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蕾
(青島理工大學 人文與外國語學院,青島 266400)
面對人口老齡化、性別比失衡、出生人口銳減等多重挑戰,中央政府開始逐步放松生育限制,落實優化生育政策。從2011年的“雙獨二孩”、2013年的“單獨二孩”、2015年的“全面二孩”和2021年的“三孩政策”[1],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在不斷增強。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2],但是與日漸寬松的生育政策相對的是女性自主生育意愿不斷下降,主要原因是生育成本高,產婦產后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對產婦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投入不足等情況讓許多家庭望而卻步,其中女性產后抑郁的幾率不斷上漲是主要原因。據2000年的數據統計,中國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為3.8%-16.7%,但是到了2019年,中國產后抑郁的發生率至少有20%。根據《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數據顯示,63%的女性曾患產后抑郁。產后抑郁,已經成為了每一個產婦都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
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發現,女性產后抑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女性產后抑郁的成因。Deng A等認為,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焦慮情緒增多,都與產后抑郁有關[3]。郎衛紅認為,產后抑郁與自身性格有很大關聯,神經質、精神質的女性更容易患產后抑郁[4]。陳玉婷等認為,若產婦生產后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更容易患產后抑郁[5]。
二是女性產后抑郁的現狀。與產后抑郁相關的表現有:情緒低落、興趣下降、食欲下降、體重下降、睡眠減少;感到自己沒有價值,自責、內疚、嚴重的會導致自殺念頭和自殺行為等。若產婦選擇項數較多,就要注意抑郁情緒的狀況。
本項目以青島市作為研究地點,選定J社區為調查區域,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本社區內的產婦進行研究,探討產婦的抑郁程度及其成因,為社工參與提供支持。在問卷調查過程中,共派發抑郁評估量表30份,最后收到27份問卷,回收率為90%,其中有效問卷為25份,有效回收率為93%。通過對25份愛丁堡產后抑郁自評量表進行整理,發現共有3名女性出現產后抑郁,經檢測發現她們的抑郁程度均為輕度。但出于某些個人原因,只有一位產婦接受服務的意愿較強,其量表得分為11分,在社區工作者的介紹下,筆者與服務對象S女士見面說明來意,在商議過后,S女士表示接受服務,并約定面談。
社會工作者在社區實習中,通過量表得分及個人參與意愿,最終確定S女士接受服務。在家訪與面談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主動介紹自己,并表明來意和對此次服務的期望,消除S女士的戒心與防備,基本掌握S女士個人需求、夫妻及婆媳關系、社區日常援助、鄰里關系等基本情況,初步評估服務對象的問題,與S女士一家建立了良好的專業關系。
1.收集資料
社會工作者大致了解S女士一家的基本情況,并去街道醫院咨詢了醫生有關產后抑郁的恢復情況,和社區工作者溝通了后續開展活動的相關情況。
2.問題分析
根據與S女士的幾次接觸后,社工對于造成S女士輕度產后抑郁問題的因素總結如下。
層面問題具體分析個人層面身體狀態欠佳案主在生育后,由于要頻繁喂奶導致睡眠不足且質量不佳,母乳喂養給自己的身體帶來不間斷的疼痛、發燒、身材走形,還要照顧一胎的起居與學習,這些焦慮的心態致使產后抑郁的發生。心理負擔沉重案主在生產完以后,丈夫不理解、婆婆不幫襯,很多事情沒有辦法傾訴和溝通,導致心理負擔增加,逐漸產生了消沉、悲觀的生活態度。家庭層面婆媳關系矛盾案主認為婆婆不幫忙照看孩子,并且與案主的育兒觀念不同,性格極為強勢,經常拿她與別人家的兒媳婦比較,案主經常生悶氣,身體與精神上都吃不消。夫妻關系緊張案主因為日夜照顧寶寶,丈夫也每天在外工作,回到家只顧打游戲玩手機,導致案主與丈夫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夫妻關系越來越疏遠。另外,丈夫作為中間人,在案主與婆婆的矛盾沖突中沒有給予案主足夠的支持,就會使案主感覺失落,認為丈夫平日從不照顧寶寶,對自己也不夠關心,如今在與婆婆發生沖突時,依舊不選擇幫助自己。社會層面專業資源不足社區內沒有相應的產后抑郁治療中心和專業人士,并不能為S女士提供更好的治療與康復。社會支持不足社區僅提供分娩補助500元,幾乎沒有其他的補助。并且從當前的社會保障和醫療制度發展來看,可靠的育兒知識通常由案主所聯系的專業醫療機構和社區服務機構提供。然而,在與案主交流過程中發現,其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部門并未主動提供有效的育兒信息支持。
