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偉偉
(烏魯木齊市職業大學體育系,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2016 年國務院出臺《“健康中國2030 規劃綱要”》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是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際承諾的重大舉措。在此戰略背景下,各高校應全面調研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深入分析研究,采取針對性的學生體質健康干預,積極為培養合格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做出貢獻。高職院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合格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顯得更尤為重要,烏魯木齊職業大學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體育教學育人質量為目標,對烏魯木齊職業大學2016、2017、2018、2019 級大一新生進行體育鍛煉、生活方式調查,分析其體育與健康成因,從學生體質健康、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等方面提出改革干預措施,引導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習慣與科學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助推校園體育文化發展,實現體育課程“育體、育智、育心”目標。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2016、2017、2018、2019級大一新生。
1.2.1 問卷調查法:每個年級分別抽取110 名學生進行體育與健康問卷調查,發放問卷440 份,回收問卷430 份,回收率為97.7%,有效問卷406 份,無效問卷24 份,有效率94.4%。
1.2.2 數理統計法:采用SPSS19.0O 與EXCEL 數據處理軟件對學生問卷數據進行標準化統計分析。
1.2.3 邏輯分析法:對學生體育與健康調查數據進行整理,結合學校體育教學現狀,綜合分析內在聯系、問題,找出解決措施。
學生對“健康”的理解調查中,69%的學生認為健康是生理、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表明大部分學生明確健康是一個從身心到社會適應的良好綜合體現。選擇“體型勻稱、無疾病”“免疫抵抗能力強”“身體強壯、有力氣”合計31%,在體育教學中,需要不斷加強健康理論知識的教育引導,轉變學生健康觀。
關于學習健康知識必要性的調查,選擇“非常必要”的學生53.2%,選擇“必要”的43.1%,選擇“不必要”的3.7%,選擇有必要學習健康知識的學生合計96.3%,表明學生對于健康知識的獲取十分渴望。
關于對自己體質健康狀況了解欲望的調查,選擇“非常想了解”的學生有53.4%,選擇“比較想了解”的有41.4%,選擇“不太想了解了解”的有5.2%,無選擇“不想了解”的學生。94.8%的學生想了解自己的體質健康狀況,這對于開展體質測試,促進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是比較有利的。
關于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對改善身體和心理健康作用的調查,選擇“有作用”的學生有54.4%,選擇“有很大作用”的有29.6%,選擇“完全沒作用”的有8.6%,選擇“沒作用”的有4.7%。選擇“不能確定”的有2.7%。選擇有作用的學生合計84%,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對于體育鍛煉促進身、心健康的認知與理解是肯定的,對于加強體育課堂教學,組織課外體育活動與競賽,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積極性十分有利。
關于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狀況頻度的調查,選擇“經常”的學生有48.5%,選擇“有時”的有38.4%,選擇“偶爾”的有11.6%,選擇“從來不”的有1.5%。有近一半的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不重視的,由于心理健康的內隱性使學生忽視了自身心理健康,但從健康角度,身、心俱健才是真正的健康,目前大學生有心理問題及疾病呈現上升趨勢,這應該引起學校重視,應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發揮好體育運動對疏導學生消極情緒、培養健康、陽光品格的作用。
關于體質健康測試的主要目的調查,有71.7%的學生認為是“評定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促進健康”,有3.1%學生選擇“考查學生的體育成績”,5.7%的學生選擇“檢查學生平時體育鍛煉的效果”、19.5%的學生選擇“促進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絕大部分學生對體質健康檢測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助于體質健康監測促進學生重視自身身體健康,加強體育鍛煉。
關于學生參加體質健康測試的態度的調查,選擇“非常喜歡”的學生有26.1%,選擇“喜歡”的有64.8%,共有9.1%的學生選擇了“不太喜歡”和“不喜歡”,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可體質健康檢測作用。
關于體質測試能否促進參加體育鍛煉的調查,有55.2%的學生選擇“能”,選擇“一般”有36.9%,選擇“不能”的有4.7%,選擇“不知道”的有3.2%,有近一半的學生對于體質健康測試能否促進自己切實參加體育鍛煉是不確定的,也反映出學生對自身體質健康還是不夠重視,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還有待進一步通過學校體育工作去促進提高。
