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羅一君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把人際關系當作人生的三大任務之一,并稱其是個體追求卓越生活風格的必要途徑;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沙利文把人際關系看作是人格的重要內核,認為“一個人有多少種人際關系,就有多少種人格”,可見人際關系對于個體的重要性。而在人際關系中,最為核心和重要的部分是“親密關系”,它是指人際關系中因血緣、喜歡和愛而產生的身體或情感上的親近關系,從狹義范圍理解,專指浪漫關系,即戀愛和婚姻關系。對于青少年而言,“親密關系”主要包含親子關系、朋輩關系和師生關系等,它是青少年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支持力、推動劑和潤滑劑,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青少年親密關系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逐漸向著“2.0版本”的方向進化。
親密關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防護屏障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數據庫2022年心理健康藍皮書顯示,擁有親密關系的支持對心理健康具有保護作用,筆者將分為如下三個方面論述——
親子關系對青少年的影響
現代社會中,父母對于孩子成長的意義究竟是什么?一項刊登在Nature上最新的文章表明,通過對67名在神經層面表現出行為問題的兒童進行干預研究發現,在父母的干預與陪伴下,出現行為問題兒童的神經表現存在可逆性。父母的陪伴可以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增強他們的好奇心和思維能力,通過與父母一起探索世界、參與游戲和交流,孩子不僅能夠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還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當孩子面臨挫折、困惑或情緒困擾時,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可以為他們提供情感安慰和傾訴的空間;與父母密切互動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緒,增強其情緒調節能力,同時,高頻率的積極親子互動還有利于緩沖外部壓力的消極影響。
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的行為態度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有著重大影響。當父母以身作則展示積極的行為和價值觀時,孩子往往會受到啟發并嘗試模仿這些行為,進而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觀念,習得相關社交技能。更重要的是,親密的親子關系為孩子們提供了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助于他們建立自信心和積極的自我認同。因此,良好的親子關系能夠為青少年的心理提供保護屏障,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面對可能的逆境,降低外部壓力對他們的影響。反之,如果親子關系惡劣,父母對青少年更容易出現虐待行為,那么這些行為對青少年心理的消極影響,幾乎會伴隨他們一生。
朋輩關系對青少年的影響
一項發表于Nature子刊的最新研究考察了48位擁有穩定好友和75位未擁有穩定好友的被試者(8~28歲)朋輩關系的發展與年齡增長的聯系,發現青春期可能是發展穩定親密社會關系的重要敏感期,這個時期建立的穩定友誼,為青少年提供了情感支持、積極的激勵和社會支持,有助于他們應對壓力、建立自信、培養共情能力。著名的“哈佛研究”項目發現,豐富的社交互動和良好的友誼關系是人們保持長壽、幸福和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有研究表明,抑郁風險檢出率會隨著朋輩支持的增多而遞減,當人們缺乏朋輩支持時,抑郁風險檢出率(32.3%)遠高于平均水平(10.6%)。
一方面,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多地向同齡人尋求情感支持和幫助,朋輩支持成為青少年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能夠幫助他們選擇更恰當的壓力管理策略,幫助他們免受壓力事件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青少年個體也會受到朋輩壓力的影響,惡劣的朋輩關系會使他們的心理變得更加感性,引發更大的人際壓力,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師生關系對青少年的影響
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的研究員Gianna Cacciatore認為,教師的自我意識能夠在師生關系中發揮核心作用,只有教師首先關注且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人際關系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相應的能力,建立安全積極的師生關系。
第一,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獲得學業成就和學習動力的關鍵因素,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潛力,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提升他們的學習成績。著名的師生關系案例,如安妮·莎莉文與海倫·凱勒:海倫患有重度視力障礙與聽力障礙,在教師的關懷和指導下,戰勝了困境,成為一名知名作家和演說家,被人們傳為師生共同成長的佳話。第二,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提高學生的學業表現。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支持、鼓勵和關心時,他們更有動力去學習和探索新知識;當教師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時,學生可以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和能力,從而提高自尊心;通過積極的師生互動與合作,學生可以學習與他人相處、合作和溝通的技巧。第三,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的情緒健康,教師的關愛和理解可以支持學生面對挑戰和困難,相反,惡劣的師生關系則會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形成一個負反饋的惡性循環,不僅無法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有可能成為引發他們心理健康危機的風險因素。
