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一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為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培養一支師德好、業務強、水平高的專家型、領軍式名師隊伍,浙江省嘉興市自2004年起啟動了名師培養工程,培養了包括省特級教師、嘉興市名師、嘉興市學科帶頭人、嘉興市教壇新秀等在內的一大批教育教學名師。該工程以培養名優教師為主要目標,精選各學段、學科、領域的教育教學能手,通過理論學習、實踐研修、多元展示等方式,提高培養對象的實戰能力和創新意識,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培養目標與內容
名師培養工程堅持以質量為核心、以改革為動力、以實踐為重點,通過研修、體悟、實踐、反思,進一步提升教師執教水平與能力,讓培養出的名師真正成為引領教師隊伍發展的中堅力量,助力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名師培養工程的教師培訓圍繞專業情意、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三個方面展開,主要內容包括教師職業道德、學科前沿知識及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技術、課堂教學管理、教育教學研究等。除了幫助教師提升自身專業能力,還要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推動先進教育技術手段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學效果和教育品質;加深教師對教育國際化、特色化與開放性發展的理解,探索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名師培養模式,加強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拓展教育服務領域。
在培養名師的同時,該項目還結合當下教育發展的熱點與難點,開展“名師智庫計劃”,通過成立名師智庫、開展政策研究等方式,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方向性指導,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培養方法與載體
以理論學習為先導:以專業學習成就專業教師
理論知識學習是為了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幫助他們準確把握所教學科的發展動向,探尋教育規律,最終將理論內化為教育思想自覺和教學行為自覺。理論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職業道德修養、學科前沿理論和知識、教師教育和文化通識。職業道德修養課程包含關愛學生、職業規范等若干個小型專題課程,以提高培養對象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度、對教育工作的適應力和對班組成員的領導力。
理論知識模塊的培養課程有多種形式,例如:通過閱讀指定必讀書目和相關選讀書刊,深入研究和學習教育理論及國內外教育教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邀請高層次教育專家開展學術講座,加強教師對學科理論的學習;與高校開展合作培養,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與綜合素質,提升教育培訓的實效性。
以實踐研修為主軸:到教育現場去培訓
“到教育現場去培訓”是名師培養工程始終堅持的理念。具體來說,就是讓培養對象在真實的教育教學場景中親身體驗、實踐,從而更好地掌握并應用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為了提升嘉興市名師、學科教學帶頭人的專業素養,發揮名優教師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促進名師和廣大一線教師的共同成長,嘉興教育學院于2004年啟動了名師教學展示活動,并逐漸對其進行系統化、體系化建設,于2015年正式推出“嘉禾·活力課堂”研訓品牌。
作為名師培養和教育創新的實驗場,“嘉禾·活力課堂”致力于深化現代化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參訓人員可以自由參觀課堂展示、參加各類教學實踐活動,豐富教育實踐經驗,以此提升教學服務能力、研究創新能力和課程領導力。
“嘉禾·活力課堂”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習得、項目與任務的設計、情感與意志的培養,將實踐、研究與培訓進行有機整合,使學生、教師和學科知識都煥發活力。通過分學段、分學科開展課堂教學示范、教學主張研討、培訓課程展示等活動,促進名師引領下的交流互動、思維碰撞、學習研究,實現“研訓問題化、問題課程化、課程課堂化”的活動閉環,幫助教師不斷完善以專業知識和實踐智慧為核心的能力結構。每場研討活動結束后,名師或學科帶頭人都會進行課例反思,分享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技巧,為更多一線教師提供“實戰經驗”,提升其專業敏感性。
教師教育能力的提升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取向,因此,“嘉禾·活力課堂”十分注重學生思維的進階、行為的改進、生命的成長,強調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營造積極、開放、包容的課堂學習環境,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成為課堂的主人。
“嘉禾·活力課堂”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整體系統,蘊含著豐富的結構、情境與互動。以其為代表的一系列名師教學展示活動,有效激發了教師思維活力、提升了課堂張力,積極凝聚幫帶合力,對深化區域課程教學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工作室建設為載體:強化名師輻射引領作用
教師成長共同體是一種教師通過共同學習、交流分享、互相支持等方式促進自身和集體專業發展的社群學習模式,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促進教師的專業學習與成長、深化教育教學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建立起教育網絡。基于教師成長共同體的特性,嘉興市積極打造了“三名工作室”,包括名師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和名校長工作室。截至目前,共建設了150個“三名工作室”,吸納高級學員2000余人。
“三名工作室”的建設是為了培養一批具有先進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技術的優秀教師,為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改革作出貢獻,其宗旨是“以教師為本,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以教育教學實踐為重點”。
