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徐溝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優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這項傳統的民間藝術。徐溝背鐵棍在經過幾代徐溝老藝人們的不斷改革傳承發展,才創造了今天的輝煌。
【關鍵詞】背棍;鐵棍;民俗藝術
【中圖分類號】G8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8—064—03
徐溝背鐵棍是山西省清徐縣徐溝鎮的傳統民俗活動,背鐵棍的發祥地在徐溝鎮的東南坊。歷史上,徐溝鎮就是有名的經濟、文化和商業貿易中心,這也是一座全國聞名的文化古城鎮。2019年11月,徐溝背鐵棍成為國家級的保護項目,載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
一、徐溝背鐵棍的概況
徐溝背鐵棍是一項民間傳統的民俗藝術表演形式,產生于徐溝,它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徐溝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和文化環境。
(一)徐溝背鐵棍的傳承環境
1.地理自然環境
歷史上的徐溝,在早些年間處于祁縣、太谷、榆次、晉源等地中心,無山無溝、一馬平川,平地上建成了徐溝城,成為了南來北的交通樞紐。當地的氣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自然生態環境為背鐵棍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
2.文化環境
徐溝鎮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包括傳統民俗文化、建筑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堯文化。中華文明的根脈在此延展,是徐溝五千年文明史最有力的發展見證。
明清時期,徐溝地處交通要沖,徐溝人所經營的銀號、珠寶、布帛、釀造業以遍及北方各省, “天祿堂”是最有名氣的。到了清代,外出經商的徐溝商人越來越多,遍布全國甚至到達了蒙古國,這也為當時徐溝背鐵棍向外傳播奠定了基礎。
3.生活環境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慶?;顒邮切鞙先俗孀孑呡呄鄠飨聛淼模瑥恼率摹⑹?、十六,連著慶祝三天。在豐富多彩的各種表演活動中,要數背鐵棍最熱鬧,它充當了慶祝活動中的主角;每年定期進行的集市廟會上,必會有背鐵棍的身影,幾乎月月有廟會,有時一月兩會,這都為背鐵棍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二)徐溝背鐵棍的發展歷程
在徐溝背鐵棍的發展過程中,東南坊歷代老藝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興盛期
清朝咸豐年間,背鐵棍已經演變為一項使生意興隆的民間娛樂活動。張聯輝,徐溝東南坊商人,人們也常稱呼他“張老六”,他常年在河南省項城縣經商,由于店鋪要搞“店慶”活動,他就把家鄉的徐溝背鐵棍請到了河南,并對背棍的外觀裝飾進行了改良,表演活動受到當地百姓稱贊。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當時的徐溝背鐵棍已發展成為繁榮市場的民間藝術活動。
2.改革期
民國四年,徐溝東南坊商人張四維,從河南經商返回家鄉時,向老藝人們介紹了河南項城背鐵棍,并對徐溝背鐵棍的制作技術提出了自己的改進建議。與張稱心、趙二保、馬五祿、武鐵成、王四貨等十位民間藝人組成了民間組織“十老社”,他們自發籌集資金,而且獻計獻策,共同研究改制徐溝背鐵棍。將傳統的平肩棍改造成為立肩棍(上中下三截棍);單人棍發展為雙人棍、三人棍,在背鐵棍發展史上是一次較大的革新,使得徐溝背鐵棍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有了質的飛躍,在技術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徐溝藝人們根據當時形勢要求,大膽地改革了他們的表演形式,演員們表演沒有裝扮,并創編出符合當時時代背景的現代內容劇目,如《各族人民大團結》《豐收年》等,這些劇目也體現出當時社會勞動人民生產生活內容。特定的環境中,嘗試劇目內容和服裝的改變,使得徐溝背鐵棍在特殊時期得以發展。
3.發展期
