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鴻 趙宗國
實踐基地是師范教育的重要場所,是現代教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優質師范教育基地是提高師范人才培養質量的必要條件。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的《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明確提出:“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國家師范教育基地,構建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發展機構為紐帶、優質中小學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想要建好優質中小學實踐基地,發揮其在師范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我們科學認識優質中小學在師范教育中的地位,并在現代教師教育體系中探索優質中小學實踐基地建設方式。
第二校園:優質中小學實踐基地的重新定位
當前,推動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建設須深刻認識建設優質中小學校實踐基地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如果說高等師范院校是教師教育的第一校園,肩負著培養未來教師的國家重任,那么,優質中小學校便是教師教育的第二校園,為師范生搭建教育實踐平臺,培養他們樂教、從教的硬實力。
歷史之所承。中小學校參與師范教育具有普遍性,是教師教育領域的一個基本規律。在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建附屬學校,并將附屬學校作為師范生實習、教育研究、教育實驗基地,是師范教育的寶貴經驗和有效做法。附屬學校是高等師范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師范院校對其進行業務指導,二者是“親子關系”——高等師范院校為主體,統籌師范生教育;中小學校作為實踐基地,為師范生見習、實習、研習提供場所。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應傳承發揚我國師范教育的優良傳統,高度重視優質中小學校實踐基地建設,更好地發揮優質中小學校在教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時代之所需。黨的二十大開啟了我國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新征程。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教育的使命,民族復興需要有責任擔當的時代新人,而培養時代新人,需要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專業隊伍。隨著時代發展,師范教育規模越來越大,教師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多,高等師范院校及其附屬學校不能完全滿足教師教育的要求,加強實踐基地建設迫在眉睫。鑒于此,高等師范院校與地方政府建立了契約式的“伙伴關系”,一大批優質中小學校作為高等師范院校的實踐基地,承擔起師范生實踐任務。教師教育第二校園的提出,是提升師范人才培養質量的必要舉措。
問題之所困。近年來,我國持續推動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高度重視師范生教育實踐,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中小學實踐基地建設機制不健全,規模擴張快、質量提升慢,被動執行師范院校任務多、主動謀劃少,過程管理不到位,基本規律研究少等,嚴重影響了教育實踐質量。教育實踐依然是師范教育的薄弱環節,師范畢業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尚不能完全適配中小學的需要。提出建設教師教育第二校園,就是針對師范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把中小學校作為延伸師范人才培養的鏈條和實現職前職后教育貫通的渠道,從而形成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切實提升實踐育人效果。
何以為能:第二校園內在屬性分析
作為教師教育第二校園的優質中小學校,延伸和補充了高等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四項功能,成為師范教育的校驗場、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試驗田、區域中小學優質均衡發展的助推器以及國家先進文化傳承的新引擎。第二校園是教師教育實踐基地的升級版,其內在屬性決定了優質中小學校作為教師教育第二校園的重要地位。
目標具有整體育人性。整體育人是教師教育的關鍵特性。第二校園作為師范生見習、實習、研習的實踐主陣地,可為師范生提供教學、教研、參與教育教學改革的機會,培養師范生的育人本領,幫助其領悟“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同時,優質中小學校的實踐導師作為師范生的引路人,用“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去影響師范生,不僅要做他們的“學問之師”,傳授其“成事之才”;還要當他們的“人生之師”,涵養其“立世之德”。因此,整體育人是第二校園的目標指向。
關系具有協同共生性。協同共生性,是系統性的重要表現形式。高等師范院校第一校園與中小學校第二校園是相互依賴的共生體,高等師范院校可發揮辦學優勢,將師范院校附屬學校、區域合作學校、資源服務學校、托管學校納入第二校園建設,通過持續性、多樣化的交流與合作,協同完成師范生培養目標。高等師范院校可在辦學理念、辦學資源、科學研究等方面賦能中小學校第二校園建設,第二校園的真實案例、經驗成果又可反哺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科學研究。因此,協同共生成為第二校園的顯著特征。
功能聚焦于實踐反思。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是不斷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師范生教育實踐需要以教育現場的學習及反思為基礎。第二校園的教育實踐致力于幫助師范生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和能力,師范生可運用所學理論進行教育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反思,從而對所學理論予以驗證和內化。因此,實踐反思是第二校園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特色。
