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斐
摘 要: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時代的發展下,我們不僅要真正地了解傳統文化內容,還需要不斷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由此在古詩詞、歌曲、文化的學習以及演唱過程中了解到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人物、情感由此加深人們的思想認知,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接下來筆者針對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實踐路徑進行研究。
關鍵詞:古詩詞歌曲文化;傳承發展;優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1-0-03
本文主要對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內容進行分析,后續在了解了古詩詞、歌曲文化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之后,相對應地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
一、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傳承與發展概述
中國古詩詞歌曲的發展時間遠比我們想象得要早,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詩經》《楚辭》等作品,并流傳于世。其作品的主要形式是“古詩詞+音樂”相結合的形式。我國古代所產生的詩歌作品均是由當代音樂造詣較高的文人進行合力編寫,并且進入西漢時期之后,朝代的統治者對于古詩詞歌曲的創設以及編寫大力支持,專門從事宮廷音樂事務的官方機構漢樂府由此成立。在此社會背景下,在漢樂府的大力推動下,漢樂府詩集在吸收先秦詩歌的影響下,對其主要內容和音樂形式進行有效的創新和發展,從而使得當時的詩歌具有鮮明的秦漢特色。在我國后續發展階段,魏晉南北朝詩歌、唐宋詩詞、明清民歌的出現以及擴展,使得我國古詩詞歌曲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推動了古詩詞歌曲形式上的變化以及內容上的革新[1]。對不同時代的詩歌(古詩詞歌曲簡稱)內容以及詩歌特點、曲調進行分析,詩歌的發展與各個時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政治局勢、文化習俗息息相關。在我們針對古詩詞歌曲進行研究時,也能夠在領會古詩詞歌曲內涵用途的情況下,了解當時社會的背景,在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過程中,也能夠激發內心的情感。現如今,經由古詩詞與音樂相結合的詩歌也層出不窮,如《滿江紅》《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梅花》《山居秋暝》《關雎》等各類作品。
二、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傳承與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與古詩詞歌曲文化銜接不足
在群眾日常生活中,除了自身對個人事業發展、生活、家庭的關注較多,大部分群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較為薄弱,由此導致社會群眾的日常生活與古詩詞歌曲文化之間的銜接不足。古詩詞歌曲文化在傳承中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群眾基礎,而在發展過程中也需要社會群眾能夠對其有著深刻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能夠通過不斷分析和理解古詩詞和歌曲內容,從此為其創新提供靈感,進一步促進古詩詞歌曲文化的發展。因此,群眾與古詩詞歌曲文化的銜接不足,無法為古詩詞歌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助力。
(二)群眾對古詩詞歌曲了解不夠全面
清代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人莫樂于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撫琴,閑則能游名,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茶,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莫大于是”[2]。由此,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在古代,人們通常喜歡舉辦各類的雅集,在綠郊山野間,在松風竹月間,文人墨客們紛紛吟詩作對,撫琴頌歌。自先秦時期,古代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吟誦詩歌的習慣,舉辦各類聚會活動,由此培養自身的高尚情操。但現如今,我國社會群眾在日常休息期間會更加依賴于信息技術以及相關的多媒體設備,由此導致大眾對古詩詞歌曲文化的了解較少,古詩詞歌曲的傳唱度也在逐漸降低。在此背景下,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中國古詩詞,歌曲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以及文化內涵,由此極大地限制了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且古詩詞歌曲內容是以古代的詩詞為歌曲,加上相應的配樂進行演唱,由此導致部分歌詞比較拗口,不容易讓大眾在短時間內記憶,所以導致古詩詞歌曲傳唱程不高,群眾對古詩詞歌曲的了解也不夠全面。
