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格萍 李依桐
【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傳承非遺文化已經成為一股時代熱潮。而青少年作為“傳”“承”的重要群體,社會理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學校是青少年群體的聚集地,“非遺進校園”活動能夠讓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認識并傳承臨沭柳編非遺文化。當柳編非遺文化撞見現代化課堂,科技的融入與思維的交叉凝結出美育的果實,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審美能力、動手能力,增強其文化自信,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此外,“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可以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學校文化軟實力,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非遺進校園;臨沭柳編;美育教育;非遺文化;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31;J5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8—079—03
引言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約》,這條公約將非遺保護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各類組織、企業、學校都開展了傳承和保護非遺的行動。其中“非遺進校園”活動因其能夠兼顧發揚非遺文化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備受歡迎。臨沭柳編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千余年的發展傳承中,積淀了豐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852號建議: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全面加強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勞動教育。柳編手工藝工序簡單、操作便捷,易于學生學習和掌握,非常適合青少年作為勞動教育實踐的載體。因此探究非遺視域下臨沭柳編進校園的意義能夠為臨沭柳編進校園的實施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
一、柳編文化與非遺文化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蘊含著一個國家的生命記憶。傳承非遺文化其活力在于創新。非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并不是簡單地復歸傳統,也不是對現代城市流行文化的復刻,傳承創新非遺文化應當結合時代的發展,形成融合了現代性的“活態文化”。當下,眾多官方認證的創新大賽在大中小學群體中呈現出噴薄之勢。因此,利用好青少年群體的活力思維與精力優勢對于傳承非遺文化十分重要。
(一)臨沭柳編非遺文化
臨沭柳編發源于山東省臨沭縣,它是沂蒙地區的特色產業,迄今已有1400年的傳承歷史。臨沭柳編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臨沭柳編仍面臨著很多困境,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技藝的“瀕危性”。其“瀕危性”集中體現在其“傳承危機”,[1]而傳承的關鍵在于“傳承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豐富性,它體現的民族性、獨特性、多樣性,決定了保護方式也應當是多樣的……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我們必須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活態文化,其精粹是與該項目代表性的傳承人聯結在一起的。[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離不開民間手工藝人的不懈堅持和努力,臨沭柳編便是依靠這些手工藝人傳承了一千四百多年。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年輕群體緊跟時代發展,更加趨向于追求“時髦”,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因此難以進入年輕人的視野,大量珍貴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隨著一輩輩老藝人的逝世與傳承斷代,面臨著失傳和難以為繼的危機[3]。因此,學界應該加強對“傳承者”的教育與保護,這里所指的“傳承者”不僅包括非遺傳承人、民間手工藝人、從事與柳編行業相關的工作者、新聞媒體人等,千千萬萬的普通群眾也可以作為臨沭柳編潛在的“傳承者”。因此,當今的社會更應當加強對這些潛在“傳承者”的引導與教育,尤其是針對可塑性強的青少年群體的引導教育。對于這部分群體,各學校在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時也應當重視對學校師資力量的相關培訓,以此保證青少年“傳承者”能夠接受到更加優質的非遺文化教育。
(二)校園建設與柳編非遺文化傳承
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學校教育逐漸成為非物質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4],“非遺進校園”活動是一項針對青少年群體展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活動。 “非遺進校園”活動能夠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效地發揮校園的主體作用。從傳承者的角度看,青少年群體是國家未來的希望,他們的發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祖國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指向。因此,培養非遺文化傳承的“低齡”力量十分重要。青少年群體是“非遺進校園”活動的主體,因此加強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有利于非遺傳承“低齡化”力量的培養。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能夠增強廣大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探索并不斷推進“非遺進校園”活動,有助于培養非遺文化的認同者和傳承者,為非遺文化的“原真性”保護和“活態”傳承,培植當代的傳承群體和發展空間。[5]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應該遵循“堅持全面發展”“聚焦核心素養”“變革育人方式”“面向全體學生”“加強課程綜合”五大原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柳編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之中,正是依據此原則安排課程的一種好方式。此外,學習柳編這項生產勞動技藝,也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美育,又稱為審美教育、美感教育,它可以培養人們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使人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從而起到浸潤心靈、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臨沭柳編無論從手工藝品的造型、色彩還是材料和肌理,都具備著豐富的工藝與審美價值。[6]因此,在臨沭柳編“非遺進校園”的活動中,學校可以利用臨沭柳編非遺文化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教師借助實物展示、網絡數媒體應用、實地參觀等途徑,讓學生認識柳編、了解柳編,進而教會學生如何欣賞柳編作品,從哪幾個角度欣賞柳編作品。