底蘊彰顯于教育研究。中小學校第二校園的研究型教師團隊,可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把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概括凝練,指導師范生參與課題研究,撰寫反思、教育敘事,從而幫助他們養成科學的研究態度,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在濃郁的研究氛圍中,樹立師范生做研究型教師的意識,堅定研究教育的信念。因此,研究性是第二校園的鮮明特質。
機制創新:推進第二校園高質量建設的思路
當前,將優質中小學校納入教師教育第二校園建設還面臨一些問題:如教育實踐目標不清、內容不豐富、形式單一、指導力不強等。賦能第二校園建設,須破解難題、拓寬思路、創新機制,其重點在于充分發揮多方優勢、形成合力。
明確育人目標,豐富教育內容
標準任務指引機制。建立“教師教育實踐”專業機構,其職能為:長期與大中小學進行廣泛接觸,掌握全面的教育實踐信息,牽頭聘請、組織相關專家研制標準、設定實踐任務清單,優化實施流程,做好相關反饋評估。包括開發設計針對師范生、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的《教育實踐指南》《教育實習手冊》等,用基于專業標準的任務驅動方式指引師范生開展高質量的教育實踐。
實踐階梯遞進機制。建立健全師范生貫通培養的教育實踐體系,確保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確保實踐教學前后銜接、階梯遞進。對師范生大學期間的教育實踐可模塊化實施,實踐合格可獲得相應學分及證書。例如:大一年級見習期,初步了解基礎教育發展現狀,初步形成職業發展規劃意識;大二、大三年級實習期,對部分一線教育工作進行實操,對教育理論相關知識進行初步運用和反思,確定研習課題,增強從教能力;大四進入研習階段,對基礎教育學校的學科教學、班級管理及學校運行工作進行深入實踐,完成研習課題,具備從教能力。
教育資源供給機制。高等師范院校第一校園擁有大量的教育研究資源,可為師范生提供教育相關的課程、工具等資源,支持師范生教育實踐。中小學校第二校園擁有大量鮮活典型的教育實踐資源,如教學設計、課件、案例等。第一校園與第二校園應實現資源的雙向供給,指導教師和師范生同為資源的建設者、分享者、受益者,從而提升教育實踐質量。
融合育人力量,強化實踐過程
學習共同體機制。基于共生的理念,著力建立三個共同體。一是高等師范院校教師和師范生的師生共同體,在師范生教育實踐過程中,師范院校教師通過駐校、巡視、線上交流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二是師范生共同體,師范生相互間平等地探討問題、分享經驗、反思教育教學,共同進步。三是高等師范院校理論導師與中小學校實踐導師共同體,雙方就師范生的教育實踐進行交流,以確保多方在合作中互助、互利,實現共同發展。
雙向互動模式。創建“雙師”制度,高等師范院校學科教師為理論導師與中小學校實踐導師共同指導師范生進行教育實踐。創立“雙進”培養模式,高等師范院校理論導師進入第二校園助力課題研究和教學改革試驗;中小學校第二校園實踐導師進入師范院校課堂,為師范生帶來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的一線案例,充實和豐盈師范生課堂。創設多樣態的“雙實踐”教育情境,為師范生提供發達地區和偏遠地區不同層次學校教育實踐資源,全方位培養師范生從教能力。
實踐平臺聯動機制。構建師范生教育實踐平臺,建立教育實踐“雙選”通道,通過師范生與中小學校第二校園的雙向選擇,實現教育實踐的人校匹配。與優質中小學校簽訂合作協議,跨學校組團指導師范生教育實踐活動。建立就業信息發布專欄,及時推送中小學招聘信息。教育實踐信息在平臺上流轉,教育實踐資源在平臺上共享,就業指導信息在平臺上發布,通過構建線上教育生態,實現多主體互聯,為培養“四有”好老師提供服務。
規范組織管理,提升育人質量
培育與認證機制。建立并完善準入機制,堅持培育中認證、認證中培育。一要培育與認證第二校園,設定第二校園標準。第二校園由中小學校自主申報,專家從辦學理念、辦學條件、學校管理等維度進行評定。在認證時遵循質量性、代表性、示范性原則,考慮城市與鄉村、公辦與民辦、義務教育與非義務教育、示范性與普通學校等科學配置。二要培養與認證指導教師。培養方面,中小學教師的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但需要重點提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指導能力;認證方面,根據教師的實際指導情況進行評價,并為其頒發證書。培育與認證有利于在公平的基礎上提升第二校園標準化建設水平。
評價激勵機制。全面客觀評價師范生教育實踐,以指導教師評價為主,兼顧同伴評價、自我評價,綜合運用課堂觀察、學生訪談及教育實踐檔案分析等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評價,對優秀的師范生予以表彰獎勵,促進師范生反思和改進。對表現優秀的指導教師予以表彰,完善指導教師的績效獎勵機制。地方政府建立質量監督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調控、激勵等功能,對中小學校第二校園進行評估。通過建立評價激勵機制,調動多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組織保障機制。構建政府、高等師范院校、中小學校第二校園、教師教育實踐機構四位一體的教育實踐組織。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主要負責組織領導,對第二校園予以政策支持。高等師范院校作為教育實踐的主導者,主要負責制定教育實踐方案、開設相關課程等。中小學校第二校園則應履行教育實踐指導的義務和重要責任。設立“教師教育實踐”機構,機構由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實踐負責人、院校課程負責人、第二校園教育實踐負責人組成,并由專業人員根據院校要求設計方案,提供教育實踐、評估等管理和服務,充分發揮“教師教育實踐”機構的紐帶作用,推動第二校園建設,形成開放、協同、聯動的新格局。
綜上,教師教育第二校園建設仍處于探索期,其概念、內涵、特點有待進一步厘清。在政策上仍需大力支持,如:由國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頒布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相關政策,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師范院校建立教師教育實踐機構;設立教育實踐專項經費,加大對教育實踐工作的經費投入,為承擔師范生培養任務的中小學校第二校園提供經費支持,為承擔實踐任務的教師提供補助和津貼等。第二校園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協同,持續優化體制機制,不斷促進師范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從而為實現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