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樊林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農村發展歷史悠久。早在封建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家庭作坊、男耕女織式的自給自足小農生產方式,這一生產方式在我國延續了千年之久;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開始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建國初期,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目標,我國開始實施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戶籍管理制度及人民公社體制,這種體制為我國建立現代工業體系提供了充足保障。但以工業化為導向的一元化發展道路,造成工農業嚴重的不均衡增長。1978 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約是1952 年的12 倍,農業總產值約是1952 年的3 倍,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84.2%,農業勞動力仍占總就業勞動力的70%,城市化率僅有17.9%。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用大歷史觀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要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即從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 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且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以及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三農”工作一直是我國發展中的重點,這就要求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必然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一直追求的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勇往直前的動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我國要實現共同富裕,關鍵要使農民致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是一項漫長且艱巨的工作,不僅要堅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中心,還要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
從世界范圍來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模式有幾種,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根據其自身制度、文化、地理環境等不同,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對中國來說,無論是制度、文化,還是地理環境都與上述國家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不可能照搬別國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目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難題。
2020 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農村居民2600 多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處于較高水平。一方面,在推進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能力強的農民選擇到城市就業并且定居,而能力弱、收入低、缺少進城機會的農民只能留守農村,進而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另一方面,農村缺乏新產業、新業態,農民收入結構單一化,這也是拉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需要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而一些鄉村衰落正是產業分割條件下農業多功能性的喪失而形成的。此外,相對于城鎮居民而言,農業所具有的天然弱質性,使農民收入增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面臨更大挑戰。
專業人才缺乏是農村目前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國農村地區在現階段發展機會少,能夠為青壯年勞動力提供的崗位有限,農村地區空心化、老齡化現象嚴重。年輕人缺乏合適的工作環境,社會保障服務存在明顯短板,導致農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加重了農村勞動力結構性失衡的問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中青年農民選擇進城務工,農村土地被大量閑置,導致鄉村資源浪費。在產業類型和數量相對缺乏的情況下,農村發展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2017 年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顯示,截至2016 年末,我國鄉鎮中有火車站的占8.6%,有碼頭的占7.7%,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21.5%。農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的占25.1%,農村農民飲用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的占47.7%,使用水沖式衛生廁所的村占36.2%,農民做飯取暖主要使用電的占58.6%,主要使用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的占49.3%,而使用太陽能的占比不足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亟須提高。
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明確提出要發展適度規模種植,鼓勵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這一舉措收獲了明顯的成效。新的歷史階段,發展適度規模經濟解決的是農業種植效率問題,而當前我們還面臨著公平問題,需要發展集體經濟。集體經濟壯大能夠有效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想要刺激農業農村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推動農產品向商品轉化是關鍵,其中需要大力發揮產業融合的作用。產業融合要因地制宜,依托地區資源優勢,重點突出產品的 異質化特色;要健全相應的制度保障,如完善土地制度,制定相適應的金融舉措等。
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國家要完善新農村建設政策,加大對農村資源的投入,如增加農村青年就業的補助等,以此吸引農村勞動力重新回到農村。這樣不僅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還能為農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進而優化農村人力資源結構。
政府要重視農村的教育問題,應該引導農民逐漸意識到科學在農業生產上的重要作用,要轉變農民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發揮合作精神,善于利用科技進行大規模生產,推進農業的現代化經營和進程。另外,還要做好農民培訓工作,滿足市場對人才多樣性的要求。
目前,我國處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的關鍵時刻,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制約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加強農業農村基層設施建設是破除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首要舉措。國家提出要加大人居環境整治,這也是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的一環。政府要進一步出臺扶持政策,優化農業灌溉、糧食倉儲配套及智能化管理措施;要改善農村居住環境,補齊農村自來水用水、道路交通、廁所改革、天然氣入戶、垃圾污水處理等方面的短板。
此外,政府還需要積極完善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生活基礎保障,為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