新時代青少年親密關系的特點與困境
●親子關系建立在血緣和共同生活的基礎之上,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是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統一,是被撫育者和撫育者之間的關系。
“找朋友”優先排在“找父母之前”。多數家庭親子關系疏離現象比較明顯,親子關系親近程度偏低。青少年遇到突發狀況時,多數時候會先想到朋輩,其次才是父母;只有遇到重大麻煩時,才會有更多人想到要找父母幫忙,但該比例仍然遠低于向朋輩尋求幫助的比例(相差約31.73%)。
網絡親子溝通真實感偏低。研究表明,親子間缺乏相互陪伴,青少年與父母共同參加活動的頻率非常低,能滿足該要求一次及以上的頻率僅為4%~5%。同時,由于互聯網普及和媒體的影響,親子溝通這一行為會部分通過網絡交流實現,而這種形式難以提供與面對面交流相同程度的真實感,所傳達的信息不但不如面對面溝通豐富,而且更可能因網絡交流的虛擬性而產生誤解。
親子交流失衡。約59.7%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更傾向與母親交流,部分家庭父親較少參與親子交流甚至存在缺位的現象。
親子沖突頻率高。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楊彥平博士的調查顯示,約77.9% 的家庭報告存在不同程度的親子沖突。親子沖突按發生率大小依次是情緒對立(62.3%)、言語沖突(52.6%
)和身體沖突(20.5%),主要由孩子的學習問題(45.6%)、日常安排(22.1%)和電子產品的使用(10.2%)等原因引起。
●朋輩關系是個體與同輩群體在學習或生活中相互合作幫助而建立的人際關系,也稱同伴關系。
朋輩關系在青少年的親密關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伴隨學業的增加和心理的成長,青少年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與朋輩相處,朋輩之間的影響已逐漸超過父母對他們的影響,友誼質量的好壞可以對他們的個體社會化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如高質量、穩定的友誼能滿足青少年對歸屬感的社會情感需求,使他們在社會交往中經歷較少的痛苦與心理失調,減少人際壓力,避免社交退縮。此外,筆者團隊的研究顯示,友誼質量較高的青少年會有更多的健康飲食行為。
整體上,朋輩關系滿意度高。兒童青少年有約64.8%表示“同學中有很多人喜歡我”,約91%表示經常有朋友與自己一起玩。
網絡發展朋輩關系的作用在增加。網絡已普遍成為兒童青少年人際關系建構的重要途徑。經常上網的兒童青少年約占20.4%,偶爾上網約占51.1%,合計達到71.5%左右,經常和有時在網上“跟同學朋友等熟人聊天”的兒童青少年占比50.9%。
朋輩交往困擾在心理問題中比例偏高。數據顯示,中小學生情緒、品行、注意力缺陷等7個心理維度中,朋輩交往問題異常的比率達到31.25%左右,且男生出現朋輩交往問題的比例高于女生。
●師生關系指教授者與學習者在共同的教育教學環境中形成的因教育而生、為教育而存的特殊人際關系,包括社會、人際、心理和教育關系。師生間的社會關系要求民主平等,人際關系要求尊師愛生,心理關系要求接納認同,教育關系則要求教學相長。
學生對師生關系評價偏低。只有約12.9%的“00后”遇到困難時最愿意向教師求助,不到一半(45.1%)表示會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教師,大多數不會與教師進行深度的交往和溝通。
師生關系的親密性呈現年級差異。與初一、初二相比,初三學生表現出的師生關系水平最低,總體而言,低年級學生與教師的親密度較高年級更高。
師生關系的親密度明顯下降。與“90后”相比,“00后”對師生關系的評價呈現“兩高一低”的趨勢,即對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和社會關系評價高,感受到來自老師的親密感、認同感明顯減少。
提升青少年親密關系質量
親密關系不僅影響青少年現階段的學業成就,還對他們身心健康的長遠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和家庭應該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親密關系發展觀念,提升他們親密關系的質量。
親子關系上,給予積極關注,留出成長空間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做一個“足夠好的母親”并不需要時時奉獻自己、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而是在被需要時及時出現、不被需要時適時退離。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懷有足夠的耐心和關心,與他們進行平等、積極的溝通,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特別需要加強的是父親的陪伴,應保留專屬的親子時間。此外,父母還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例如,當孩子面臨問題時,父母應該在適當給予孩子建議與支持的基礎上,充分給予他們自由選擇的空間,助力他們實現自我成長。又如,父母日常應增加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愛好,解決親子沖突時避免過度管束或放任自流。
朋輩關系上,營造和諧氛圍,提升社交技巧
家庭是青少年最初的學習環境,在家庭中進行理性溝通,營造和睦的氛圍,可以給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示范。此外,在班級中,促進青少年團結協作完成任務,提升班級凝聚力,創造和諧的班級氛圍,也可以幫助青少年認識到朋輩交往的重要性,提升他們在同齡人群體中的歸屬感。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圍、班級氛圍,可以幫助青少年學習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掌握平等與尊重、互助與合作等良性朋輩交往策略,幫助他們發展積極的朋輩關系。
師生關系上,保持敏銳洞察,搭建溝通橋梁
首先,教師應重視并充分發揮師生關系對于青少年成長的重要作用,主動交流,拉近距離,讓青少年產生對教師的親近感和信賴感;其次,教師要善于洞悉青少年的真實心理,及時引導和教育。冰山理論認為,“自我”就像一座冰山,外化行為表現只是冰山一角,內心的情緒感受、隱秘的期待與渴望潛藏在冰山下,不易被發現。教師在與青少年相處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他們的外化行為表現,還要設身處地地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思考其所面對的問題,通過平等有效的交流洞察他們的內心想法,并適當地提供幫助。再次,教師應積極看待和接納師生關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即無論學生做了什么,教師都要給予學生無條件的正向關懷,耐心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認真地傾聽他們完整的內心感受,發展尊重、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