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名師、名校長的教育智慧和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海寧市大力培育建設了一批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筆者主持的“王小林名校長工作室”正是首批名校長工作室之一。
筆者曾任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海職高”)黨委書記、校長,在多年職業教育生涯中收獲了全國優秀教師、浙江省第八批特級教師、浙江省第五屆“功勛教師”、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鋒”、第三屆浙江省黃炎培職業教育獎杰出校長、嘉興市首批杰出人才等稱號;獲得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但筆者深知,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因此,筆者的工作室始終以“服務教師、服務學生、服務學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為核心理念,以鍛造陶行知提出的“經驗、學術、教法”三合一的“健全之職業教師”為培養目標,以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第一要務,通過挖特色、搭平臺、建團隊,讓教師“人人出彩”,打造了一支“德高業精、啟智潤心、活力創新、多元發展”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依托專業,多元創新
依托產業背景,組建多元教學創新團隊。隨著地方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海寧逐步形成了皮革時尚、經編和家紡三大產業鏈。海職高和工作室成員校重塑原有的專業建設結構,建設了對應產業鏈的專業群,包括皮革產業群、經編產業群和家紡產業群。隨著專業群建設的不斷深入,以學科為基礎組建的單一教研組已無法適應新的教學需要。教師教學能力結構、內部協同機制等方面的更新調整倒逼教學基本組織的變革。為此,海職高重構了專業群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對接皮革設計、制作、銷售(線上線下)、物流等,建設整合皮革服裝、市場營銷、平面設計、電子商務、影視影像、物流等專業的教學創新團隊;對接經編制作、經編銷售(外貿)等,建設整合經編、外貿專業的教學創新團隊;對接家紡制作、家紡銷售設計等,建設整合紡檢、平面設計、電子商務等專業的教學創新團隊。
依托教研載體,組建梯級教學創新團隊。在組建多元教學創新團隊的同時,筆者還加強了原有專業群內教師的交流合作,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教研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一是組建“教學+科研”教學創新團隊。針對各類教學項目和教學業務比賽,如“面向人人”大賽、教學能力大賽、“創新杯”比賽、說課比賽、命題比賽等,組織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精湛的教師組成“強強聯合”團隊,教師發揮各自優勢指導項目和比賽,提升教學和科研能力,引領團隊成員全面發展,培育各級名師。二是組建“以強帶弱+以老帶新”教學創新團隊。在各基層教研組內,組建備課組、業務提升組、科研提升組、技能服務組,由教學業務能力、科研能力、技術技能精湛者擔任組長,通過組織教師參與各類教研活動和項目,在師傅指導和自我實踐中,提升教學、科研水平和專業技能。
名師引領,提升素養
提升教師實踐經驗。積極打造“三學兩做五走進”黨建品牌,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其他教師樹師德正師風,堅守教師職業初心。早在2012年,海職高就開始通過“三出四進”教師培養路徑,組織教師深入企業車間、田間地頭,與專家、技術骨干交朋友,助推教師成為行業技術專家,從而打造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雙師型”隊伍。同時,邀請企業技術能手在學校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并擔任負責人。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員由行業骨干、專業骨干組成,作為行業、企業與學校之間溝通的橋梁,行業骨干負責更新產業最新發展信息及技術,使學校辦學契合行業動向和標準。
成立校級名師工作室。成立各類校級名師工作室,聘請在教學、技能、科研、非遺傳承等方面具有特長的教師擔任名師工作室負責人。工作室吸納同專業組的中青年教師加入,充分發揮名師引領作用,著重培養教師課堂教學、技術研究、技能競賽等方面的能力。
評選校級骨干教師。制定校級骨干教師評選制度,搭建名師“階梯式”培養平臺。采取“自薦+部評+校選”的形式,從教學、科研和師德等方面展開考核評選,每年評選數名校級骨干教師,形成“校級—縣市級—地市級—省級”的名優教師孵育之路,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加強名師引領作用。例如,海職高教師壽斌杰高中時師從燈彩大師孫惟君先生,有燈彩制作經驗,筆者便鼓勵他以技能教學為突破口,深耕傳統文化傳承教學,走特色專業發展之路。壽斌杰先后創建省非遺傳承教學基地、省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四個重大項目,形成了非遺傳承教學的海寧模式和獨特的技能教學方法。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他先后獲評正高級講師、省特級教師、省優秀教師、省教學名師,被授予省五一勞動獎章。
項目驅動,“三航”引育
打造周密的學習體系。工作室以學期為單位擬定學習計劃,每學期組織成員開展1次集中研修、到一所成員所在學校開展1次教學研討、進行1次教育幫扶、組織1次外出學習、開展1—2次專家指導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研訓資源。
開展針對性的教師培訓。為發揮師訓工程的有效性,增強培訓效果,工作室根據學校各類教學項目和比賽,設計主題式培訓項目,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師培訓。對照專業建設發展目標和教師團隊需求,開展產業態勢分析、專業崗位分析、崗位技能分析、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內容更新、課程實施策略、課程評價方法等專題培訓,不同專長的教師承擔不同任務、參加不同主題培訓。針對教研團隊,開展學案設計、教學策略、學生評價、論文撰寫、課題研究等專題培訓,滿足團隊教師的不同需求,提升師訓效果。
分層設計培訓任務。工作室將全體專任教師的在校職業生涯劃分為三個時期:“引航期”教師為剛入職的新教師或沒有任何名師榮譽的教師,“近航期”教師為被評為校級名師、縣市級骨干的教師,“遠航期”教師為具有縣市級學科帶頭人及以上榮譽的名師。根據不同時期教師的特點,從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專業技能四方面制定不同的培養任務,設計“三航”教師三年培訓任務清單。
內外聯動,完善管理
內部實行“四心共筑”工程。2020年實施“雙高校”建設以來,工作室開展了“四心共筑”工程建設,即:塑正心,提升師德指數;聚民心,提升幸福指數;強信心,提升榮譽指數;提匠心,提升專業指數。強調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教師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同時加強教師職業幸福感和職業獲得感建設,并將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信息技術、資源建設、班級管理等能力作為教師發展的核心。
外部推行“政行企校”共育機制。建設高素質教學創新團隊,需要完善產教融合平臺,保障校企共育機制建設,尤其是對接產業的專業群教師團隊建設,更離不開校企共育的推動。為此,筆者在推進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同時,積極構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一體的合作聯盟,組建“資源融通、利益融通、供需協調、愿景同步”的產教融合平臺。依托校企合作聯盟和產教融合平臺,提高教師技術技能,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多方共育教學創新團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考察清華大學時強調:“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道不遠人,薪火傳承。“王小林名校長工作室”將繼續以“大先生”之風引領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緊握奮進之筆,譜寫職業教育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