根據產后抑郁在國內的發展情況以及結合該案主的需求,綜合考慮導致產后抑郁的因素及改善抑郁狀況的措施,以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社會支持理論和家庭系統理論三種方法為依據制定服務計劃介入輕度產后抑郁。
1.總體目標
幫助S女士改變消極的生活狀態,增強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緩和家庭關系,改善生活質量,加強社會支持,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2.具體目標
(1)減輕不良情緒反應,恢復心理健康狀態,積極參加產后修復。
(2)協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促進家庭和諧,營造融洽的家庭氛圍。
(3)鏈接社區資源,為S女士開展相關活動,邀請專業人士開辦講座。
(4)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幫助建立社會支持網絡,重新融入社會。
1.個人層面
(1)鏈接產后修復資源,改善身體狀況
社會工作者鏈接了相應的產后修復中心,為S女士一個月提供一次產后修復,改善身體狀況。
(2)疏導負面情緒,提供情感支持
社工引導其丈夫能夠主動關心和照顧案主,幫助案主分擔家務、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與陪伴。
2.家庭層面
(1)梳理婆媳問題,化解婆媳矛盾
社工聯系所在街道為社區產婦及其家庭開辦講座,通過幾次講座讓S女士婆婆更加了解產婦的消極情緒是正常現象,要多包容案主。在社工與案主婆婆面談中還指導了一些家庭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家庭溝通技巧和策略,婆婆打算回家也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轉變傳統的育兒觀念,與案主一起使用新的育兒方式,改善家庭人際關系。
(2)正視夫妻矛盾,提升夫妻感情
針對案主丈夫的不理解,社工邀請社區在職黨員心理咨詢師安排了一場溝通游戲,協助他們運用新的溝通方式來了解相互之間的感受、看法與需求。在這個溝通游戲中,希望案主丈夫扮演好“三夾板”的角色,平時要多夸贊對方,要學會如何與媳婦、媽媽溝通。
社工與社區工作者共同舉辦了一場親子嘉年華活動,邀請社區具有類似情況的家庭參加,為孩子和家長們帶來了新奇的體驗感,也鍛煉了孩子們的交流能力,增進了親子情感。案主及其丈夫、一胎參加了本次活動,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案主及其丈夫與孩子的交流明顯比以前多并且有耐心,孩子敞開心扉告訴案主這段時間有趣的事,家庭氛圍變得越來越好。
3.社會層面
(1)提供社交指導,挖掘社交潛能
社會工作者立足優勢視角,引導S女士回憶年輕時期的經歷,鼓勵其以積極開朗的態度面對生活。S女士長期不出門導致社交能力薄弱,社會工作者建議S女士觀看社交技巧講座或節目,在社會工作者的陪同下S女士在社區活動中與居民進行交流,也逐漸意識到自我價值的重要性。
(2)構建支持網絡,解決后顧之憂
社工了解到案主缺乏充分的育兒知識和社交資源,在與社區領導溝通后,特邀請專家來社區開辦講座。招募具有共同問題的嬰幼兒家庭參加活動,幫助案主初步建立起可靠的社會支持網絡。在講座中,育兒專家分享了許多育兒知識和避免常見育兒誤區的方法,并向家長們推薦了一些可靠的網絡育兒知識資源。同時,社工觀察到案主積極參與講座,并提出許多問題,專家也進行了充分的解答。參加活動的家長們也紛紛主動地與案主交流育兒知識和經驗,家長們都互相加了微信,建立了聯系群組,在里面有許多家長分享育兒經驗、照顧技巧和生活日常等心得體會。S女士認識了許多類似情況的產婦及家庭,不僅經常聊天溝通,還會線下聚會,S女士逐漸找到了生活的動力。
同時,社工聯系專業育嬰師來到案主家中。針對案主與新生兒的身體狀況和飲食進行了分析,給出了相應的建議。針對寶寶的具體情況,給案主、丈夫、婆婆以及月嫂開展了簡單的培訓。
1.評估
為了測量服務介入的成效,社會工作者在開始和結束時,分別讓S女士填寫了愛丁堡產后抑郁測量表。介入服務結束時S女士得分為7分,已恢復正常水平??傮w來看,S女士及其家人對本次介入服務表示滿意,引導S女士走出了陰霾,促進家庭之間形成和諧關系。通過鏈接資源緩解了S女士的壓力,感受到了社會關注和支持。
2.結案
在各階段具體目標基本達到時,社會工作者與S女士進行了總結性訪談,鞏固已有的改變成果,增強S女士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并告知S女士若有任何需求或問題,可以再次求助于社會工作者。
