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峪
【摘 要】我國高校薩克斯教育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陸續有高校開設這一課程,此后又慢慢擴展到青少年乃至幼兒音樂教育中,相比之下,民眾對于薩克斯的關注和欣賞則要更晚一些。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高校薩克斯管樂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相對傳統的教育模式也導致了一些問題。基于教育心理學的快速發展,本文試探討高校薩克斯管樂教育模式的改革路徑,以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薩克斯;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J64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8—169—03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學生及教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從教育心理學視角出發,學生的學習受到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內部心理因素制約,也受到學校、教材、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制約。這些因素互相作用,互相配合,影響著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如何通過研究學生學習心理的內外部因素來調整教育模式,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是高校音樂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
一、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根據調查顯示,我國高校薩克斯教學采取的教學模式有一對一、集體課、小組課等形式,大部分學生在上課時主要進行獨奏,小部分采用輪奏的形式[1]。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精力將全部放在一名學生的身上,學生獲得的成長比較大,但在班級人數較多時,一對一教學將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從而影響教師自身的技藝提升,也加重了學校的教師資源負擔。集體課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資源充足,能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備課、教學和自我提升,但一節課時間有限,分配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指導時間就變少了,學生的成長速度自然也就會變慢,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小組教學的形式介于一對一教學和集體課之間,是一個比較折中的教育模式,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采納。但小組教學模式同樣也集合了前兩種教育模式的缺點,其自身不足也比較明顯。
教育模式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心理與外部學習條件。在一對一授課時,學生會接受到教師全部的關注,這有助于學生準確獲取到一節課內全部的知識,但也可能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并且一對一教學時,學生獲取到的評價僅來自教師一人,過于片面。在集體授課時,教師需要應對很多學生,難免無法面面俱到,忽略少部分學生,而這就會造成學生之間學習條件的不均等,一部分學生難以獲得實質性的成長,無法滿足想要提升自我音樂水平的要求,可能會滋生出對教師和對學校的不滿,導致學生不想上薩克斯課,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惡性循環。小組課同時擁有一對一授課和集體授課的優點和缺點,在人數配置上,小組課的形式提升了一定的教學質量,但又減少一定的獨奏時間。學生的學習心理就可能在喜歡與厭惡之間反復橫跳,試圖找到一個平衡。此時,學生對于教學模式的關注度將高于對所學知識本身的關注度,這樣不利于學生薩克斯水平的提升。
二、當前高校薩克斯管樂教育模式的不足和創新
(一)專業教材不足
高校音樂教育需要同時兼顧音樂、教育與心理學等多個學科,但參與授課教研的教師們往往是音樂專業出身,不具備教育與心理相關學科的知識,在教授學生時難免力不從心。而一些針對性的教材如《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等的出版,就能將多種學科融合起來,幫助教師建立起師生溝通的橋梁,指導音樂教師的教育實踐,已經被部分高校音樂專業引進[2]。此外,隨著近年來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相當一部分高校還針對各專業新教師開展了精品課程展示,讓新教師集中學習老教師的豐富經驗以及一些教育改革新方式的演示,或是根據地方特色開發校本課程,豐富教師們在課上的教材選擇。不過目前我國薩克斯管樂方向的校本教材還比較缺乏,一部分高校用的是國外引進的教材如《UniversalMethodforSaxophone》,或是直接使用《薩克斯管考級教材》等,一部分高校干脆不使用教材,而完全由教師安排學習什么曲目,而這些曲目中又有相當一部分是根據其他樂曲劇目進行的改編,難以發揮薩克斯自身的音色特點??傮w而言,高校薩克斯課程缺乏根據我國這些年薩克斯音樂發展而編寫的專有教材或曲譜集錦,學生們在學習時除了需要掌握薩克斯本身的技巧外,還需要至少了解一門外語,以便讀懂教材,因此會消耗學生大量的時間,或讓學生產生厭煩感。
