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1年NFT藝術品的天價拍賣成功將NFT藝術品和數字藝術推向了大眾的視野,引起了全球性的關注和熱點討論。NFT藝術品在瞬間爆發式的增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經濟價值,引起了全網的數字藝術狂歡。在這一現象背后是藝術生產創作過程的轉變,藝術生產技術的發展,藝術創作者的多元化以及藝術消費者的審美數字化轉向都促成了NFT藝術品的興起。而生產過程的變化讓NFT藝術品出現了新的價值傾向,藝術品內在的意蘊價值轉向為展示價值,藝術品外在的傳播與社交價值逐漸增加。本文將對其生產過程中的變遷因素做梳理,進一步解析NFT藝術品全新的藝術價值與審美范式。
【關鍵詞】NFT藝術品;藝術生產;藝術意蘊;展示價值
【中圖分類號】J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8—067—03
2021年被稱為是NFT藝術品的元年,美國藝術家Beeple的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成為在世藝術家作品成交價第三高。[1] 3月,英國藝術家班克斯的油畫被拍出后,實體原作被當場銷毀,僅留存數字版本,而NFT版本所有權作品以38萬美元成交,價格高于原作價格4—5倍,之后的NFT作品都已出人意料的價格交易成功。[2]國內市場也緊隨其后,將NFT技術應用在了文創作品,繪畫、音樂等領域。2022年由國際奧委會官方授權的北京冬奧會“冰墩墩數字盲盒EPIC BOC”發售,只有500個購買額度,瞬間銷售一空。定價99美元一個的“數字胸針”(digital pin)在NFT二次交易時價格暴漲了數倍,但交易熱度持續不減。在藝術界中,2021年5月,藝術家徐冰創作的NFT作品《徐冰天書號》,將天書印在火箭上進行拍賣,一上線便被搶購一空。7月,藝術家蔡國強做的NFT藝術《瞬間餓永恒——101個火藥畫的引爆》以250萬美元成交。
大量的NFT作品的涌現和熱銷,讓NFT藝術品成為各行業的關注焦點并引發了廣泛的探討。NFT藝術品本身的生產方式對于傳統藝術來說產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但也為數字資產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更多的可能性,讓人們對于藝術品的感知,審美范式,都出現了全新的認知。本文將從藝術技術、藝術生產者和藝術消費者三個藝術層面分析NFT藝術品的產生依據,為其新的價值構建提供理論基礎。
一、NFT藝術的出現與興起
NFT藝術的產生是基于NFT區塊鏈技術的基礎上產生的作品,一種可以用于證明數字資產所有權的方式。德國美妝公司LOOK labs推出的NFT香水,同近紅外光譜儀收集香水的光譜信息,并將信息記錄在NFT的區塊鏈中,音樂作品加密拍賣也成為NFT的創建使用[3]。技術的出現,推動了數字藝術和傳統藝術的發展,讓藝術品的產生方式發生了改變。本雅明提出藝術創作是一種特殊的生產活動過程,與物質生產有著共同的規律,同樣有生產、消費、生產者、產品與消費者的要素溝通,同樣受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矛盾運動的約制。其中藝術創作是生產,藝術欣賞是消費。藝術創作中技術因素即技巧,代表著一定的藝術發展水平,構成了藝術生產中的藝術生產力,藝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構成了藝術生產關系。[4]
(一)藝術生產力:技術的發展是NFT藝術興起的物質基礎
基于互聯網的數字藝術不同于傳統藝術形式,其不僅提高了藝術作品的產出能力和速度,也催生了新的藝術形式,改變了藝術的社會功能。在NFT技術的支持下,數碼藝術也實現其在網絡平臺上專屬性的。在互聯網的可復制性前提下,保證了創作者作品的獨一無二性,鼓勵了藝術家數碼藝術的創作實踐。
(二)藝術生產者:創作者的身份更加多元化
NFT藝術更多的是將作品用NFT技術的加密,而藝術品本身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藝術作品線上化,也可以是基于數字技術本身創作出來的數字藝術品。在數字藝術發展開始,就有對于作品產出的區分:使用數字技術作為一種工具來創作更加傳統的藝術作品——比如攝影、印刷或雕塑的藝術;通過數字技術創作、儲存和發布并以其特性為自身媒體的數字原生的、可計算的藝術。[5]。而后者讓創作者的身份更加的多元化。因為技術和藝術的交叉需要,NFT藝術的創作者不僅局限在在傳統藝術創作中受過專業美學訓練的藝術家,也可以是工程師、程序員等任何懂得數碼技術的人。