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林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是踐行體育強國的核心力量。體育強國背景下的高校應著力強化教師隊伍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堅定的初心和意志。通過高校體育課程的磨練,培養大學生頑強拼搏,沉著冷靜,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體育精神,端正大學生對待事物的態度,形成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進而提升其對學習和生活的要求,高質量完成學業,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要響應《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號召,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在體育教學全過程,以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師隊伍應充分發揮公共體育課程作為大學生必修課的學科優勢,將其作為課程思政的試驗田,在立足于體育強國夢重大戰略的基礎上,讓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入腦入心,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和提高大學生人才培養質量上,課程思政建設是核心。作為課程思政總工程的一塊責任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學科育人體系中,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其根本任務是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育新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其思政教育重要性顯而易見,對于高校辦學方向的堅持、體育強國戰略的實施和三全育人的深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校人才的培養要與時俱進,與社會接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的高校要在明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要求的基礎上,為國家培養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以鍛煉身體、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為目標的課程,這也體現了它和其它學科的區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顯性教育的目標就是通過讓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增強其體魄,提高其身體素質,同時讓其學習到體育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而其隱性教育的目標更多的是促進給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同時深挖體育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團隊協作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等元素,使大學生通過體育活動鍛煉身體的同時,在體育競賽中感受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質,這些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指向一致。因此,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中應強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表現為專業技術的學習和體育理論知識點的講授中,讓正確價值觀充分引領在體育教學的全過程,進而發揮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隱性教育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奠定基礎。
隨著當今世界文化間的碰撞和受疫情的影響,大、小體育運動賽事的舉辦數量不斷縮減,相應的由于缺乏鍛煉產生的肥胖、近視等問題隨之而來,給新時代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面對機遇和挑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應對標體育強國戰略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要求,努力搭建體育強國平臺,進而實現新時代健康中國高校體育發展的新格局。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實施體育強國的重點在于鍛煉大學生的體格,磨練大學生的意志,做到健體育魂,讓大學生身心全面協調發展。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擁有好的體魄才能擔當民族復興的大任。因此,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要著重提高大學生的體力,充沛的體能是大學生實現五育并舉的基石。在鍛煉大學生體能的基礎上,要培養大學生的體育精神,包括為國爭光、頑強拼搏、奮斗有我、團隊協作等精神。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體育活動中,感受體育運動帶來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同時,將自我身心發展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結合。此外,讓大學生通過健體實現育魂,通過育魂推動健體,二者相輔相成,從而實現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目標和體育強國要求的融合,為完成體育強國提供強有力的雙重保障。
三全育人是新時代的重大戰略命題,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應緊緊圍繞其展開,找準其育人的核心環節,對高校育人工作的主體要素、對象,育人環節中的空間和時間范圍提出明確要求。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其對象是大學生。高校體育教師作為全員育人的重要部分,應堅守初心和使命,主動承擔起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任務。同時,要認識到自身的職責是在公共體育課程中融入育人環節,讓育人工作落地生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作為大學生公共必修課程,學習課時多,內容豐富,是促進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課程。大部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在體育項目的安排上采用的方式是自主選擇,充分尊重學生的運動愛好,以便于公共體育課程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融合,讓學生主動投入到體育活動中,感受運動帶來的樂趣優越感。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在發展過程中,充分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合理利用,包括社團活動、俱樂部訓練、陽光體育活動和運動競賽等,全方位充實了體育教育的時間、空間域,構建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育人的新格局。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和三全育人的戰略背景下,呈現的是一種理念創新和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因此,要充分發揮高校體育教師的主力軍作用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主陣地優勢,在體育課程教學主渠道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推進課程改革,促進體育課程向三全育人延伸。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優化體育教育體系,提高體育課程質量,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體育學科樹人的本質是從心理和生理層面對學生進行塑造,幫助其通過課程享受樂趣,增強體質。體育學科立德的內涵是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主要表現在對大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上。
享受樂趣作為體育教育的第一目標,要突出體育教育的人本化、個性化、常態化、系列化、生活化和終身化。運動生理學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運動的大學生會表現出的輕松愉悅的狀態以及獲取成功后容易產生滿足感。大學生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其良好的精神面貌在體育強國建設中占據著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其感受獲取體育技能和理論知識的樂趣。大學生通過學習新技能,反復練習后在競賽中加以運用,能充分體驗體育運動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不斷增強其自信心。同時,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要讓大學生感受到人際交往帶來的樂趣。大學生都是自主選擇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同學們來自不同的院系,專業技能水平參差不齊。通過體育課程讓同學們組成一個體育團隊,找到體育運動帶來的歸屬感,在運動中大學生無形間拉進了距離,增進了友誼,從而體會到人際交往帶來的樂趣。