(二)教學風格單調
作為傳統樂器中年紀較小的一位,薩克斯可以演奏古典、爵士、流行等多重風格的樂曲,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對薩克斯的學習都集中在古典流派上,爵士和流行常出現于酒吧、舞廳或是少部分專業的音樂院校,使得教師的教學風格趨于單一,學生在進行樂曲欣賞與學習時容易出現審美疲勞[3]。審美疲勞本質上是人腦受到了太多重復或類似的刺激,而對類似的刺激變得不敏感的現象,也屬于學生學習心理的一種。對于很多音樂專業的學生而言,音樂世界的豐富多彩和對心靈的陶冶是吸引和激勵他們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的動力,如果授課內容和風格都過于單調,學生將失去對這一類樂曲的興趣。
(三)教法創新
在當前深入推進的各級教育改革中,教法改革是最深入的,也是取得成果最多的。不同的教師秉承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對傳統的線下課堂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指揮學生練習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以奧爾夫教學法為例,奧爾夫教學法重視挖掘人的潛力,發揮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強調將音樂、動作、舞蹈、語言等緊密結合,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教學方法,但它最初是在兒童音樂教育中流行起來的,這幾年才陸續有學者研究其在高校音樂專業教學中的應用[4]?;趭W爾夫教學法,教師們嘗試將單純教授薩克斯管樂曲和技巧轉變為將專業知識與文化相結合,講述薩克斯管的發展歷史,帶領學生探究經典薩克斯管樂曲背后的故事,或是讓學生嘗試即興演奏,以培養學生的樂感和對薩克斯音樂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不過,進行這些教法創新的高校畢竟是少數,還需要鼓勵更多高校音樂教師參與到教法創新中來。
(四)教學模式創新
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線下教學,想要創新,也只是在一節課教師與學生的比例上進行創新,尋找平衡。而隨著網絡技術深入到教育的各個方面,一些線上教學平臺也逐漸興起,為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雖然音樂專業轉入線上教學意味著學生們沒有足夠的練習條件,在技巧上可能會生疏,但通過線上教學,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更多有關薩克斯演奏、薩克斯音樂會、與薩克斯樂曲相關的故事等內容,通過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將學生對薩克斯本身的關注和學習轉移到對薩克斯藝術的理解和欣賞,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5]。此外,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學習。
三、基于教育心理學視角的高校薩克斯管樂教育模式改革
(一)重視教材編寫
教材是學生所學知識的重要來源,當前我國高校音樂專業普遍采用的薩克斯管教材,不是針對業余學習者,就是其他樂器名曲改編,針對音樂專業學生設計的教材過少,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心理。因此,高校薩克斯管教師應當重視教材編寫,尤其是組織相關人才編寫針對音樂院校薩克斯管專業學生的教材和針對綜合型高校音樂專業或音樂通識課程的教材,注意區分兩種學生基礎、學習側重點和發展方向的不同。此外,在編寫教材時,教師不能一味進行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陳述,薩克斯樂譜的收集,而要加入一些音樂賞析技巧、演奏技巧、講述樂曲背后的故事以便學生領會,以及增加樂譜音頻,讓學生掃碼就能聽到樂曲本身,方便學生獲取學習資源。
(二)重視教法創新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近年來的許多教法創新都更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擁有更多話語權。除了需要推進奧爾夫教學法在更多高校音樂專業的應用,教師們還可以嘗試翻轉課堂的形式,由學生在充分的自主學習后進行模擬教學,教師則可以為學生準備教學主題,準備好教學評價表,完善“教—學—評一體化”流程[6]。以古典派薩克斯經典樂曲為例,教師可以準備好幾首經典的曲目如《Scaramouche》《格拉祖諾夫協奏曲》《TableauxdeProvence》《德彪西狂想曲》《絨毛鳥奏鳴曲》等,讓學生自由挑選其中一曲,探究樂曲的創作背景、表達情感、作者風格等,再挑選其中一段樂章,確定樂章主題,觀摩名家吹奏,揣摩細節,并進行創新,然后組織學生進行班級品鑒會,由選擇了同一樂曲的學生組成小組,按樂章順序進行演奏,讓其他學生做評委,進行學生互評,評價結束后,教師再進行經典演示,讓學生們觀察異同,從中學習經典的演奏技法或進行創新。
(三)重視完善教學模式