名師工作室由特級教師或嘉興市名師領銜擔任主持人,致力于教師專業素質和教育質量的提升。工作室成員通常是擁有一定教學經驗和教育實踐成果的成熟教師,他們通過交流經驗、創建和分享教學資源、開展教研活動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過程中,教師可以交流教學技巧和教育理念,思考如何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發展水平,通過自由、自主的學習和提問,打破傳統思維,加快教學創新。此外,工作室還經常舉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活動,如研討會、講座和專題培訓等,通過專家、學者富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教師能夠更清晰地了解教育教學中突出的問題及其癥結所在,從而更加輕松地應對教育變革中的新挑戰,更加高效地推進課程教學改革。
培養模式與路徑
名師培養工程實現了研究、培訓、教學三個環節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
研究環節與培訓環節的融合
研究環節與培訓環節的融合能夠幫助教師獲取新知識、新思路,并將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研究環節為培訓環節提供理論支持和知識基礎。通過研究,教師能夠深入了解教育領域的前沿發展動態,掌握最新的理論和科研成果。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參與學術研究項目等,教師不僅能豐富自身的教育理論知識,提高理論能力,還能獲取豐富的線索和資源,推動教育教學創新。
研究環節為培訓活動提供參考和借鑒。研究需要教師在真實實踐中發現教育問題、總結教育規律,并嘗試提出新的觀點和理念。研究成果要能夠解決真實的教育教學問題,將這樣的研究成果應用到培訓中,能夠使培訓內容更具實踐性和針對性,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培訓環節為研究提供實踐和反饋的機會。通常來說,培訓活動要為教師提供具體的實踐環境,使教師能夠在真實教育場景下應用其研究成果和理論知識。教師也需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驗證自己的假設,對課堂教學進行糾偏,探索影響課堂效果的潛在變量。在接受培訓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積極的互動,廣泛收集其他教師在真實實踐中的反饋和建議,以此幫助自己更好地了解所開展研究的意義和內涵,從而根據教師和學生的真實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進。
培訓環節與教學環節的融合
培訓環節與教學環節的融合,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能,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培訓為教師提供了專業發展和學習提升的機會。在培訓環節中,教師通過參與集體培訓、研討會、教學示范觀摩、聽評課等活動,了解教育的熱點和發展趨勢,獲取最新的教學理念,學習教育技能和教學方法,分享教學經驗和成功案例,從而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培訓環節為教學環節提供創新和改進的動力。通過系統化的培訓,教師開闊了視野,接觸到豐富的資源,得到專業的指導,培養創新意識,因此更愿意在實際教學中探索并嘗試新的方法和策略。運用培訓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可以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案,嘗試開發新的教學手段和工具,提高教學效能。
培訓和教學環節的融合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互助。在培訓環節中,教師有更多機會與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的同行進行交流互動,彼此分享教育智慧和教學創意,共同探討教育問題,以此獲得更多觀念和實踐的啟發,為課堂增添活力。這種深度合作和友好互助的成長環境,能夠激發教師的成長內驅力,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環節與研究環節的融合
教學環節與研究環節的融合,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及時發現問題;對研究結果的合理運用,能夠為教師提供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有助于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創新能力。
教學環節為研究提供實踐檢驗的機會和有效反饋。一切科學理論都要從實踐中來,一切科學研究的成果最終也都要回歸到實踐中去。只有通過教學實踐,教師才能驗證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發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有效的改進措施。教學實踐能夠為教師的研究提供大量的數據反饋,幫助教師對研究的方向和內容進行有效調整,形成應用性更強的研究成果。
教學環節為教師提供科研的平臺和樣本。真實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經常會面臨各種問題和挑戰,而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能幫助教師找到新的教育研究方向和創新點。教學實踐為教師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研究主體,也為教師的科研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資源,是教科研之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總結規律,推動教育科學發展。
教學與研究的融合促進了各教育環節的良性互動。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師在分享自己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的過程中,能夠相互啟發和借鑒,形成發展共同體,用集體的智慧解決教學中的難題。同時,教師之間的合作、分享能夠促進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推動教研創新。
名師培養工程有效助推了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未來將繼續聚焦教師成長過程中“學、思、行”的統一,多措并舉,推動教師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同時,為更好地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教育強國戰略,將高度重視培養名師的黨性意識和責任擔當,強化名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全面提高名師的文化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為打造“紅船旁品質教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