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 王笑迎 榮功飛
加強課程建設是新時代課程改革與學校發展的必然要求,亦是學生發展的必然需要。四川省成都高新新城學校以“建設富有人文情懷和科學精神的九年一貫制現代化特色學校”為辦學目標,依托課程建設,積極打造科學與人文并重、小初間深度銜接、課程序列化的學校特色,積極建設“全面而自由的持續發展”樣態,培養學生“懂規矩、會學習、善探究、有情懷”的重要品質及開朗積極的精神面貌。
為使課程建設進一步起到支撐學校培養目標的作用,我們在制定學校課程規劃之前,通過SWOT態勢分析法對學校背景情況進行了科學分析,梳理出學校課程建設規劃的相關依據,力圖使其不僅可以從整體上呈現出階梯遞進的特點,還能夠兼顧全體、群體、個體三個維度的多樣化需求。
生長課程體系:“三階課程”拾級而上
在“持續共生”辦學理念的影響下,學校將“培育、提升學生的生長力”作為主要教育目標。生長力集中體現于學生的學習力,具體而言,學習力主要涉及需要與興趣、愿望與理想、信心與毅力、知識與經驗、能力與品格5個方面。
對于每一名學生而言,生長是一個連續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學校將課程建設的目標確立為“讓學生的學習力拾級而上”,并為此構建了“三階生長”課程,該課程由“生根”課程、“圓潤”課程、“華茂”課程,及3個課程平臺、6個課程總模塊、12個子課程模塊組成——
一階課程注重夯實基礎。“生根”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著重為他們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主要由國家課程與地方規定課程共同組成,是每一名學生必修的課程。
二階課程注重體驗應用。“圓潤”課程是面向學生群體的課程,即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為豐富學生發展而開發的課程,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個性化發展,基于他們多樣化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優勢,開發出來的學科延展課程;二是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與發展,以便于學校開展貫通式教育而開發的銜接課程。二階課程既有學生必選課程,也有學生自選課程。
三階課程注重綜合探究。“華茂”課程是在開展國家課程、地方規定課程、學科延展課程和小初銜接課程的基礎上,為促進學生的綜合實踐、主題探究和融合創生而開發的課程,具體包括課題研究和項目創作兩個課程模塊。三階課程是最高階的課程,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和融合創新能力,只有少數學生才能勝任,是面向個體學生的課程。
聚焦“五育并舉”:學校課程迭代升級
為充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校以“五育并舉”為原則,以課程建設為依托,嘗試在課程建設中走出一條“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特色課程序列化”之路。
“生根”課程開展“四環”深度互動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也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功能的有效實現,離不開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學校在保證開齊、開足國家課程與地方規定課程的基礎上,力求通過主題教研、大單元教學設計、深度學習等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為此,學校針對“生根”課程探索出一套“助學促生的四環深度互動教學”的操作模式,包含觸動與誘發、發現與分享、對話與深究、實踐與反思四個環節——觸動與誘發環節要求教師找準學生心靈的觸發點,如創設高質量的問題情境,喚醒學生深層的學習動機,包括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等;發現與分享環節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獨立嘗試、獨立思考、自主發現的機會,并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發現;對話與深究環節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對大家的發現進行深度對話與探究,以更好地促進理解;實踐與反思環節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概括、整合核心知識,并引導他們遷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問題解決過程進行反思。
延展課程抓牢三個“主陣營”
延展課程屬于“圓潤”課程,目前,學校的學科延展課程共有語言與人文、數理與科技、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勞動與實踐5大類,48門課程,涉及9個年級,包含分年級的必修課程與分學段的選修課程。學校采用階梯遞進的方式,牢牢抓住三個“主陣營”——為學生普及興趣培養的年級生長課程、精品專業培養的校級生長課程、輔助專業進階提升與特色發展的周末托管課程。通過教師自主申報、學校科學統籌、課程公開招募、網絡優先選課、學生走班上課的操作模式,以及“普及—提升—優化”的實踐過程,學校在48門學科延展課程中挑選出一批精品課程。
例如,美術剪紙課程遵循“傳統+創新”原則,以國家課程內容為基礎,通過大單元教學理念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并將部分內容逐步融入剪紙化教學過程。整合后,該課程重點挖掘區域特色文化與地方課程資源,以項目化學習方式落實于各個學段:三、四年級以節氣為主題,以學校水果采摘為活動內容,讓學生親近、熱愛大自然;五年級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讓學生回歸本土、熱愛家鄉;六年級以周邊的當代建筑為主題,讓學生提升國際理解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此外,該課程在學校“三階生長”課程體系的建構背景下,逐漸形成了階梯狀的發展樣態,通過常規課、生長課、精品課,分別落實剪紙知識與技能的整體普及、群體提升、個體創作,使學生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實現了美育的升級。為提高剪紙課程的輻射作用,學校將優秀剪紙作品設計制作成文創產品,作為學校的宣傳用品,使剪紙與師生的學習、生活相融合,實現了生生、師師、師生的共同成長。學校“剪紙美育實踐基地”成為高新區中小學美育實踐基地,師生的剪紙作品也在各級各類比賽的交流展示中屢創佳績。
