會。小組成員要互相交流運動經驗,學習其他學生的鍛煉習慣。教師可以為各小組學生設計有趣的游戲或活動,如游泳項目可以設置水中尋寶、搶水球等,跳繩項目可以設置花式跳繩、多人跳繩、單腿跳繩等小游戲,跑步項目可以設置班級接力跑大賽、障礙跑酷、跑步闖關等活動。
上述多樣化的課程安排與多樣化的活動設置提高了體育教學的豐富性,使體育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與充實,加深了學生對多種體育運動項目的了解,擴大了學生的體育知識面,提升了學生的各項技能,并利用多種體育活動形式,充分激發了學生參與游戲與競賽活動的熱情,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評價是課程的中心環節,完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是促進教師將“教”與“玩”適度結合的有效渠道,使學生在總結中感受到評價的快樂,認識到自身在體育運動中存在的不足,以更好地在體育活動中快樂地學、開心地玩。
教師可以采用學生互評的方式完善體育評價體系,讓每名學生都親身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消除學生對被評價的負面情緒與刻板印象。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多種運動項目的評價標準,如田徑運動的評價、球類運動的評價、健身運動的評價等,讓各個體育互助小組之間可以互相打分,寫評語,提高互評的科學性與理論性。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評價時用包容與發展的眼光看待,考慮同學的運動潛力、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等,以鼓勵為主,善于發現同學身上的運動長處,也要為同學委婉地指出有待改善的運動行為,促進小組共同進步。學生可以為同學定制個性批語,增強評價的趣味性,如在評語上畫可愛的表情包、寫藝術字、寫名言警句、裝扮評價手冊等,使評價內容變得俏皮生動起來。這樣的互評方式增進了學生之間的聯系,拉近了學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構建健康的人際關系,形成正確的處事態度。
除小組互評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在總結與反思的過程中促進自我完善。自我評價具有其他評價方式難以取代的優勢,可以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自身現階段取得的運動成果與存在的不足,關注自身的成長過程。如,學生以前一周只能堅持兩天運動,經過教師的引導與個人努力后,現在每周可以堅持四天運動,有了更好的運動習慣。這些改變往往是極其細微的且只有自己能夠察覺到的。因此,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出合理評價,并在此評價基礎上彌補自身的運動知識缺陷,改正錯誤的認知,及時準確地調整體育訓練的進度,發現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學生也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讓父母或者老師監督自己的運動行為,并對自身的運動情況做評價,對自我評價進行有效補充,降低自我評價的主觀性。
教師通過學生自我評價、互相評價等形式完善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使學生加深了對自我體育運動情況的了解,也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并通過以鼓勵為主的趣味性評價方式使學生感受到評價與被評價的樂趣,促進體育教學“教”與“玩”的適度融合。

總而言之,小學體育教學要將“教”與“玩”適度結合起來,避免加重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不能讓學生耽于玩樂,把握好兩者的臨界點,追求“教”與“玩”的巧妙結合,貫徹以玩為形、以教為本的體育課堂教學原則。教師要開展引導式教學,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用科學的方法設計教學內容。教師還要注意體育教學課程與實踐活動的多樣性,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完善體育教學評價機制,開展自評與互評,提高體育教學實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發展,成為對社會發展有益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