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真
摘 要:山西民間美育資源是山西高校美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融入各大高校的趨勢日漸顯著。民間美育資源能夠豐富高校的教學內容,拓寬高校的實踐渠道,強化高校的辦學特色,進而形成民間文化與高校之間的良性互動。從教學資源、教師資源、場館資源三個維度出發,探討山西民間美育資源在高校的利用策略。
關鍵詞:高校;美育資源;民間資源;美育資源挖掘
注:本文系2022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藝術科學規劃課題“山西民間美育資源挖掘與利用策略研究”(22BA105)研究成果。
一、山西民間美育資源概述
民間美育資源指的是生于民間、長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的文化和藝術資源,它是由最基層的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凝結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生活在三晉大地的先輩受到地理環境、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美育的核心要義是“以美育人”,途徑主要包括社會美育、校園美育、家庭美育,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對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挖掘與利用策略,重點關注校園美育范疇。廣義上來講,美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工程美都可以實現美育。其中,藝術美是美感的主要來源,不少高校將藝術課程和藝術實踐作為美育的主渠道。因此,本文重點關注由勞動人民所創造的,體現大眾審美追求的山西民間文化和藝術資源。
山西是一個歷史文化資源大省,在三晉大地上,古建遺存獨步華夏,雄關隘口星羅棋布,晉商傳奇聞名中外,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達531處,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1]。如今,山西民間美育資源憑借其強大的生命力,穿越千百年的時間,仍然在民間廣為流傳。然而,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瑰寶,山西的民間美育資源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情感價值和教育價值還未能完全展現,有必要進一步挖掘和利用。
二、高校挖掘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意義
高校需要借助民間美育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拓展美育實踐,強化辦學特色,而民間美育資源也需要通過高校來實現保護、開發與創新發展,因此高校對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挖掘具有重要意義。
(一)山西民間美育資源融入高校的意義
首先,山西民間美育資源豐富了高校美育的教學內容。課程是高校開展美育的重要方式,課程美育是將美育的理念穿插于所有課程的教學之中[2]。將美育元素融入各專業的教學,能夠為學校審美教育營造良好氛圍。美育課程則專指高校開設的美育理論課程、美育鑒賞課程和美育實踐課程。不管是課程美育還是美育課程,往往都會運用到大量的經典藝術案例。
其次,山西民間美育資源拓展了高校美育實踐渠道。美育理論的學習離不開美育實踐,美育實踐是對美育理論的檢驗。山西民間美育資源自帶實踐屬性,其是由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因此,在學習民間美育資源的過程中,實踐環節必不可少。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實踐可行性較強,所運用到的材料和工具也較為容易獲取。例如,部分高校開設了山西花饃實踐項目。制作山西花饃只需要用到小麥粉、糯米粉、飲用水,若想對花饃造型進行點綴,則可以使用紅豆或黑豆,這些材料和工具在生活中非常常見,為實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最后,山西民間美育資源強化了高校的辦學特色,高校已經成為保護和開發民間美育資源的重要陣地。從山西大學對山西民間舞的傳承、山西師范大學對山西木偶皮影的傳承可以看出,高校可圍繞山西民俗項目開展縱向的研究與傳承,在課題申報、科學研究、課程建設、教材編寫、實踐基地建設、校園文化傳播等方面深入挖掘山西民間美育資源。在高校教育資源的賦能下,不僅能夠實現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傳承,還能夠為高校增添辦學特色,使高校成為民間美育資源的寶貴智庫。
(二)高校傳承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意義
高校為山西民間美育資源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生存環境逐步惡化,導致民間文化遺產走向衰亡,因此保護民間文化迫在眉睫,將民間文化轉化為教育資源勢在必行[3]。教育可以增長人的知識和技能,進而影響人的思想意識。由此可見,教育是保護民間美育資源較為有效的方式。高校作為文化意義上的教育機構,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和開設山西民間美育課程,可以讓學生實際感受到山西民間文化的魅力,了解中華美育精神,并積極參與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保護。
高校擴大了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傳播范圍,實現了民間美育資源的廣泛傳播。在過去,山西民間美育資源主要是通過師徒制或祖孫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學習對象局限于身邊人,傳播范圍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如今,高校擴大了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傳播范圍。大學時期是學生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接觸山西民間美育資源能夠增強學生對民間文化的了解,激發其對地域文化的熱愛,從而成為山西民間文化新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高校有助于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創新性發展。高校通過挖掘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文化內涵,探索中華美育精神,能夠推動山西民間美育資源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比如,山西剪紙常見于人生禮儀、節日慶典中,能夠增添喜慶祥和的氛圍,表達美好的祝福,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剪紙造型具有符號意義和文化內涵,體現了“圖必由意、意必吉祥”的原則[4]。在婚禮儀式中常見的剪紙造型有“魚戲蓮”“龍鳳呈祥”“比翼鳥”等經典造型,不僅表達了對新人喜結連理的祝福,還體現了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太極陰陽說。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山西剪紙背后的文化內涵,才能夠在此基礎上實現山西美育資源的創新發展。
三、高校利用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策略
(一)教學資源運用策略
山西民間美育資源在教學方面的運用策略可分為三個方面:將美育資源融入通識教育課程,以實現課堂美育;開發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育課程;將這些資源應用于高校大學生藝術團實踐項目。這些舉措可使山西各高校更加重視和充分開發山西民間美育資源,使其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
