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輝市太公鎮人民政府 馬新莉
近年,為了加快農業產業建設,推動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衛輝市將加強自身建設和為農民服務有機結合起來,采取多種形式改變傳統種植模式,調整種植結構。衛輝市太公鎮摸索并發展“核桃+花生+蔬菜”等立體種植模式,即核桃樹空檔內種植花生(機械化種植),每667 m2產量600 kg,每667 m2收入3000 元;花生收后種植甘藍,每667 m2收入4000 元;甘藍收獲后種土豆,每667 m2收入3000 元,三項合計每667 m2收入10 000 元,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增加了農民收入,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太公鎮通過試點帶動周圍520 個村1200 戶農戶發展立體農業333 hm2,每公頃收入120 000 元。太公鎮在總結傳統種植的基礎上發展間作套種立體種植新模式,不僅科技含量高、技術性強,而且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升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經過考察學習,衛輝市太公鎮引進種植美國鉆石系列核桃1號、核桃2號,強特勒系列1號、強特勒系列2號、中農短枝等核桃新品種,建立示范基地,利用核桃樹空檔及時間差種植花生和蔬菜。為了盡快將先進種植模式推廣應用,衛輝市領導高度重視,各鄉鎮成立了立體農業推廣站,各村選拔1 名立體農業技術員;成立了核桃、花生、蔬菜3 個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服務;成立了物資配送站,及時配送基地和農戶所需物資;成立了技術服務隊,及時解決農戶在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立體農業種植推廣網絡初步形成。
1.加強技術培訓和科技宣傳,提高種植技術。太公鎮向農業農村局申請陽光工程培訓計劃,共培訓20場次,培訓2000 人次;聘請專家團隊,組織各鄉鎮培訓立體農業技術(核桃+花生+蔬菜),培訓的對象為村組干部、種地大戶、科技戶、示范戶,受訓人數高達6000。此外,太公鎮還印發科普宣傳資料10 萬份,發放核桃種植技術光盤10 000 套,通過電視宣傳立體種植技術12次。通過培訓,廣大群眾對立體農業種植的積極性有了極大的提高。
2.組織外出參觀,學習先進經驗,增強發展信心。太公鎮組織科技帶頭人、種植人員300 人次,先后到陜西省、山西省、四川省及河南科技大學、河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洛陽農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地考察學習。通過實地考察學習,種植戶不僅學到了種植、管理技術,還對種植核桃的前景有了新的認識。
3.召開現場會,鼓勵技術人員種植示范田。太公鎮召開現場會,組織工作站同志及技術員、種田大戶實地察看,同時鼓勵鄉鎮技術員每人種植1333 m2立體農業示范田,以此為樣板田進行輻射帶動,為全市大面積推廣起到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太公鎮為種植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系列化服務,同技術人員簽訂目標責任書,并按時召開群眾大會,注重培養優秀青年骨干,加強對群眾的理論和業務學習的指導,提高群眾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太公鎮通過一些列措施,充分調動農民發展立體農業的積極性,形成“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新模式,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農民增收的效果。
太公鎮加大科普投入,在每年常規科普投入10 萬元的基礎上,再將基地收入的5%用于網絡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在現有的科普工作表彰和獎勵制度的基礎上,繼續完善科普工作獎勵辦法,對為基地科普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專家給予表彰和重獎,爭取讓更多的有識之士投身新模式發展中。
太公鎮加強科普宣傳工作,根據農時季節,組織專家顧問,將推廣實施的新技術、新品種制作成影像資料,在電視臺播放;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把先進的技術引進來,把上級的專家請過來,并組織專家、群眾代表到先進地區考察、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和技術;加強配合協調,推動科普工作社會化,積極參與、配合全市舉辦的“科技宣傳月”“科普活動周”等大型的科普活動;逐步實現數字化管理,拿出資金購置數字化辦公設備,通過網絡體系的有效服務,將太公鎮的各項管理工作實現程序化、規范化。
隨著科普工作的不斷深入,新品種、新技術在農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太公鎮應爭取盡早實現早熟、中熟、晚熟品種搭配種植,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拉長供應時間,延長銷售周期,把示范成功、性狀特性好、優質豐產的優質品種每年推出1~2 個,滿足廣大農民和市場需求。在引進良種的同時,注重良種與良法的配套,進一步增加科技含量,全面提升質量,降低農藥殘留,有效提高蔬菜品質及商品率,節約生產成本。
太公鎮要緊緊圍繞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總體目標,繼續加強與其他單位的密切協作,認真抓好基地基礎設施建設,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拓寬科普培訓渠道,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轉化力度,擴大科普示范效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推廣實用技術,開展農業科技服務,鞏固擴大科普成果,開創農村科普工作新局面;加大投融資力度,加大科普經費投入,不斷提高服務農戶的能力,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帶動農戶脫貧致富。
太公鎮應不斷創新培訓形式,積極探索新時期農村科普培訓工作的長效機制。結合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重點辦好普及型培訓,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素質;結合農業結構調查,開展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產和致富本領。
太公鎮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建設核桃立體種植生態觀光園。核桃成園后,花生、蔬菜不能種時可散養土雞、鴨子等,或者種植油牡丹、黃精、半夏等中藥材,進一步探索立體種養新模式,帶動更多的農民發展立體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建議重點培養500 名核桃立體種植技術員,達到每村一人;分批次組織500 名技術員外出學習核桃管理、修剪技術;成立核桃、花生、蔬菜三個合作社,為立體種植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物資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