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蓮 徐磊
“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面向教育發展的未來,當下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一種多方參與、合作共贏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校、家庭、社會三方不再是獨立的育人單元,而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教育共同體。山東省濟南市青龍街小學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社會大課堂為陣地,充分挖掘地域優勢,積極構建協同育人新格局,用心探索適切性實踐課程的新魅力。
構建“六個一”機制鏈,攜手優化育人藍圖
一套協同育人運行機制。學校成立社區少工委,由社區黨委書記和學校校長共同擔任主要負責人,以“家校社育人共同體”建設為依托,積極探索構建“家校社網”四位一體協同育人新體系,定期組織開展少工委委員會議,制訂工作計劃,更好地團結、教育、引領廣大少先隊員進步。
一支校外輔導員隊伍。學校聘請社區網格員、“五老”、社區民警、社會熱心人士等多位校外輔導員,積極加強黨、團、隊聯動作用,注重引導少先隊員從學校走向社會,積極探索少工委育人模式,推動少工委、學校和家庭多方配合,扎實開展各項工作。
一批有形教育陣地。校園里的“海右此亭古”老城文化墻、校史追光長廊、濟南紅色教育地標長廊等,豐富了學校的教育資源。在社區居委會打造少工委“實踐空間”,為廣大少先隊員搭建社會實踐大舞臺。一條小徑之鄰的護城河、一墻之隔的黃河文化展廳,都成為學校開展教育的有形陣地。
一個實踐性品牌活動。學校凝聚青少年志愿服務力量,開展社區宣講敬老愛老、垃圾分類減量、禁燃禁放、“一盔一帶”等志愿服務活動,特別是“垃圾分類減量志愿活動”已成為社區少工委的實踐性品牌活動。發揮青少年服務優勢,以創新性服務活動助力社區治理,同時讓隊員們與社區產生聯結,在豐富的志愿服務中深刻理解社區治理的意義。
一種文化打卡模式。學校以“童趣泉城”為特色,打造了“城中校、校中城”校園文化,吸引了眾多參觀者拍照留念。青龍后街作為垃圾分類示范街,打造了以“垃圾分類”為文化主題的“3D網紅墻”,吸引了路過的游客駐足觀賞。這里也成為隊員們喜聞樂見的打卡地,可以讓他們在欣賞游玩中學習知識。
一枚紅領巾獎章特色章。為提高隊員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青龍街社區少工委著力打造了“垃圾分類”紅領巾獎章特色章。鼓勵隊員做垃圾分類小能手,熟練掌握垃圾分類技巧;做垃圾分類宣傳員,發揮個人能量在社區和家庭中廣泛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做垃圾分類監督員,對家人或社區居民起到監督作用。
拓展課程資源鏈,形成協同育人生態圈
青龍街小學依傍濟南老城區,名勝古跡、老街故居、文化館、紀念場所等眾多資源都是育人的寶藏。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多家單位簽訂教育協議,組織學生開展“愛泉護泉、愛綠環保”活動和革命傳統教育,引領學生走進社區,開闊視野,在體驗和感悟中提升素養。
家校社形成聯動機制,多點發力,各方協同一致助推學生健康和諧成長。比如:組建“成長共育聯盟”,整合家長教育資源,協商策劃共育活動;聯系社會資源為學生搭建平臺,拓寬實踐領域;開設“榜樣說”宣傳專欄,由優秀家長、社會各界精英和道德模范等擔任主講;開展家長導師課程、志愿輔導課程,請具備專長的家長、社區志愿者“走進來”授課,使學生耳目一新;聯合解放閣、科技館、趵突泉、護城河等場所,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成長空間。
建立課程引導鏈,讓學生成長有明確方向
構建場域育人課程,尋找基地育人的“適切性”。學校積極進行“協同育人視野下基地實踐活動課程適切性研究”,將基地的育人作用最大化,找準基地和學校合作育人的“適切點”。為更好地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學校借助全環境協同育人新模式,全面建成了“樂·創益、泉·生長”沉浸式特色課程體系,包括泉源普法課程、泉潤紅色課程、泉澤服務課程、泉育家庭教育指導課程、泉生安全課程、泉畔讀書課程、泉悅身心課程以及泉韻戲劇課程八大課程體系,旨在引領全體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積極發揮創新創造能力,獲得更多成長收益。
豐富“童趣泉城”德育實踐課程,發揮地域育人優勢。學校“童趣泉城”德育實踐活動獲評濟南市優秀德育品牌。課程圍繞育人目標,以地域資源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深入扎根本土,學校充分挖掘老城教育資源,通過“泉、城、人、文”四大板塊社會實踐活動,與老城建立起多元文化鏈接。此外,積極開展社會角色體驗、志愿服務、科技之旅、歷史淵源探尋之旅、文化尋根之旅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和體驗探究中觸摸老城、體悟生活、激發愛國情和報國志。
發揮地域優勢,構建“三愛五長”勞動教育課程。加強勞動教育,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是學校的重大使命和重要課題。我們結合學校實際,構建起“三愛五長”勞動教育課程:“三愛”是指愛家庭——自理與家務勞動,愛學校——集體勞動與校園義工,愛社會——社會服務勞動;“五長”即小河長、小團長、小站長、小店長、小館長,是高年級服務性勞動崗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城市社會服務勞動,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構建“正生長”課程,實現全學段生態銜接。落實“雙減”政策,深入實施全學段銜接的“泉引橋”工程,秉承實踐性教育理念,遵循中小銜接一體化課程建設的大概念,學校構建“正本、正禮、正心、正育”多元融合的“正生長”中小銜接課程體系,強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架構,創新中小銜接的有效路徑和策略,幫助學生健康、和諧地適應初中學習和生活。聚焦課堂聯片雙向教研,形成教學銜接策略,構建“泉生長”課程,打造有特色的優質銜接項目,提升銜接課程的育人效果。
延展課程價值鏈,為學生成長蓄力
探索實踐育人路徑,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結;根植人文思想,以適切性實踐課程助力“雙減”落地;延展課程價值鏈,為學生的成長蓄力。通過“進階式”教育評價,鞏固育人效果,延展實踐性課程價值。
評價體現育人導向,落實育人功能,學校積極構建“進階式”課程集約系統,開展“進階式”學生評價,尊重規律、尊重差異、尊重個性,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關注他們在課程中的體驗和收獲,為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開發課程,讓他們在“系統”中找到自己,提升他們的健康力、品德力、學習力,讓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學生都能收獲陽光和自信。通過自主選擇課程和不斷進階,使學生能夠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參與社會,成為具備文化自信的實踐者,增強責任感,學會感恩。持續發揮育人效能,引領學生盤點收獲,感受自身成長,找準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校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是重要的社會大課堂。充分利用社會教育力量,發揮社區教育功能,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里接受教育、學習知識,是學校全環境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實踐課程的適切性是課程建設“內外兼修”的關鍵,因此需要追求實踐課程的“三適”:適度,給學生留有自主創造的空間;適合,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讓學生獲得多元發展;適時,教育要與四時同序,恰逢其時,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