當前,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正在各大高校中穩步推進,但受到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影響,融合教學模式在推進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線上教學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習慣,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線上學習時會開小差,做別的事,或是打開電腦掛機“刷課”。再例如,一部分教師可能會在進行完線下教學后,在線上為學生準備補充和拓展性質的教學視頻、教學資源,這就十分考驗學生學習習慣是否良好,以及學習動機的主被動關系。因此,教師除了進行新教學模式的嘗試外,還需要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監督與評價,不斷調整該教學模式與班級內學生的適配度,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師在進行完翻轉課堂教學后,可以準備教學評價表和調查問卷,發放給班上的學生。通過教學評價表,讓學生進行自評、組內互評和小組互評,投票決出優秀個人和優秀小組,鼓勵學生繼續努力;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滿意度,知識的掌握度以及對新教學模式的意見或建議,及時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構建場景鼓勵學生進行即興創作、利用音樂增加師生互動等方式,完善好新的教學模式,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應用并推廣到其他高校音樂專業教學中[7]。例如,在掌握了薩克斯的演奏技巧以及經典薩克斯曲目后,教師可以用鋼琴給予一段旋律,讓學生嘗試用薩克斯加入旋律中,進行即興合奏,鍛煉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反應能力。
(四)重視實踐能力培養
學習是為了更好的實踐。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薩克斯演奏實踐能力培養,尤其是鍛煉學生參與到公開場合薩克斯表演的能力,一部分學生在班上練習時可能表現很好,但在公眾面前表演就會怯場、緊張,導致演出事故。為此,教師應當積極創造讓學生進行公開表演的機會,尤其是除音樂廳之外,其他場景下的表演機會,如班級內小型觀摩會、校園內、商場里、人流較多的廣場、甚至高鐵候車站等。通過公開演出,拉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同時鍛煉學生的膽量[8]。一部分學生在登上專業舞臺時,可能會擔心臺下聽著的人都是專業的,會聽出來自己的錯誤,十分擔心自己的出錯,但往往越擔心越容易錯,學生的心理壓力也會變大。而當面向只有基礎的審美能力而沒有演奏辨別鑒賞能力的公眾,或是與自己水平接近的同學時,學生的心理會相對比較放松,演奏時的效果會比音樂廳效果更好。在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公開表演經驗,已經有了足夠的心理建設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入專業的音樂會進行演奏。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不同的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條件和學習心理造成的影響不同,當前,在高校大力推進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已經出現了一些基于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但由于國內對薩克斯的研究起步較晚,缺乏專業教材,教學風格也比較單一,因此,高校音樂教師們需要集中力量,編寫好新的教材、重視開拓新的教法、完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結合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薩克斯管樂,也助力我國薩克斯管樂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佳露.薩克斯在國內學習群體的調查及教學優化策略[D].南昌:南昌大學,2020.
[2]賀婧,張沛巍.高校音樂教育心理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評《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J].中國高??萍迹?022(Z1).
[3]周楚為,全鳳英.普通高校音樂專業薩克斯管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懷化學院學報,2019(12).
[4]王瑾.奧爾夫教學法在高校薩克斯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教育,2020(12).
[5]王有為.MOOC下的高校薩克斯管教學革新模式研究[J].智庫時代,2019(10).
[6]劉薇.高校音樂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建設研究[J].藝術評鑒,2022(15).
[7]李清清.新時期高校音樂教學模式的創新構建分析[J].戲劇之家,2021(27).
[8]劉焱.論薩克斯高等教育教學的實踐授課模式[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