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并對案主介入服務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雖然社工通過幫助案主調節情緒、改善社會支持網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焦慮水平,但是從長遠來看案主與其家人的矛盾并不是一次服務能夠完全解決,還要來自政府和相關組織的援助和支持;并且,社會工作者可以在產婦輕度產后抑郁早期階段進行介入,可以避免輕度產后抑郁后期的加深現象,及早幫助產婦走出輕度產后抑郁癥,進而使得產婦完全恢復健康狀態。
社會工作者作為產后抑郁家庭和社會政策之間的橋梁,應呼吁政策制定者關注產后抑郁的特殊性與動態化需求,為其提供長期性社會支持。
1.完善產后保障制度,倡導父母雙方共同承擔育兒責任。我國帶薪陪產假、帶薪育兒假等產后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且母親獨自育兒的現象突出。為此,應創新性地探索和推行產后保障制度,如允許父母雙方共享假期,同時鼓勵父親承擔育兒責任。
2.推動家庭育兒福利制度的實施,減輕家庭嬰幼兒照護的經濟壓力。加快實施生育獎勵政策,明確獎勵支付標準和數額;將3歲以下幼兒托育費用作為子女教育支出專項扣除;針對不同類型和需求的特殊家庭及貧困家庭,合理增加補貼和補助。
3.促進嬰幼兒照護優質資源向社區滲透。強化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與社區服務中心與社區衛生、文化、日間照料等公共服務設施的聯動,充分發揮轄區內社會企業的作用。支持并引導社會力量投入嬰幼兒照護服務,為群眾提供方便、優質的嬰幼兒照護服務。
4.加強嬰幼兒照護健康保障。推動“醫療教育一體化”,細化完善嬰幼兒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依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及婦幼保健工作規定,實施新生兒家訪和嬰幼兒健康管理服務。提供嬰幼兒膳食營養和生長發育評估指導,開展預防接種、疾病預防、口腔護理和心理健康等多元化服務。
1.通過多種方式支持女性育兒與再就業,降低生育對女性個人發展的制約。2019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規范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發布,明確禁止性別歧視并支持女性就業[6]。因此,各地需加強組織領導和宣傳引導,依法禁止歧視懷孕女性,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并提供就業指導、返崗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等支持。
2.有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優化孕產婦健康管理服務內容,加強孕產婦抑郁癥的常規篩查,并將其與產前檢查和產后家庭探訪相結合。創建孕產婦心理健康檔案,定期評估孕產婦的心理狀況。對輕度至中度抑郁癥狀或存在抑郁風險的孕產婦進行早期干預,定期檢查和跟蹤隨訪。對于嚴重抑郁癥狀或疑似抑郁癥患者,采取相應措施,及時轉診和治療。
3.充分發揮社區和醫院在孕產婦抑郁預防方面的宣傳教育作用。在產前健康保健服務中,特別是在社區層面的產前保健,建議增加對產前不良心理因素的篩查。及時發現孕產期抑郁高危人群,并由社區衛生保健服務機構提供針對性建議,尤其是針對有不良孕產史、妊娠合并癥等高危孕婦,將其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加強心理疏導。
近年來產后抑郁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盡管家庭與社會的支持對產婦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但她自身的能力同樣十分重要。對于女性產后抑郁,社會工作者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與服務對象建立良好的關系,幫助他們恢復情緒管理的能力。同時,這種干預還有助于改善家庭支持,讓服務對象的丈夫和家人關注產婦的情感變化。此外,社工還可以針對社區和醫院的政策提出建議,以完善產婦的社會支持體系,從而改善產后女性的生活質量,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使她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未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