早在1966年,比利·克魯佛(Billy Kluver)創立了“藝術與技術實驗”(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系列項目,簡稱EAT,這一項目的發起就為了促進工程師和藝術家之間的有效合作,因此成為了藝術家與工程師、科學家、程序員、研究院之間復雜合作的第一個例子,并成為數字藝術的特征。[6]而創作者身份的另一類來源是將曾經藝術品的消費者轉化為創作者。本雅明認為,一種藝術技巧(技術)是否具有革命性,關鍵在于能否將觀眾或讀者轉化為合作者,即將消費者轉化為生產者,使消費者參與到藝術生產過程中,電影顯然做到了這一點[7]。在數碼技術流行的今天,創作者與使用者的邊界逐漸模糊。例如,通過區塊技術生成藝術作品,美國的生成藝術家和技術專家埃里克·卡爾得壬(Erick Calderon)通過編程創作作品,其創作的過程都是在鏈上完成。而藏家的購買行為,會讓作品生成新的程序,新的程序與作品結合再次生成新的代碼,藏家將獲得一件自己親自參與完成的NFT作品。[8]
(三)藝術消費者:消費與觀賞群體年輕化,審美習慣數字化
NFT藝術作品引發的討論中基于NFT加密后的原真性和唯一性是否保持或增加了數碼藝術品的價值。其實藝術品形式的接受度更多來自于消費群體的態度和審美習慣,青年群體逐漸轉變為融媒體語境下的核心審美主體。他們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大量的學習生活和娛樂交流都更加的依賴于互聯網平臺。在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其中,10—19歲、20—29歲、30—39歲、40—49歲網民占比分別為14.3%、14.2%、19.6%和16.7%。[9]2022年12月,我國及時通信用戶規模達10.38億,占網民整體的97.2%。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10.31億,占網民整體的96.5%;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占網民整體的94.8%。網絡支付與網絡購物用戶占網民整體85.4%和79.2%。[10]物聯網和各種應用場景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給與消費者更好的網絡使用體驗,增加消費者對網絡的粘性。我們通常在互聯網上體驗信息的方式是基于慣例而非任何媒介的固有特性。
二、NFT藝術品的價值嬗變
藝術作品是藝術生產的成果和產品,是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媒介和藝術語言,通過藝術構思和藝術創作,將頭腦中形成的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物態化,創造出來的審美鑒賞對象。[11]藝術品作為藝術的實體呈現,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是藝術生產的產品,也是欣賞者完成藝術鑒賞的基礎和起點。[12] 藝術品內在意蘊作為藝術核心的價值真正逐漸的弱化,被放大的則是藝術中“物”或者說是形式上展示價值。作為高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產物,NFT藝術品在藝術宣傳和藝術互動屬性上的加強,也為其提供了不同于傳統藝術的傳播價值和社交價值優勢。
(一)藝術品內在蘊的弱化,展示價值提高
在傳統藝術中對于作品層次的結構劃分一般都是兩到三個層次,黑格爾將藝術品分為“外在因素”和“意蘊”兩個層次;蘇珊·朗格把藝術品分為“表現性形式”和“意味”。[13]在互聯網和NFT技術下,代碼成為了數字藝術的表現方式,他讓作品呈現出了豐富的藝術形象與風格。但作為藝術品核心的意蘊,是否還存在與NFT藝術作品中,或者說NFT藝術作品在當下以經濟為導向的市場環境中是否還需要意蘊來賦予其價值。黑格爾曾經說過:意蘊總是比直接顯示的形象更為深遠的一種東西。藝術作品應該具有意蘊。[14]丹納也提出,藝術品都反應一定的時代精神,都蘊含一定的人生哲理,觀賞者只有和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才能真正欣賞到他的價值。[15]而技術的發展無疑影響了藝術作品中意蘊的生成。在攝影技術出現時,機械復制技術的大量應用,藝術品的意蘊就受到了挑戰。較為明顯的是“波普藝術”和“觀念藝術”這兩個流派的出現。而觀念藝術中一個“現成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就在于藝術家賦予它一種觀念……只要能傳達觀念的,都可以是藝術。[16] 但這些被直接復制或挪用來,并置于各種環境中的“作品”是否就有了意蘊,能給欣賞者帶來意象是世界和感官?