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菁菁
摘 要:廣西擁有非常豐富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尤其在彈撥樂方面體現得最為明顯?;趯V西少數民族主要彈撥樂器藝術特征的論述,分析少數民族彈撥樂器融入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的意義,認為這一意義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豐富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形式、完善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內容、突出高校音樂表演教學本土特色。從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器融入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的路徑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努力挖掘和整理少數民族彈撥樂資源、將其作為第二樂器融入民族音樂表演教學體系、探索多元化表演形式以實現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器;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
注: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藝術學院校級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及產教融合專項項目“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器融入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路徑探索”(2023JGY25)研究成果。
一、廣西少數民族主要彈撥樂器的藝術特征
(一)壯族天琴
天琴是廣西壯族特有的彈撥弦鳴樂器,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多用于日常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在演奏姿勢上,天琴分為坐姿和站姿兩種。坐姿演奏時,演奏者將琴筒放置在右腿上,琴體與腿部構成45度夾角。左手按弦,右手可用食指彈奏,也可以采用撥片彈奏;站姿演奏時,則將背帶斜挎于肩上,琴筒貼靠在右腹部,演奏方法與坐姿時相同。在室內演奏時多運用坐姿,室外演奏時則多運用站姿。從天琴的運用情況看,主要有伴奏和彈奏兩種。伴奏指的是用天琴為歌曲伴奏,在當地又稱為“唱天”。伴奏時所運用的技法較為簡單,但是天琴聲部經常與歌唱聲部構成復調性關系。在用天琴為歌曲伴奏的同時,還會伴隨著相應的舞蹈動作,體現出歌、樂、舞三位一體的特征。彈奏指的是天琴獨奏、齊奏或者合奏,所演奏的曲目多來自壯族地區的山歌、情歌。通常有經驗的藝人會根據民歌旋律進行即興創編,形成一首完整的器樂曲目。流傳較廣的樂曲有《歡樂曲》《逗天曲》等。
(二)京族獨弦琴
獨弦琴是流行于廣西京族生活區域的一種竹制彈撥樂器,因在一根弦上演奏而得名,在古代,京族人民就地取材,以竹為體,以竹皮制作成篾弦,以竹或者牛角制作成搖桿。隨著制作工藝的進步,后來的獨弦琴也有采用木材制作的情況,篾弦也改用耐用性較強的絲弦或者金屬弦,在音色、音量等方面進行了很大的改良。在演奏獨弦琴時,藝人右手持挑棒或者撥片彈弦,左手撥動搖桿控制弦的張力,從而能夠改變音高,并且獲得滑音、顫音等裝飾音。獨弦琴雖然在形制、構造上較為簡單,卻有著很強的表現力。獨弦琴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為歌曲伴奏,通過滑音、顫音、推拉、打、揉等技巧的運用,往往能夠與人聲產生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除了為歌曲伴奏外,由于獨弦琴有著較為完整化的技巧體系以及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其也適用于獨奏、合奏等演奏形式,傳統曲目包括《劉三姐》《騎馬》等。
(三)苗族月琴
在廣西隆林地區,自古以來流傳著一首凄美的愛情題材的苗族山歌。在這首山歌中,也傳達了月琴的起源信息:“玉翠造琴訪百里,琴聲伴著阿哥回?!闭怯捎谶@首山歌代代相傳,月琴成為苗族人民喜愛的樂器。在苗族人民心中,月琴是愛情的信使和象征。由于琴箱形似月亮,因此月琴最早也被稱為“月亮琴”。隆林地區的苗族月琴最初是木制的,弦是絲弦,琴頭和弦軸由象牙或牛角制成。它的音色特點是柔美、圓潤,擅長表現抒情的旋律。從月琴的應用場合來看,其多用于婚喪嫁娶等禮儀性場合或節慶時的娛樂場面。在禮儀性場合中,月琴多用于演奏民間戲曲曲牌或民歌曲調,旋律悠揚而深沉,節奏較緩慢,多表達對先民的懷念和敬仰之情;在節慶場合中,月琴多用于演奏歌曲和舞蹈的伴奏,風格較為熱烈、歡快。當今流傳的月琴曲目多以民歌旋律為基礎進行改編,代表性曲目有《一杯茶兩杯酒》《喊月亮》《聲聲唱豐年》等。
二、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器融入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的意義
(一)豐富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形式