改革開放后,在當地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徐溝背鐵棍藝術研究會”,研究會的成立后,徐溝七街坊一帶,喜愛背鐵棍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在繼承傳統民族民間藝術文化的基礎上,對背鐵棍改進、創新,將背鐵棍定為清徐縣徐溝鎮的特色文化。在表演藝術形式上進行了研究改革,由過去只在大街行進式表演,增加了文化廣場式表演,進而又發展增加了舞臺式表演,從而發揮了背鐵棍的最大作用,有利于地方特色的徐溝背鐵棍朝更遠的方向發展。
二、徐溝背鐵棍的表演形式
徐溝背鐵棍是一種獨特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表演時不說不唱,以伴奏音樂作為烘托,通過背鐵棍上下演員的舞蹈動作表演傳遞情感,被譽為“無言戲劇”“空中芭蕾”。
(一)鐵棍
1.樣式
鐵棍的樣式設計可以分為平棍和轉心棍兩種。每根鐵棍上的人數根據劇目內容安排,我們經??吹降氖?人或3人,最多時候可以有5人。
2.步伐
鐵棍一般由八個人一起抬,分兩組,每組四人,前面四人、后面四人。抬起時,前后兩組抬棍者首先都要面對地面將桿繩撐平。準備起步前,前一組四人將桿放在右肩上,先邁右腿,后一組四人則要放在左肩上,邁左腿。八人同時發力前進,行進過程中,前面一組四人步子小,后面一組四人的步子大,必須挺胸直腰,上身不能晃動,大腿用力,小腿邁步,這樣棍子上面的表演者身體自然地晃動起來,就翩翩起舞了。這種鐵棍抬法是傳統抬法,也是徐溝當地的一門絕技,抬鐵棍的技術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蹈程式。
3.語言
鐵棍表演由于人員多,需要大家一起合力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表演效果。在行進中為了統一行動,采用與日常用語不同的語言——號子,這是徐溝老藝人們運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與眾不同的鐵棍號子。
剛抬起鐵棍時,八個人面對撐肩桿,拿頭(即前第一人)喊“抬肩兒嘮”,八個人先將桿撐平,起步時拿頭喊“好”,后面人準備好了,就喊“咳”,如果有人還沒準備好,就答“慢”。行進中,如果右前方發出“哎”,右后第二位抬者答“哎”,這就表示要換肩;向右拐彎時右前方第一人喊“后踩左首啦”,向左拐時喊“后踩右首啦”,然后各個抬者答“咳”。如遇到左上方有電線、樹枝、房角等障礙物時,左前方第一人喊“高靠右首啦”,右上方有障礙物時,右前方第一人喊“高靠左首啦”;若路面高低不平或有障礙物時,前面兩人喊“左打踢”或“右打腳踢”;遇泥水時,前面抬棍者喊“左打滑”或“右打滑”。在行進中不論遇到什么情況,抬棍者始終保持步伐的一致,這種鐵棍號子是徐溝鐵棍獨有的,是幾代老藝人們的智慧結晶。
4.音樂伴奏
鐵棍伴奏音樂以“八音會”為主,俗稱細樂,又叫嗩吶吹奏,樂隊編制一般8人,以嗩吶吹奏為主,主要樂器有嗩吶、管子、笙、銅鑼、二胡、低胡、板鼓、鐃鈸、 小鑼、梆子等,演出場合不同選用的曲牌不同,音樂具有節奏活潑,音量高昂的特點。
(二)背棍
1.樣式
常見的背棍有單人棍、雙人棍、三人棍和活心棍。單人棍最為多見,棍上站有一位小演員,背棍者容易掌握重心,也容易操作;雙人棍,棍上站有兩個小演員,這種背棍只有有力氣較大的人才能背動;三人棍,棍上有三個小演員,三人棍的負重使背棍者很難承受,所以一般不多見?;钚墓饔址Q跑馬棍,這種活心棍是特殊裝置,棍上的小演員在表演時可四面轉動。
2.舞步步伐
背棍者的舞步步伐包括背棍者在行進中的步伐和棍上演員的表演。不同的劇目表演有不同的步伐,這與故事情節有著很大的關系。背棍者的步伐大體有三種:一種是大搖大擺的大步前進;第二種是輕盈慢甩,小步行進;如《桑園會》就適合這種步伐。第三種是碎步小跑,如《張三跑棍》。
背棍上小演員的表演,一般可也分為三種:左右擺動雙臂、前后甩臂、兩手同時向里向外甩。
3.音樂伴奏
背棍以鼓和鐃鈸為主,俗稱粗樂,一般有大小鼓各1個,大鼓為領奏,大小鑼各一面,鐃和鈸數量不限,但必須是雙數。演奏技巧有平擊、揚擊、錯擊、單挽、雙挽、空挽等,演出過程中大鼓領奏,根據現場的演出情況不斷變換鼓點,其余的演奏人員結合鼓點的節奏和場面的變化,配合地表演出各種花樣動作,整個場面顯得是十分壯觀。
三、徐溝背鐵棍的藝術特色
徐溝背鐵棍作為一項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有著獨特的表演風格,一臺鐵棍、數個背棍,組成的“街頭群體舞”表演。背鐵棍演員的步伐有節奏,棍子上的小演員隨著起伏的步伐節奏,自然地擺動雙臂,“舞動”起來。鐵棍、背棍的制作技術使背鐵棍具有凌空的特點,使得表演的技巧又有高難的特點。每根棍呈現一種制作特色,代表著一出戲劇,通過道具造型、表演者形體動作和劇中人物裝扮表情,把整個故事情節展現出來,讓人看后回味無窮。
(一)無言的戲劇