關于體質測試成績較好是否繼續參加體育鍛煉的調查,有93.6%的學生選“是”,表明學生愿意通過體育鍛煉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
關于體質測試成績較差會如何去做的調查,選擇“加強身體鍛煉”的排第一,選擇“改善生活習慣”的排第二,選擇“調整飲食結構”的排第三,選擇“順其自然”的排第四,表明通過多年的體育學習,學生明確知道提高自己體質健康水平首先必須加強體育鍛煉,其次還要有科學健康的飲食與生活方式。
關于參加體育鍛煉的形式的調查,選擇第一位的是“體育課”,其次是“課外體育活動”,第三是“體育社團組織的活動”,說明學生在校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方式還是體育課,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社團體育活動組織顯不足。
關于無人督促能否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調查,選擇“能”的學生達82.3%,“不能”的17.7%,表明絕大多數學生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意愿。
關于每周能保證進行體育鍛煉的頻率的調查,選擇“每周三次或三次以上”的28.6%,排第一,選擇“每周一次”的24.9%,排第二,選擇“每周二次”的23.2%、選擇“不一定”的23.1%。四個選項的選擇比率大體相當,無一超過30%,說明每周達不到體育人口鍛煉標準次數的學生合計達71.4%,這一比例較高,學校需要加強體育課內、外全方位工作,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關于每次體育鍛煉時間的調查,選擇“30 到45 分鐘”的學生有44.6%,選擇“30 分鐘以下”的學生23.4%,選擇“45 分鐘到1 小時”的16.3%,選擇“1 小時以上”的15.7%。運動時間達30 分鐘以上的學生占76.6%,達到體育人口體育鍛煉時長要求,但45 分鐘到1 小時以上體育鍛煉時間的學生只有32%,人數占比相對較少。
關于是否有必要掌握1 種可以終身進行鍛煉的體育運動技能的調查,選擇“是”的學生有74.1%,選擇“不一定”的占21.4%,選擇“不能確定”的占4.5%,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掌握1 種可以終身體育鍛煉的運動技能對于身體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關于課外體育活動改善學生身體健康狀況的程度調查,選擇有“較大改善”的學生有30.5%,選擇“有所改善”的有56.9%,選擇“沒變化”的有10.1%,選擇“不知道”的有2.5%,選擇課外體育活動對學生身體健康有改善的學生合計87.4%,絕大部分學生從課外體育活動促進健康方面受益。
關于影響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因素的調查,選擇“場地器材有限”排第一位,選擇“沒有足夠的時間”排第二位,選擇“缺乏組織”排第三位,選擇“不喜歡鍛煉”排第四位,表明目前影響我校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首要原因是體育場地設備設施不足,其次學生認為沒有活動時間,第三是課外體育活動組織有限。
關于日常飲食習慣的調查,選擇“葷素搭配”的學生有48%,選擇“偏素食類食物”的有24.1%,選擇“偏肉食類食物”的有21.7%,選擇“其他”的有6.2%。近50%的學生飲食結構相對合理,但也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處在偏食狀態,影響學生健康。
關于熬夜是否影響體質健康的調查,選擇“有影響”的學生占87.9%,選擇“影響不大”的有9.6%,選擇“沒影響”的有2.5%。表明學生對熬夜對身體產生的不良影有切身體會,另一方面,從選擇“有影響”的人數比例分析,熬夜已經成為該校學生生活中一種普遍現象,需要引起學校的足夠重視,教師應從多方面引導糾正。
關于體重不在正常范圍之內會怎么做的調查中,選擇“調整飲食,改善生活習慣”的學生排第一,選擇“體育鍛煉與飲食調整結合”排第二,選擇“加強鍛煉”排第三,選擇“順其自然”排第四,表明學生對改善自己不健康的身體形態方面有基本的正確認知,在體育教學中,需要教師對具體的、科學的健康體育運動、飲食、生活方式方加以指導。
3.1.1 學生健康認知、對運動健身重視度調查結果分析,60%以上的學生對健康的概念、作用、重要性有正確的認知,對體育鍛煉有助于身、心健康是持肯定態度,對于開展體質監測、指導學生科學健身,引導學生建立科學健康生活方式都十分有利,但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忽視自身身心健康,需要從體育教育教學進行引導與教育。
3.1.2 學生對體質健康監測的認知與態度調查分析表明,學生對體質健康監測提高自身身體健康是肯定的,也愿意參加,不論體質健康監測成績好或差,學生都有意愿繼續參加體育鍛煉。但在體質監測是否能真正促進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一半學生表示“能”,還有近一半學生不是十分肯定,表明體質監測能否調動全體學生以實際行動去參加體育鍛煉還有待商榷,還需要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加強學生身心健康重要性、體質健康監測意義,進行教育與引導。同時需要加強運用體質健康測試運動處方去指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科學健身,以徹底轉變學生的健康觀與運動行為。
3.1.3 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現狀調查分析表明,體育課仍是我校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方式。絕大多數學生思想上認同體育鍛煉重要性。76.6%的學生每次運動時間達30 分鐘以上,運動40 分鐘以上的學生不到20%。每周運動在3 次或3 次以上的學生有28.6%,表明在運動強度與運動頻率方面未達到體育人口標準。另外有近25.9%的學生不重視掌握1 種可以終身體育鍛煉的運動技能,這些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也會表現出體育學習積極性不高,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競賽、體育社團活動組織還需加強。
