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 卜德龍 盛紅梅 楊苗苗
(山東建筑大學,濟南 25000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1]。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是當下亟需解決的現實任務。一方面,要厘清融入的理論邏輯,為“為何融入”提供邏輯依據;另一方面,要借鑒人的高級行為模式,為“怎樣融入”提供方法論指導。
日常生活是“現實的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主要實踐場域。抽絲剝繭日常生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理論邏輯,分析融入的邏輯理路,在現有研究基礎上,為“如何融入”添磚加瓦。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現實的人”從事物質再生產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這種精神需要會使“現實的人”對周圍事物產生是非善惡的認知,最核心、穩定的認知會凝聚成價值觀。按照主體的不同,價值觀可以分為個體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人類社會本質是實踐的,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受到社會實踐的制約,日常生活作為“現實的人”生活實踐的主陣地,是個體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生成的根基。
第一,日常生活是個體價值觀生成的根基。個體有什么樣的價值觀,歸根結底就是要看有怎樣的社會實踐。一方面,日常生活為“現實的人”發展創設了基本空間。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2]。這表明吃穿住行是日常生活的主要表現形式,凸顯出了日常生活為“現實的人”提供了生活空間。另一方面,日常生活是個體價值觀形成的土壤。學界對日常生活的概括,內涵非常豐富,包含著“基本場所、多種活動、情感血緣等”[3]個體的基本實踐活動,這些基本實踐活動中都包含著與之相對應的價值觀念。誠然,個體價值觀念還受到社會、政治等非日常生活領域的影響,但是日常生活在個體價值觀形成中的根本性地位不容被否定。
第二,日常生活是社會價值觀產生的根基。一方面,社會價值觀的形成以日常生活和個體價值觀為基礎。馬克思強調“‘現實的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3],在這些“現實的個人”的生產過程中,“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交織在一起的”[3]。可以看出,作為意識形態的社會價值觀是以“現實的個人”的日常實踐和自身價值觀為基礎的。另一方面,社會價值觀的發展依賴于日常生活實踐的發展。隨著“現實的個人”生產實踐的不斷發展,個體的價值觀會不斷變化發展,社會價值觀的發展也因日常生活實踐的發展變化而發生變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價值觀中最核心的部分,是黨貫通歷史、現在、未來而構建起的、積極的、系統的理論形態,是對當前“現實的人”現實生活中感性價值選擇的凝練,也是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上生成的。
在生成的基礎上,探究轉化的邏輯層次,實質上是解決“現實的人”如何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去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日常生活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別于日常價值觀念中集體無意識的存在方式,它是基于中國國情提出的,是造福中國人民福祉的社會價值觀,主張的是日常生活的理想圖景,回答的是日常生活中亟需解決的問題,追求的是人民幸福安康,正是這種內在價值為“現實的人”在日常實踐中理解和認同它創造了條件。
第二,日常生活作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轉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倡導的價值觀,對于“現實的人”而言,具有外在性。其指導“現實的人”的生活實踐,受“現實的人”社會生活的影響。它是否與“現實的人”的社會生活相適應,須在日常生活這個實踐場域中得到檢驗,符合“現實的人”社會生活的,人們就會依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實踐。相反,則會忽視。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唯物辯證法活的靈魂,是中國共產黨始終踐行、帶領人民走向繁榮富強之路的法寶之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中,理應繼承發揚此方法,應看到融入存在理論層面的可行性,也應看到融入時面臨的現實處境。
探討此矛盾,實質解決的問題是個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從感性向理性的轉變。在探究“為何融入”的邏輯演繹中,可以發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價值理論,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觀念而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論的一個主要功能在于“能夠說明感官方面無法表達的抽象的東西,價值理論越概括,也會越抽象”[4]。從語言表達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語具有高度概括性;從價值培育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發展的整體性審視。而日常生活表現出具體性,日常生活的主體是“現實的人”,理應從“現實的人”的具體需求去看。從主體認知看,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從事的實踐活動不同,他們的思想認知受實踐的影響而各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領悟也會出現偏差。從現實訴求看,在不同的時空語境中,處于不同語境中的個體具有不同的現實訴求。這就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的抽象性與日常生活的具體性之間產生對立,難以推動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理性、辯證、全面地認識核心價值觀。
理想性與實用性之間的矛盾,是個體在情感上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矛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先進的價值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淬煉而成,具有較強的理想性。“觀念是對現實與未來的一種辯證的想象。”[5]這說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未來為情感定向,具有較強的理想性。從形式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出真善美、正義等永恒的、理想的狀態,是為未來實現美好生活提出的普遍的、客觀的美好愿景。從內容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于國家、社會、個人的發展,指向堅定的理想追求。而日常生活的實用性,要求一切從個體的實際利益出發來衡量事物是否存在價值。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每件事情的認同常以實用和功利為考量標準,這種“對我何用”的實用性價值觀念與社會主義價值觀“應該怎么做”的崇高理想性之間的對立,對人們從情感層面接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消極意義。