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柳編藝術作品將美這一相對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美,怎樣算美。譬如,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具體的柳編藝術形象,逐步感受美,認識美,體會美,創造美。在欣賞柳編藝術品的同時,學生可以看到線條的流暢美、造型的獨特美,也可以體會到勞動人民積極面對生活的精神美。借助柳編這一具體的藝術作品,可以由淺入深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在初步認識柳編技藝、欣賞大量柳編作品后,教師可以教給學生較基礎的柳編編織技術,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實踐相融合,從而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柳編、感受文化。在教學實踐里,教師應當順應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注重實物教學,多借助教具展開教學活動。譬如,柳編的原材料以及柳編作品都是具體可感的實物,它們可以成為教學的好工具,幫助學生提高動手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有了一定的柳編編織技藝的經驗積累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在腦海中構想自己所要編織的柳編作品的基本形態,然后借助模具,經過一定的操作工序,將“虛幻”的東西變成現實。柳編作品的編織過程不僅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從而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也要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臨沭柳編已經成為了一種地方性的文化符號,承載著臨沭地區的地域文化力量,彰顯了獨特的文化魅力。
臨沭柳編在當地形成了一定區域范圍內獨特的民間文化特色,形成具有標志的“文化符號”[7],它蘊含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心血,在代代相傳中日趨完善。每一種編織手法都是前人經驗的總結,每一種編織技藝都是歷史的選擇。不僅如此,柳編作品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族特色,集實用與美觀于一身。“非遺進校園”活動將臨沭柳編融入到學校教育中,不僅促進了義務教育與中國優秀非遺文化的融合發展,也能促使學生在學習臨沭柳編的過程中,不斷地了解柳編歷史,感受造型之美,體會精妙技藝,傳承非遺文化。因此,學生在學習臨沭柳編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提升精神境界,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學校而言,校園文化建設在學校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便是讓非遺文化走進校園。因此,“非遺進校園”活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強學校文化軟實力,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一)樹立文化自信,增強學校文化軟實力
“非遺進校園”活動有助于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的先進性和創造性,促進教育功能的轉變,提升學校辦學方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樹立文化自信,從而增強學校的文化軟實力。從教學的角度而言,學校將非遺文化引進校園,有利于教師擴大教學范圍,擺脫課本內容的束縛,增強教學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如講授法、練習法、談話法和直觀演示法等,教授學生有關臨沭柳編的知識和編織技能。教師自主創新教學內容,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增加知識容量。從學生的角度而言,非遺柳編進校園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感受柳編非遺文化的魅力,領略柳編傳統非遺文化的內在精神品質。
(二)落實立德樹人,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非遺進校園”活動有利于讓教育界更加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4]。學校可以根據地方獨特的文化優勢,開展配套特色課程,形成特色地方校本教學。臨沭作為“中國柳編之都”,當地學校可以借助地方優勢,將非遺柳編引入課堂。譬如教師可以在美術課堂上展示柳編工藝品及相關圖片和視頻,在地理課堂上引導學生分析適宜柳條生長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音樂課堂上聆聽并學習有關柳編的歌曲。通過這些方式,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非遺柳編文化的相關知識。另外,學校可以借助校報等渠道廣泛地發揚柳編非遺文化,堅固校園文化的陣地,發揮校報的導向指引作用,從而使學生自覺接受校園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非遺進校園”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根本任務[8],實現柳編非遺文化和校園文化交匯融合,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9]
當下,“非遺進校園”活動的逐漸豐富,使非遺文化得以傳承與保護,同時對于學校教育與社會文化建設也十分有益。但是傳承過程中仍要警惕“表演式”“偶然式”的“擺拍型”實踐,真正做到讓非遺扎根于校園,實現“非遺進校園”的普遍化與常態化,力求探尋出更優秀的宣傳保護非遺的新思路、新做法以及學生素質培養的新模式。[10]
參考文獻:
[1]祁慶富.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承及傳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步入規范里程[N].人民日報,2005—06—12.
[3]馬寶琳,王培.民間藝人進校園對云南“非遺”傳承和發展的意義[J].大眾文藝,2018(20).
[4]姜于暄.非遺特色文化進校園的意義及發展路徑探析[J].教育探索新絲路,2021(1).
[5]孫鑒,張一青.寧波“非遺進校園”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
[6]孫佳.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初中美術研究性學習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7]高建麗.臨沭縣柳編文化傳承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1.
[8]許霞.非遺課程進校園的意義與價值[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8).
[9]趙明.關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J].中學教學參考,2020(36).
[10]陳昕.非遺進校園的實現途徑與實證研究[J].美術大觀,2016(1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柳綠花紅——傳承創新非遺文化,打造紅色柳編新樣態”(項目編號:202210452006X)的結項成果,受該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田格萍(2001—),女,漢族,山東淄博人,臨沂大學文學院2020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李依桐(2002—),女,漢族,山東臨沂人,臨沂大學文學院2020級漢語言文學本科(公費專業)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民間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