首先,將山西民間美育資源融入通識教育課程。高校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秉承著立德樹人的辦學理念。然而,學科的細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學生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不平衡等。有些學生可能過于專注于自己的學科領域,忽視了其他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這使他們難以滿足社會對多才多藝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可以設立通識教育課程,并將山西民間美育資源融入其中,旨在實施素質教育,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民間美育具有跨學科的特點,涵蓋了美學、心理學、藝術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強調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是對學生知識體系的重要補充,將山西民間美育資源融入通識教育課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跨學科思維,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活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其次,開發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育課程。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高校依據自身特點和優勢,積極推進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課程。山西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主任趙林春教授響應了這一政策,2012年,趙林春教授主編的《山西民間舞》出版,該作品詳細介紹了山西民間舞的發展歷程,并對山西民間舞的元素進行了系統概括[5]。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有助于高校保護山西民間美育資源,還實現了山西民間舞蹈的廣泛傳播。
最后,將山西民間美育資源運用于高校大學生藝術團實踐項目。2023年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全國高校美育優秀案例交流展示”活動最終選出參加展覽和展播的優秀美育案例22個,其中山西工商學院《非專業藝術團課程化管理》案例成功入選。山西工商學院藝術團現有合唱、舞蹈、朗誦、繪畫、書法、戲曲、戲劇、民樂等八大藝術團,面向全校學生開展美育實踐活動。藝術團重視將山西民間美育資源融入實踐項目,從優秀案例展覽和展播便可見端倪。
(二)教師資源運用策略
在高校,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教師隊伍主要由專職教師和民間藝人構成。其中,民間藝人的育人價值集中體現為藝術技能、價值觀念和工匠精神。專職教師的育人價值可歸納為識別與選擇、梳理與整合、傳承與創新。高校應充分利用好這兩種教師資源,發揮其各自的優勢和專長,實現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可持續傳承。
根據2021年發放的一項名為“山西面塑教學現狀調查”的調查問卷,23%的學生希望通過欣賞的方式學習面塑,45%的學生希望通過動手的方式學習面塑,32%的學生希望通過欣賞與動手相結合的方式學習面塑[6]。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不滿足于通過欣賞的方式學習面塑,而是希望通過動手實踐來學習面塑。因此,若將山西面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高校,最好的方式就是邀請民間面塑藝人進入課堂,向學生展示面塑的制作工藝和流程。一些學生對山西民間美育資源存在老舊等刻板印象,主要原因是學生只聞其聲,未見其形。而通過與民間藝人進行交流和接觸,可打破學生刻板思維,使其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民間美育資源。民間藝人走入課堂,能夠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交流互動式教學形式。在觀看面塑制作過程時,學生會產生一些疑問,這時民間藝人可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悟一一為學生進行解答。這樣不僅解答了學生心中的疑惑,還能夠展現民間藝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讓學生深受啟發。
專職教師在運用山西民間美育資源時,不能原封不動地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而應秉持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對民間美育資源進行識別。例如,山西眉戶劇包含紙幡功這一獨特表演技巧,該技巧要求演員在表演時背負數米長的白色紙幡,并根據情境展示不同的動作,對演員的表演功底和技藝有極高要求。然而,由于紙幡功昔日寓意著“招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對這一內容予以剔除。另外,還有一些民間文化的危險系數較高,訓練強度過大,不適合教授青年群體,這類內容均應被排除在美育課堂之外。
專職教師還應肩負山西民間美育資源的整合與梳理工作,擴寬民間美育資源的傳承路徑。教師可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全方位對山西民間美育資源進行保護和傳承。從口口相傳到圖文時代,再到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方式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以短視頻方式傳播山西民間美育資源更能夠拓寬其傳播渠道,提升其知名度。
(三)場館資源運用策略
場館資源指的是民間藝術博物館、美術館、民俗館等資源,這些場館具備豐富的展品資源和開闊的場地資源,能夠開展情景式、體驗式的美育課程教學,使學生獲得直接的審美體驗,切實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理解力、審美判斷力和審美創造力。因此,高校應充分開發場館教育資源,讓更多的場館成為大學生美育實踐基地。例如,山西師范大學設立了戲曲博物館,館內包括戲臺展室、戲曲雕刻與繪畫展室、戲曲碑刻展室、戲曲劇種展室、儀式劇展室五大展室,展示了豐富的山西民間戲曲資源;太原師范學院設立了山西舞蹈文化博物館,用于展示山西民間舞蹈的相關文物和資料;山西財經大學設立了晉商與票號博物館,是傳承晉商文化、弘揚晉商精神的重要窗口。
四、結語
通過對教學資源、教師資源以及場館資源的運用,高校可以更好地利用山西民間美育教學資源。美育教學資源在通識教育課程、特色美育課程建構和大學生藝術團實踐項目方面均有重要開發意義。同時,高校應著手組建一支由專職教師和民間藝人組成的民間美育課程師資隊伍,并積極搭建美育實踐基地,設立校園民間藝術博物館,讓學生沉浸于美育氛圍中,促進山西民間美育資源和高校美育的進一步融合。
參考文獻:
[1]孫瀟巍.在區域內打造富有山西特色的“館校共建”美育新模式[J]山西教育,2023(5):24-26.
[2]顧平.藝術感知與視覺審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198.
[3]喬小云.國家級非遺“山西民間舞蹈”的當代價值[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7-90.
[4]符藝.民間美術的美育價值及其校園釋放[J].教育評論,2015(11):48-51.
[5]齊卓穎.探究山西非遺舞蹈進課堂的可行性[D].太原:山西大學,2020.
[6]張咪.山西面塑引入初中美術課堂的實踐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21.
作者單位:
山西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