(三)古詩詞歌曲文化宣傳形式單一化
在研究我國現階段古詩詞歌曲文化宣傳的主要形式以及開展的相關活動具體文獻時,我們發現不同工作領域的人對于古詩詞歌曲文化的宣傳重視程度較低,并且宣傳內容、宣傳形式較為單一。有關古詩詞歌曲文化宣傳的相關文獻資料包含2001年《光明日報》所刊登的《詩歌的現實與傳播》這一篇文章,其中針對詩歌的現實情況以及日后的傳播方向、傳播內容進行了論述,后續針對古詩詞歌曲文化宣傳的描寫資料以及探討資料較少。現階段,我國在開展古詩詞歌曲文化宣傳時,大部分的宣傳方式都集中于社區內部,板報設置是最為常見的方式。但是這種形式化的宣傳方式,無法在群眾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3]。單一的宣傳形式和宣傳內容,導致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不順利,使得古詩詞歌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現實社會之間的壁壘遲遲無法打破。
三、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優化措施
(一)加強古詩詞歌曲與群眾的融合
在2017年我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意見》這一文件。其中,針對中華詩詞也進行了全面論述,并且在后續由中央電視臺所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也對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進行了高度的重視以及傳揚。在此背景下,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應重視古詩詞歌曲與群眾之間的聯系,并鼓勵開展相應的詩詞曲賦的創作活動。雖然在研究古詩詞歌曲的發展以及傳承情況時了解到我國部分民間機構對詩歌文化表現出了一定的興趣,在國內的部分企業,相關部門會有專業人員帶領企業員工一起吟誦,傳唱古詩詞內容。但是在傳承和發展古詩詞歌曲文化的大背景下,一些企業并不能夠作為主流的發展機構,主流應該更加集中于社會企業的整體帶動下,以及相關政策的落實下,由此才能夠影響更多的群眾,加深我國各年齡段人對古詩詞歌曲文化的認知與了解。在我國古詩詞歌曲與群眾融合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古詩詞歌曲與群眾的主要融合方式,二是各個民間活動在開展期間,古詩詞歌曲的滲入角度、表演方式、表演環節,三是古詩詞歌曲文化與社會群眾的生活有怎樣的聯系。同時,在古詩詞歌曲民間活動舉行之后,相關的古詩詞研究學者以及專家教授還需要針對古詩詞歌曲的創作進行全面的分析以及了解,只有更好地激發社會群眾的創作欲望、創作能力,才能夠保證古詩詞歌曲文化在傳承中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樣,只有創作者進行不斷的創作和革新,才能夠確保古詩詞文化得到真正的傳承。
(二)古詩詞歌曲創作貼合時代發展
我國古代詩歌能夠受到社會群眾的歡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詩歌內容、詩歌曲調以及詩歌吟誦形式,符合當時社會的群眾需求,符合人們的音樂審美。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了促進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就需要豐富古詩詞歌曲內容形式,使其更加貼合社會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使得古詩詞歌曲的創作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在進入20年代之后,由黃自、賀綠汀等音樂藝術家所編寫的古詩詞歌曲也深受知識分子的歡迎,在社會群眾中的傳唱度不斷提高,如《南鄉子》《大江東去》等古詩詞歌曲。在新時代下,我國音樂藝術家可以根據時代的需求,以及人們的音樂賞析傾向進行分析,由此編寫相應的古詩詞歌曲,提高古詩詞歌曲的傳唱度。
筆者接下來對《大江東去》這首古詩詞歌曲的創編內容進行分析。《大江東去》這首古詩詞歌曲是由作曲家青竹根據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而創作的男中音獨唱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是我國社會群眾認知度較高的一首詩詞,并且在詩中隱含了周瑜赤壁之戰的內容,由此來借喻作者的懷才不遇。詩詞的情感所描述的內容、所展現的個人志向清晰明了,并且情緒激蕩,很容易引發讀者的內心情感。因此,《大江東去》這首古詩詞歌曲的創編內容,能夠得到大部分社會群眾的認可以及了解,很多學生以及工作人士在聆聽《大江東去》這首古詩詞歌曲時,也能夠感受到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朗朗上口。《大江東去》這首古詩詞歌曲在編寫過程中,根據《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作者的情緒變化將情緒處理劃分為四個部分,由此讓聆聽者可以沉浸在歌曲所傳達的情緒之中,加深聆聽者的印象。在《大江東去》這首作品的第一部分中,其展現了蘇軾駐麗江邊思緒萬千,遙想三國人物周瑜,更好地激發了作者豪邁的英雄情懷。第一部分沒有任何前奏,演唱的旋律與鋼琴伴奏聲部一氣呵成,既能夠體現作者的情感,也能夠第一時間激發聆聽者的內心感受[4]。作品的第二部分曲調譜寫,則為第三部分的高潮埋下伏筆,契合大眾的聽覺需要。作品的第三部分直接由小調轉為明朗的大調,主要以抒情為主,體現出了作者懷念過去以及向往美好的情感。作品的最后一個部分由弱處理慢速間奏引入,由此讓聆聽者在鋼琴的伴奏以及樂曲的展現中感受到了似夢非夢,脫離現實的感覺。在進行古詩詞歌曲創作中,相關專家、學者以及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參考《大江東去》以及《南鄉子》等新時代下所產生的古詩詞歌曲內容,由此提高自身對于古詩詞歌曲的創作水平,加強歌曲內容、歌曲曲調與時代需求之間的聯系。