在個體實踐活動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作用的發揮,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從內容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理想性。就產生和宣傳的方式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推動,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就手段來看,一定意義上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性特點要求整體化的宣傳,往往不能考慮到每個人的具體生活經驗。但日常生活中,個體在解決問題時,第一反應是借助日常經驗。人們的認知總是從感覺經驗開始,經過長期實踐積累的生活經驗會成為主體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決定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模式。如若此隔閡不能有效化解,會導致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敬而遠之”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為表現為“現實的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動。行為模式是人的行為過程中對一般認知的規律性總結。學者將人的高級行為模式概括為“知情意→行”模式,指出“知”是對行為的認識;“情”是對行為和環境的態度體驗;“意”是對做出行為的一種意向[6]。只有將“知、情、意”結合,才能產生“行”。借鑒人的高級行為模式,破解融入的困境、提升融入的效果,需要滿足主體“知情意”三方面的條件(見表1)。運用“知情意→行”行為模式,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生活化,要從“知+情+意”三者及三者的有機統一上下功夫(見表2)。

表1 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條件分析

表2 “知情意→行”行為模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借鑒分析
指導“如何融入”,不是片面地從日常生活與核心價值觀兩部分提出解決方案,而是要在雙方生成與轉化的邏輯中,把握其融入規律,從認知層面、情感層面、行為層面提出可行性建議,進而增強融入成效。
“知”指了解事物,知道怎么去做。“知”是“情”和“意”的前提,是產生“行”的基礎,是人們頭腦在生活實踐中接收、理解、獲取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7]。可見,融入的第一重要性任務是解決認知層面出現的矛盾。一方面,在認知形式上,轉變理論話語體系。要以人們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創造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的“新說法”,重視“網絡話語”,運用網絡平臺的傳播作用,以網絡熱詞等為載體,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另一方面,在融入手段上,滲透在各種文化形式中,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借助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節日和習俗,通過表演、故事、文藝作品等形式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中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之,在認知階段,需與個體的認知需求相契合,整理、融合各相關要素,推動人們在“知”的層面深刻理解、深刻感覺,進而以“知”促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需要個體從情感上認同。在人的高級行為模式中,情感指人行為的心理環境和外部環境。在融入過程中,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導向,重視環境,創造條件,為“行”創“情”。首先,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物質需要)。物質利益是人的根本利益。物質利益得到滿足,有利于改善人的精神狀況,激發人的精神需求。要從人日常生活的根本利益和訴求出發,解決好人們最關心的問題,為情感認同創設外部條件。其次,滿足人的社會需要。人的社會需要表現為工作、求知、交往等,在注重培育價值信仰的同時,滿足人的社會需要,激發人們積極的情愫可為融入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再次,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當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愈發強烈。美好生活既包括物質層面,也包括精神層面。因此,要在融入中創設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鼓勵全員參與其中,在寓教于樂中使人們內心深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推動人們精神的升華。最后,重視日常生活環境的熏陶。日常環境作為隱性教育的載體,能夠弱化教育目的,利于消除行為主體的逆反心理。因此,要利用好現實生活的直接環境和虛擬環境。為“行”創“情”是融入的關鍵一環,通過外部條件的創設、心理環境的激發、日常環境的重視,幫助人們全方位、深層次去理解、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由表2可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在“知+情”的基礎上,要實現“行”,必須激發人們堅定的意志力作為保障。心理學認為,動機是人意志的推動者,一個人動機的強弱與意志力的強弱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而動機是在人的需要和外部誘因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誘因是產生動機的外部因素,分為正、負誘因,正誘因增強人的動機,負誘因則減弱人的動機。因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的過程中,也要考慮正誘因,強化個體的“意”。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規、行政制度、工作機制等正誘因。制度的完善,不僅能夠抵制不良誘因對融入過程的影響,而且能夠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全過程,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推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的價值引領力。另一方面,完善日常行為規范。日常行為規范約束人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表述直白,容易理解,可操作性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居民公約、村民公約、學生守則等巧妙結合,在向走實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激發人們踐行正向行為的意志力,在社會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知、情、意”是人的高級行為模式中的重要元素,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中,“以知促行”“為行創情”“為行促意”是三個最重要的環節,三者彼此關聯,相互交織,循序漸進,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其中,“以知促行”是前提,只有感知到并深刻理解的東西才有可能被實踐;“為行創情”是關鍵,是個體的“知”轉化為“意”的橋梁;“為行促意”是保障,是個體的“知、情”轉為“行”的正誘因。因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中,要在“知”的基礎上,重視個體心理環境和外部環境的優化,促進個體在情感方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同時,要完善制度保障,加強積極誘因的引導,堅定個體的理想信念,形成愿意去踐行的行為動機。只有在“知+情+意”的統一中,才能喚醒人們心中蘊藏的道德力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聚力聚效,為中國式現代化賦能,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持續輸出力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發掘創新、持續不懈。只有真正找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的契合點,真正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并內化為人們奉行的日用常行,達到日用而不覺的境界,才能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大價值效能,為現代化國家建設提供價值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