徐溝背鐵棍的演出內容主要來自民間傳說故事、傳統戲劇和現實生活。表演過程中只有動作表演而無唱腔。演員妝扮用的是粉彩,比戲曲妝扮要簡單些,但上妝后所表演的人物效果是一樣的;背鐵棍的服飾多數也是借鑒戲曲的樣式, 都是通過服飾刻畫劇目內容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不管裝扮的是牛郎織女還是王母娘娘、才子佳人,所有的表演都是有劇情內容、有人物,有故事情節的。比如歷史劇目《紅樓夢》,背鐵棍扮演的人物是賈寶玉,那么鐵棍上面的人物是林黛玉和薛寶釵,通過背鐵棍演員的巧妙的表演,把故事中間關鍵的場景內容提煉出來,當人們看到這種特定的造型,他們就會很自然地把它與寶黛愛情和二寶愛情聯系在一起。但是戲劇內容觀眾從頭到尾都從背鐵棍者的表演中讀懂,所以稱作無言的戲劇。
(二)空中舞蹈
徐溝背鐵棍在表演形式上注重動作的舞蹈性,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背鐵棍的演員有特定的舞步步伐。背棍者舞步的變化及肢體動作,都需要棍上小演員的規范動作配合,形成一個表演整體,相互達到默契,同姿共舞,渾然一體的藝術造型會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比如單人背棍的傳統戲曲劇目《打漁殺家》,劇中人物肖恩由背棍者裝扮,棍上面的小演員裝扮是劇中肖桂英。背鐵棍者使用的舞步是抬腳,節奏快的步伐,上面小演員配合時兩臂左右交叉,動作幅度就得很大。背鐵棍上下演員在行進中的舞步既涵蓋舞蹈動作語匯,又有舞步藝術,所以在空中進行的表演就顯的十分瀟灑,從而鐵棍上下表演就會形成一個整體,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
(三)流動的雜技
徐溝背鐵棍的棍型造型設計是奇特的,道具的設計處處都有充滿了奇妙感。每臺背棍中的故事在設計上,采取了奇特的雜技造型藝術手法,使背鐵棍的藝術內涵豐富了。比如神話故事《白蛇傳》許仙打著傘,撐開雨傘的邊上站著白娘子;鐵棍表演《西廂記》在鐵棍底盤上設置了全景的文殊院,一座假山的頂尖站著張生,漂亮的崔鶯鶯站在一本書上,描繪的是張生和崔鶯鶯二人的愛情故事;而紅娘“懸掛”在張生一旁,這樣驚險的設置,突出了媒人紅娘在劇中的重要地位,二人的愛情全靠足智多謀、潑辣敢闖的紅娘周旋。活心棍《跑馬》棍上演員騎在道具馬上,表演驚險的各種動作,馬背倒立、左右偏跨、金雞獨立等,猶如流動的雜技一般,讓人看后驚心動魄。
(四)活的雕塑
徐溝背鐵棍巧妙地運用機械重心的原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注重追求造型美和不對稱美,運用高低遠近來調節重心,畫面呈現對稱或是不對稱美,看上去如一尊雕塑,給人一種雕塑美的感覺,可觀賞性極強。比如雙人棍《鳳儀亭》,背棍者是董卓,手里拿著太師的椅子,棍上演員呂布坐在太師椅子上,手里拿著一把長戟,長戟上面站立著貂蟬,這組背棍的布局設計奇特,構思新穎巧妙,人們遠遠望去就如雕塑一般,“畫面”展現了貂蟬的高高在上、呂布的洋洋自得和董卓的狼狽不堪。
四、結語
作為徐溝當地民間藝術文化特色的代表,徐溝背鐵棍真實寫照了徐溝人們群眾的社會生活,這是我國民間藝術的寶貴財富。徐溝背鐵棍變成民間活動,其實真正是靠的徐溝人的文化底蘊。幾百年前徐溝城的建立,城里的百姓是來自周圍地區出門闖蕩的人,但凡出門闖蕩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人,這些人會有很強的獨立性、自主性,具有創新的思想、冒險的精神,當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就奠定了徐溝人的整體素質和文化底蘊。鑒于在這些底蘊的基礎上他們就對“抬閣”這一內容形式進行改變,不裝扮王母娘娘,我們可以扮演才子佳人,這才真正產生徐溝的背鐵棍。那么徐溝背鐵棍的發展還得真正依靠當地人的文化底蘊,在繼承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上才能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拴保.徐溝古城[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1.
[2]車文明.臺閣:一種古老而廣泛的廣場表演藝術[J].文化遺產,2008(3).
[3]宋秀,王琳.徐溝背鐵棍的現代化傳承探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6(6).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2023年度山西省高質量發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SXGZL202355)。
作者簡介:許月(1978—),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