大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科學合理的運動方法和良好的運動習慣是促進大學生增強體質,掌握運動技能的前提。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要在教學大綱的統籌下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對運動強度的構思要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課中練習頻率根據教案要求和學生運動技能掌握情況進行適當調整,確保教學時長和運動負荷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進而達到大學生增強體質的實效性。同時,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應嚴格按照教學進度進行體育運動技能的講授,教會大學生正確的技術動作及相應運動損傷的應急處理方法,從而有效提高大學生健康鍛煉的意識,使之體育運動更具科學性。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要在發展大學生體育活動實效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上,幫助大學生樹立終身體育鍛煉的觀念,將體育課程作為大學生鍛煉身體、激發興趣和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的切入點,讓大學生在身體素質上有質的提高。大學生通過運動技能的學習可以有效拓寬運動圈層,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中,進而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觀念。
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一般體現在智慧、情感和意志三個方面,大學生通過參加體育運動,產生運動神經、運動機體和運動心理的相應變化,從而促使大學生動商的形成和體能的提高,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后能有效提高學習中的效率,促進認知功能的提升。同時,大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時,遵循由簡到繁的運動規律;過渡到運動競賽中,每個人都承擔著不同的角色,為團隊的榮譽在拼搏和付出,賽場上隊員間融為一體,相互信任和鼓勵,尊重對手和裁判,這是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真善美的體現。
毛主席在《體育之研究》中指出意志品質的重要性,結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充分反映出學校體育對大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很好的效果,是培養大學生意志品質的良好途徑。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應著重培養大學生持之以恒的品質、敢于挑戰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團結協作和奮斗有我的信念。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教會學生基本的運動技能,課后大學生通過勤奮的練習鞏固基本技術動作,競賽中可以將學習的運動技能合理運用,形成運動技能循環往復的練習過程,進而潛移默化地促進大學生養成持續鍛煉的習慣。大學生在技術練習以及運動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相應的瓶頸,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同學的鼓勵,大學生會不斷超越自我,爭取更大的突破,增強自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挑戰困境的能力,同時,在運動競賽中感受到團隊協作和奮斗有我的精神。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和其它課程一樣,承載著為社會培育人才的責任和使命,要在培養大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工作開展中,要著重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更多的是通過課程讓大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愉悅身心,在有計劃的練習中能觀察到自身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大學生練習技能的過程中應配套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體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重視度,讓公共體育課程健體和育魂的價值進行充分體現。體育教師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要主動學習課程思政相關文件、政策和重要講話精神,形成對課程思政的基本認識。同時,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要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到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教案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引導體育教師規范地進行課程思政的實施,主動投入到課程思政的滲透中,并擔當起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的神圣職責。體育教師的使命是在教會大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成為大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領者和人生導師。完善高校體育教師的主體動力機制,完成由外向內的轉換,可以促使體育教師積極主動投入到課程思政的實施中。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作為我國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秉承高校辦學以文育人的基本理念,幫助大學生保持文化自覺和樹立文化自信。這就要求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深挖我國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中的優秀資源和文化底蘊,讓大學生近距離感受體育文化的魅力,進而形成對體育運動精神和體育價值觀的追求。體育運動項目的規則制度也是培養大學生內蘊的關鍵環節,觸犯規則應有相應的處理流程,只有在規范規則的基礎上進行運動競賽,才能讓大學生感受到競技體育是在規則的約束下進行的,從而形成比賽規則意識。同時,要注重大學生體育文化環境的創造,如教學中同學間的鼓勵,運動競賽中運動員的出場與對手握手,向觀眾示意,跟場上裁判握手,隊友間的擁抱等環節,通過這些情景能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體會體育道德,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文化道德修養。在體育課程安排的教學比賽環節中,讓大學生感受比賽的對抗性,培養大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享受比賽的過程,正確對待比賽的結果,形成尊重對手的良好作風以及對隊友間相互配合的默契。在體育文化的滲透中,高校體育場地的宣傳欄和多媒體大屏幕也是很好的育人陣地,可用于體育文化的傳遞。大學生通過公共體育課程的文化熏染,要真正做到將體育文化化為一種內在的意識并付諸行動,實現公共體育課程的育人之效。
體育課程思政是搭建在體育教學知識體系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主要從課程教學目標、課程結構設置、課程內容安排和課程設計融合等方面進行突破。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根本任務是實現立德樹人,做到將技能目標、過程方法目標和價值觀目標緊密結合,著重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團隊協作和嚴守紀律的意識,進而提高大學生專業素養。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結構的融合創新中,要合理利用好除體育課堂教學的第二課堂,打破傳統的選課模式,通過學生自主選課,將課外體育活動和課內教學進行銜接并延伸,豐富體育課程的內容,提升大學生的技戰術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內容的融合創新中,要充分體現身體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挖掘體育課程的思政元素并不斷滲透,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同步推進,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認識。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計的融合創新中,要在彰顯身體教育的同時突出體育課堂教學的道德實踐性。體育教師作為課程內容的傳遞者,要多角度對其進行整合,優化教學環節的設計,做到讓大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同時學會思考和學習,培養大學生有關體育本身蘊含的優秀品質。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推進過程中,要建立完整的評價組織機構,以人才培養為導向,建立高層次的學科評價隊伍。同時,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讓教學過程的評價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評價,巧妙靈活地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評價環節中要注意將價值觀教育作為課程體系評價的重要因素,探尋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可以根據體育運動項目的分類進行,也可以按課程板塊進行,目的在于更好地做好教學工作,真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充分推動專業體育教師主力軍、體育課程主戰場和體育課程教學主渠道的建設,讓大學生持續體驗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學習效果。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國家戰略舉措,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具有學時長、資源豐富、育人路徑突出的特點,充分認識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育人的重要價值,有效發揮體育課程的陣地優勢,抓牢大學生運動和認知發展的黃金時刻,對實施教學改革、深化三全育人、落實體育強國有著重大意義。同時,要將習總書記對學校體育提出的十六字方針“”針作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目標指向,通過明確育人本位、做好文化滲透、優化教學知識體系和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實現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