(三)設置多樣古詩詞歌曲宣傳方式
傳承與發展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的基礎,就是有更多的社會群眾能夠了解古詩詞歌曲,感受古詩詞歌曲中的內涵以及情感。因此,在傳承與發展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時,就需要設置多樣的古詩詞歌曲宣傳方式。在探討宣傳方式期間,負責人員需要根據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人們日常所應用的軟件設備,以及不同年齡段的人的接受方式等進行有效分析。對于社會工作者,則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進行有效傳播[5]。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人們可以在休息時間以及空閑時間進行多樣的瀏覽,由此了解到古詩詞歌曲文化的內容,受到古詩詞歌曲文化的長期熏陶。而對于我國年紀較長以及退休人士而言,在對其進行古詩詞歌曲宣傳時,則應該深入實地面對面地與這些年紀較長的社會群眾進行溝通,如專家教授深入社區推廣詩歌等方式。
(四)充分運用到中小學人文課程
現階段,國家加大了對學校美育課程的重視程度。而古詩詞歌曲屬于推進美育課程建設的關鍵,會發揮出較為重要的作用。當前,中國古詩詞歌曲主要運用在高校的聲樂教學中,很少運用于中小學階段。也正是源于古詩詞課文在中小學課本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也就需要在中小學的人文課程當中,發揮出古詩詞歌曲的價值,引導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學習。經過對教育手段進行豐富,使得學生可以提高藝術修養,產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不斷創新,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以音樂為載體,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實現美育目標。
(五)豐富中國古詩詞歌曲的形式
現階段,在流行音樂不斷引進的背景下,也正是源于其具有較強的時尚性以及通俗性特點,進而引得人們的關注。而對古詩詞歌曲來說,其自身可以彰顯出很強的藝術性,導致受眾人群范圍沒有很廣,特別是在年輕群體當中。然而,流行歌曲中也會涵蓋很多以古詩詞作為題材的作品,其中包括《紅豆》《水調歌頭》等。這樣的作品具有較為新穎的形式,旋律也會更為簡單,與大眾的審美相吻合,以此獲得人們的認可。由此可說,中國古詩詞歌曲屬于一種傳統音樂類型,通常會對傳統文化的氣息加以承載。要想在當前的藝術大潮當中得到傳承與發展,就需要對歌曲體裁加以保證的同時,創新歌曲的創作以及演唱風格,對影響加以汲取。首先,需要關注作品形式的多樣性。當前,古詩詞歌曲基本為獨唱,對演唱人員的專業性具有較高的要求,大多為專業聲樂作品,具有較大的演唱難度。那么,在現代化的創作中,也就可以選擇對其形式進行豐富,不但可以將其改編成合唱的形式,也可以對優秀的獨唱、合唱曲目加以創作。這樣,就可以將早期一人完成的作品實現合作完成,使得古詩詞歌曲的學習與演唱難度都可以得到進一步降低,拓寬歌曲的受眾面,推進古詩詞歌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其次,融合流行音樂的元素。隨著近些年的不斷發展,流行音樂在現代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主流地位,具有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而要想實現古詩詞歌曲的傳承與發展,就需要注重對作品題材進行創新,對流行音樂元素加以汲取,進而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在更廣闊的發展以及傳承道路上前進。
綜上所述,在中國古詩詞歌曲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中,首先,要加深社會群眾對古詩詞歌曲的了解,設置多樣的古詩詞歌曲宣傳方式,保證我國社會群眾都能夠真正地了解古詩詞歌曲,感受古詩詞文化。其次,要使古詩詞歌曲創作能夠適應時代發展,加強古詩詞歌曲與群眾之間的融合,從而全面促進古詩詞歌曲文化能夠深入群眾,以此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林珊.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傳播現狀分析及發展舉措[J].精品,2020(10):125.
[2]賴麗媛,王瑩,付蓉等.傳統文化經典傳唱中國古詩詞進課堂的研究[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九卷).[出版者不詳],2018:5.
[3]郝麗莎,龍潮.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藝術處理研究——以《大江東去》為例[J].藝術品鑒,2019(4X):2.
[4]劉慧,崔煥珍.論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中“聲”與“情”的融合——以歌曲《越人歌》為例[J].黃河之聲,2022(12):113-115.
[5]周學祿.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情”與“聲”——以《楓橋夜泊》為例[J].藝術評鑒,2022(07):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