民族音樂表演作為高校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承和傳播民族音樂藝術以及培養民族音樂表演人才的重要任務。從嚴格意義上看,民族音樂表演主要包括民族聲樂表演和民族器樂表演兩種形式。就民族器樂表演專業教學的歷史來看,其在全國高校中廣泛興起主要是在1949年之后,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現代意義上民族管弦樂隊的建立和樂器改革的興起,民族器樂藝術體系逐漸完善。民族管弦樂隊中的常規性樂器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而高校民族器樂表演教學也以常規性樂器為主。為了能夠根據個人情況進行因材施教,當前高校民族器樂表演教學主要采取“一對一”的教學形式,旨在培養專業化的表演人才。然而,隨著當今民族器樂表演形式不斷創新,傳統的“一對一”教學形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與此同時,社會也高度重視一專多能型藝術人才。因此,借鑒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的表現形式,并將其融入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可以豐富教學形式,使之更加多樣化。
(二)完善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內容
無論是民族聲樂表演教學還是民族器樂表演教學,在教學內容上都可以分為三個板塊:練習曲、表演技巧、表演曲目。在“一對一”教學形式下,教師主要根據學生個人的專業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因此,學生在校期間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相對有限,尤其是在曲目練習和表演方面受到明顯限制。這對于學生的專業發展有一定阻礙,并且不利于其個人表演風格的形成。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綜合性方面。首先,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器主要用于民間歌曲、舞蹈和戲曲伴奏,與民間藝術有著深厚的淵源,并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壯族天琴在參與歌曲伴奏時通常加入舞蹈表演。其次,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器有著豐富的演奏技巧。例如,京族獨弦琴的演奏技巧無法被其他樂器模仿。最后,廣西少數民族樂器在音色上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可以與聲樂結合或與其他樂器合奏,起到豐富音色的作用。綜上所述,將少數民族彈撥樂器融入民族聲樂和器樂表演教學,可以完善教學內容。
(三)突出高校音樂表演教學本土特色
2019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突出辦學特色,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構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國風格的藝術學科專業體系”。從當前全國范圍內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情況看,其基本上呈現出共性化的特征,而要達到和實現特色化表演教學的目的,就需要注重從本土音樂文化中汲取營養。將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器融入民族音樂表演教學實踐,對于高校音樂特色化教學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這種做法可以使少數民族彈撥樂器由民間傳承向學科專業化傳承進階,實現傳承方式的時代性嬗變;另一方面,則有利于推動高校民族音樂表演特色化教學實踐的發展,有利于培養應用型、一專多能型音樂表演人才。從某種程度上看,將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器融入民族音樂表演教學,對于增強學生的本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三、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器融入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的路徑
(一)努力挖掘和整理少數民族彈撥樂資源
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資源主要存在于人民日常生活中,以口頭傳播、家庭傳播以及族群傳播為主,屬于原生態傳承方式。將其作為教學資源融入高校表演教學,必須通過田野調查、采集、整理和研究的方式對民間散落的資源進行整合。從事民族音樂表演教學的教育者、研究者以及學生需要運用民族音樂學的方法對民間彈撥樂資源進行挖掘和整理。