銜接課程實現特色發展
學校積極探索九年義務教育貫通式的課程改革路徑,將小初銜接課程打造成為學校特色課程,以培育學生的學習適應力,包括學習能力和學習動力等,促進他們走向持續發展。該課程通過從初中向小學銜接(前置)、從小學向初中銜接(擴展)、小學與初中交匯(交叉)三種銜接方式,開設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國家課程以及文化理解、自然探究兩門跨學科課程,具體而言:語文課程圍繞核心閱讀知識、作文知識開發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創意表達的能力;數學課程圍繞經典的數學思想方法開發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英語課程將音標教學內容前置,同時讓學生在真實的任務群中學習,擴展學生的語言經驗;文化理解課程圍繞社會人文的核心知識及社會人文的基本觀念展開,旨在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地域文化;自然探究課程圍繞科學實驗和經典科學思想方法展開,以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學知識。
此外,銜接課程圍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個方面展開,在實施過程中按照“大主題—主問題—問題串序列”的層次依次推進,并采用深度學習的課題式問題和項目式問題來進行設計。以文化理解課程《成都美食文化——火鍋》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從歷史視角為學生介紹火鍋的歷史發展,從地理視角帶領他們了解火鍋的產生與地形及氣候的關系,從道德與法治視角向他們滲透成都火鍋的餐桌禮儀及相關中華文化等內容,如文綜組教師以大運會為背景,設計了“迎大運,與火鍋相約”專題課程,并將課程情境設定為“請學生以東道主身份歡迎來自海內外的朋友”。課前,教師讓學生查閱文獻,了解成都火鍋的悠久歷史和特點,指導學生對本地火鍋店進行調研,了解各個火鍋店的名稱、位置、交通、特色、價位、人氣、員工禮儀等信息;課上,教師為學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分別從談火鍋、繪地圖、知禮儀三個方面匯報前期調研的成果,帶領學生走進成都的飲食文化,感受成都火鍋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文化之家國情懷,也使他們的學習適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華茂”課程指向融合創新
“華茂”課程分為課題研究類課程和項目創作類課程,前者從自然探究、社會探究、人文探究三個方面入手,包含走進生命、農耕之妙、趣味自然、地理環保、節日溯源、城市亮點等多項課程內容,側重于引導學生研究與發現,最終幫助他們獲得理性結論;后者分為設計創作類和研究報告類,包含微電影制作、人工智能、科創探究、排洪渠之秘、守護雙龍河等課程內容,側重于引導學生探究和創作,最終幫助他們完成實踐類優秀作品。
“華茂”課程采用人員負責制,項目導師需以學生的學段、年級為單位,本著“聚焦于生活、落地于現實”的原則,結合地域性和時效性特征選取適合的課程內容,確定具體的課程名稱,并召集一批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組成項目團隊,自主統籌規劃、開展課程內容。以“農耕之妙”課程為例,學校依托勞動實踐基地“拾稷園”,在各年級開展“拾稷園+”問題研究及項目創作,從選種到育種、從播種到插秧、從松土到施肥、從養護到采摘、從分享到義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了相關原理和方法,掌握了基本的勞動技能。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使學生在付出辛勤汗水的同時,感受自然界生物間的和諧關系,樹立積極的勞動態度,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建立責任意識與合作意識,真正實現“以勞養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促能”的育人目標。
落實“五育融合”,實現“五個共生”
“五育并舉”,立德為先;“五育融合”,持續共生。學校以課程為立足點,借助豐富多彩的課程活動,努力實現“五個共生”。一是“浸潤共生”育德:開展課程化的研學旅行活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學生志愿者進社區及企業活動、節日教育活動、家長開放日活動等多種形式,以強化實踐育人,德潤人心,誠行天下。二是“文化共生”育智:通過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和地方規定課程,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建設“書香校園”,舉辦千人誦讀會、千人書寫賽等系列活動,旨在以文化人,啟智增慧。三是“運動共生”育體:積極推行陽光體育活動,創設“籃球+體育舞蹈+X”模式,組建以17個體育類社團為主體的素質教育活動體系,幫助學生強健體魄、愉悅身心。四是“創新共生”育美:注重藝術特色發展,發揮美育實踐基地的引領輻射作用,以剪紙、書法、合唱、器樂等藝術特色課程為載體,開展豐富的美育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其心靈。五是“體驗共生”育勞:開展以勞動教育課程群為核心的勞動體驗教育活動,涵蓋微田園課程、“拾稷園+”課程、校園特色手工課程、勞動志愿者服務課程、職業體驗研學旅行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相關技能,培養其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品質。
未來,學校將繼續在“三階”生長課程建設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課程體系,讓每個生命更好地生長,實現春風化雨、秀木成林的教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