3.1.4 課外活動情況調查分析表明,課外體育活動對于提高學生體質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學校的場地、設施、器材配備不足,課外體育活動時間規劃缺乏科學性,課外體育活動組織不足,成為制約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
3.1.5 學生飲食等及相關生活方式調查表明,當前學校半數多學生存在偏食、業余生活不規律、不健康,熬夜已成為當前學生一個普遍生活現象,雖然學生對保持健康身體形態有基本的正確認知,但驅動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建立健康飲食與生活方式的動力顯不足。學校與體育系還需共同協作加強對學生的健康教育,轉變學生健康觀與行為習慣。
3.2.1 重視、強化學生體質健康工作
(1)長期加大體育場館、設施、器材的建設與投入。
改善學校體育場地面積、數量、質量,建設一定規模和數量的室內場館,保障學生冬季正常參加體育鍛煉,及時更新體育設施與器材,配備多樣化的體育項目器材,滿足學生體育運動學習與鍛煉需求。
(2)加強學校體育教育工作政策、制度建設。
學校制訂體質健康監測成績與學生取得畢業證相掛鉤制度,學校、院系兩級課外體育活動及競賽制度,學生體育社團活動制度,保障活動經費。
(3)科學規劃專業課學習與課外活動時間。
科學、細化專業課學習與課外活動時間,體現多樣的課余活動時間,確保學生每天有1-2 小時的課外活動,以滿足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需求。
3.2.2 深化體育課程教學改革
(1)在體育教學內容中增加體系化的體育與健身、健康生活方式、運動損傷預防與救治等理論知識,強化體育課過程思政育人。
體育教學內容中增加體系化的體育與健身、健康生活方式等理論知識,在學期初與末開展專題教學。在體育項目技術教學中,對應教授運動損傷預防與救治等理論知識與方法。
強化課程過程“育人”,通過課堂教學比賽、游戲、組織教法與學法等,強化、滲透對學生體育品德(如:堅韌、團結、拼搏、合作、公平、守紀等)的培養。
(2)補置體育課后作業,強化學生課外體育鍛煉。
運用現代運動健身APP 軟件補置課后體育作業,并記入平時成績。針對學生體質狀況與運動特點,每周定制2-3 次,引導學生養成課外體育鍛煉習慣,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
(3)體育運動項目開設盡可能實現多樣化、新興化,滿足學生體育學習需求。
在體育課程建設中,適時新增受學生喜愛、符合學校開展特點的體育項目,如:輪滑、滑板、花式跳繩等。
3.2.3 成立學生體質健康研究中心。
成立學生體質健康研究中心,長期跟蹤研究學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科學依據。
3.2.4 加強體育師資培訓,不斷提高專業素質,引進年青教師。
學校應重視提高體育教師專業素質,建立長期體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培訓機制,通過專業運動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在職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同時,加大青年教師引進力度,尤其是新型體育項目教師。
3.2.5 打造校園體育品牌項目,構建多層次、多類型,面向全體學生的課余活動、競賽體系,全面提升學校體育文化水平。
(1)深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強化校園體育運動品牌建設,發揮品牌的價值引領作用
基于學校傳統籃球項目,全方位規劃提升籃球運動品牌建設,加強籃球運動教科研、資金、師資投入;增加校園籃球運動開展經費投入,提高“職大杯”籃球賽、院系籃球賽事規模與質量,擴大學生參與面;規范校籃球隊隊員選拔、管理及訓練制度,提升籃球競技水平,積極參加校外各級籃球競賽;以制度規范學院籃球運動開展、隊員選拔與課余訓練、比賽;成立學校及學院籃球啦啦操隊,多方展示籃球運動文化。
在籃球運動品牌建設引領下,帶動學校其他受歡迎運動項目的建設,如:足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輪滑等,滿足與激發更大范圍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
(2)建設多層次、多類型,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競賽體系,共同推動校園體育文化發展
建設“重在參與,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烏魯木齊職業大學田徑運動會,增加運動會的經費與人員投入,從組織到競賽全面面向全體學生,打造成為全校型重大節慶活動之一,并與“職大杯”籃球賽遙相呼應,共同引領烏魯木齊職業大學體育運動文化發展。
加大日常、節慶期間體育活動、競賽的組織,如:各類小規模院系及院系間籃、排、足、乒、羽毛球等及全民健身項目比賽,將體育觸角延伸到校園深處,吸引更多不同體育基礎的學生加入到適宜的體育運動項目中來,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深度推進校園體育運動。
(3)向學生出具個性化運動健身處方,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運動觀念
每年體質健康監測之后,及時向學生出具個性化運動健身處方,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運動,健康飲食、科學生活方式等,提高學生體質健康,培養體育鍛煉習慣。對于身體殘疾、疾病學生,根據學生體質狀況及體育興趣愛好,幫助學生制訂循序漸進健康改善運動方案,選擇適宜的體育運動項目,運用興趣加要求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步提升體質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