首先,以田野調查和采訪為基本工作,通過走訪民間藝人并融入少數民族音樂生活的氛圍,采集第一手資料,并以錄音、錄像和記譜的形式對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進行記錄。其次,對采集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研究,運用音樂學理論探索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的形成與發展歷史、制作與發音方法、演奏技巧與表現形式,以及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與聲樂、舞蹈之間的內在關聯。這些工作都是為了將民間音樂資源轉化為教學內容。最后,將采集和整理工作轉化為教材文本,包括文字和聲音等形式,作為教學參考的資料。這樣做可以更有效地保留民間彈撥樂資源的原生態面貌,使其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播,而不失原生態風格。
在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資源的挖掘和整理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田野工作,這對于提高學生對民間音樂的認知和表演實踐能力非常有幫助。通過參與田野工作,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民間音樂的魅力,體驗民間彈撥樂的演奏形式和表現特點。這有助于學生在觀察中學習、在學習中模仿、在模仿中傳承,并在傳承中探索表演思維的創新。
(二)將其作為第二樂器融入音樂表演教學體系
在當前的高校器樂表演專業教學中,學生不僅需要深度掌握本專業樂器,還需要學習和掌握第二樂器,以提升音樂表演能力。從一定層面上看,學生對第二樂器的學習是為了在畢業后參與職業競爭和社會競爭時具備一定的“資本”。在第二樂器教學的現實背景下,將廣西少數民族的彈撥樂器融入音樂表演教學體系,可以通過三種方式實現。首先,在民族聲樂表演教學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彈撥樂器,以民間彈唱為學習內容,或者運用彈撥樂器為歌曲伴奏,甚至通過自彈自唱的方式將聲樂專業與第二樂器結合起來,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表演實踐能力。其次,學生通過學習不同彈撥樂器的演奏技巧,可以對少數民族彈撥樂器進行傳承。從民間樂器傳承的角度來看,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每種樂器都有其獨特的技巧體系,而這些演奏技巧是展現樂器個性的關鍵因素。最后,還需要探索不同種類樂器之間演奏技巧的互通,實現優勢互補。例如,將侗族琵琶的演奏技巧融入漢族琵琶,或者將天琴、獨弦琴的演奏技巧應用于古箏、揚琴等樂器。通過這種技巧移植的方式,可以實現民間樂器的技巧傳承和創新??傊?,將少數民族的彈撥樂器融入音樂表演教學體系,應注重借鑒不同彈撥樂的表現手法,移植不同彈撥樂的演奏技巧,以獲得最大的實踐效益。
(三)探索多元化表演形式以實現創新性發展
長期以來,民族音樂表演形式的確立主要取決于音樂體裁的特征,如獨唱或獨奏、重唱或重奏、合唱或合奏等。隨著音樂藝術人才培養的全面化和專業化,當前的民族音樂表演形式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征。除了獨唱與獨奏之外,小組性的室內樂形式和集體性的合樂形式在高校的民族音樂教學中已經得到普及。從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器的生存環境和表現形式來看,其不僅適用于獨奏或伴奏,而且能以集體性的表演方式呈現。因此,少數民族彈撥樂器的民間形態與高校的民族音樂表演形態在形式上高度契合?;谶@種情況,在多元化表演形式的探索中,不僅可以發展獨立的少數民族彈撥樂器的表演形式,還可以將其融入常規樂器的重奏和合奏,甚至將其融入民族聲樂樂隊的伴奏,以體現創新性的發展特點。
四、結語
廣西少數民族彈撥樂器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同時不同民族的彈撥樂器受到民族文化、地域環境、語言因素、審美追求的影響,在音樂表現形式、演奏技巧、文化傳承和審美趣味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將其融入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時,應盡量保留其原生態風格,體現傳承和傳播的價值。同時,為了更有效地實現與民族音樂表演教學的融合和體現時代性的特征,高校民族音樂表演專業師生有必要對原生態彈撥樂元素進行加工、改編和創作。這是實現少數民族器樂文化傳承與創新、培養本土音樂表演人才、改革高校民族音樂表演教學、增強人們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張潔夫.廣西少數民族器樂創作藝術發展七十年[J].文藝爭鳴,2021(4):177-180.
[2]高敏.廣西少數民族樂器與祭祀樂舞[J].中國音樂,2005(7):149-153,158.
[3]李顏汐.廣西少數民族樂器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構想[J].北方音樂,2015(11):7-8.
[4]崔琦.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J].藝術教育,2021(6):50-53.
[5]李嵐嵐.高等院校民族音樂教學加強文化自信教育的思考[J].四川戲劇,2020(8):163-165.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