《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的作者Beeple,從2007年開始利用媒體創作和發布藝術作品,5000天后將所有的作品拼貼形成了一個作品集合,以展示自己職業生涯的發展。類似于觀念藝術中,創作者賦予這些拼貼“物”個人的觀念,將其定義為藝術品。但這種“物”的展示性和視覺的震撼性遠大于作品內在的意蘊,并未給觀眾呈現出一個意象世界。因此,波普藝術家并沒解決如何是“現成物”的“物”性轉化為精神性的問題。外在的藝術時空氛圍并不能幫助這種轉化。關鍵是他們“作品”本身能否生產“意象”。藝術家挑選現成物時,根本沒有情意可言……除了實物的拼貼顯得十分“觸目”意外,他的內部沒有任何意蘊,因而也就沒有生命。[17]在NFT技術的發展下,數碼藝術中“拜物教”為主的作品形式大量的涌現,人們更關注作品的形式,藝術品“物”展示價值逐漸取代了內在意蘊的精神追求。
(二)藝術品外在的傳播價值增加和社交價值的提高
在藝術品可以讓更多人看到的同時,版權問題成為了數字藝術的關鍵問題。而NFT技術的出現成為了目前最為合適的保護數字藝術的方式,也被消費者認可的一種形式。數字藝術可以創造性的結合科技,產出符合青年群體審美要求的個性化藝術作品,形成以互動社交為特點的社會功能。無聊猿系列頭像的創造者格雷戈(Greg Solano)和韋利(Wylie Aronow)之前并不屬于藝術行業,是利用數字媒體的特性進行藝術創作的數字原生藝術家,他們的數字作品“無聊猿猴游艇俱樂部”系列,是由1萬個猿猴造型的NFT插畫組成。隨機組成的猿猴形式和稀有造型在藏家眼中更具有收藏性。
三、結語
NFT技術支持讓數字藝術品放大以“物”為導向的視覺化特征,但與線下實體藝術在作品意蘊,以及文化積累、歷史沉淀等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區別。而作品的意蘊和給欣賞者帶來審美感受,以及長期的精神共鳴才是藝術作品價值的體現。NFT藝術品的出現為藝術形式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讓數字藝術可以有更多實踐。但藝術品價值的邏輯并不會因為NFT加密技術的出現受到影響。消費者應該更加客觀理性的看待NFT藝術品帶來的經濟熱度。未來NFT藝術不能僅僅是概念上或形式上嘩眾取寵,技術應與藝術品本身價值的構建相結合,從而讓有價值的,有創意的優秀作品通過網絡正向的影響更多人,幫助藝術市場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
參考文獻:
[1]佚名.南都2021文化觀察之九:NFT加密藝術元年[EB/OL].[2022—01—09].https://www.sohu.com/a/51536089 6_161795.
[2]王子琪.數字收藏與文化治理——再論NFT藝術品市場[J].藝術評論,2022(7).
[3]劉達,范凡.NFT加密數字藝術品的商業價值分析[J].中國商論,2022(16).
[4][5][8]本雅明,著.《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導讀[M].周穎,導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6][7][12](美)克里斯蒂安妮·保羅Christiane Paul,著.數字藝術:數字技術與藝術觀念的探索[M].李鎮,彥風,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1.
[9]王熠婷.新技術、新藝術、新生態:NFT藝術觀察[J].中國藝術,2022(4).
[10][11]佚名.CNNIC發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3—03—02].https://www. cnnic.net.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13][14][16]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15]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7](法)丹納,著.《藝術哲學》導讀[M].曹龍興,導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初穎(1984—),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南京藝術學院研究院2020級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外藝術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