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是浙江省較早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即“雙名工程”)的地區之一。筆者有幸經歷了“雙名工程”的多次淬煉:2013年參加了“嘉興市名教師”培養項目,2015年又參加了“嘉興市名校長”工作室項目。通過參與兩個項目,筆者提升了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學校管理能力。2021年至2023年,筆者成為嘉興市“陸國良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兩年來,工作室以“共建、共享、共生”為指導思想,緊緊聚焦教師隊伍建設這一主題,以辦學實踐為土壤,以工作室共同體為平臺,建立起研習交流的有效機制,提升了工作室成員的管理能力,幫助學校凝練了辦學思想,豐富了辦學內涵。
項目研修定向
工作室成立之初,為改變傳統名校長工作室研修不夠聚焦的問題,筆者在深入思考和廣泛聽取工作室成員意見的基礎上,將研修主題確定為學校管理中的關鍵和難點環節——教師隊伍的建設,以點帶面,聚焦發力。
無數實踐表明,教師發展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所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8年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要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這吹響了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號角。為此,工作室將教師隊伍的校本化培養策略作為研修方向,各項工作始終圍繞這一主題開展。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強研修的規劃性與過程管理的科學性,工作室又申報了“基于生命自覺的教師專業發展校本探索”這一專項課題作為研修項目。兩年來,工作室緊緊圍繞這一研修主題,將學校管理與教師培養緊密結合,實現管理理論學習和教師隊伍建設實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理論研習探真
專業閱讀是專業發展的基石,作為校長,不僅要勇于實踐探索,還需要有超前的理論學習。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實踐,極有可能是盲人瞎馬似的摸索,這是學校發展的大忌。有鑒于此,從工作室成立起,圍繞教師隊伍的專業成長,筆者帶領工作室成員先后研讀了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楊江峰的《教育管理的智慧:校長訪談錄》等教育專著,并給工作室成員統一訂閱了教育期刊,使他們能及時了解國內外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和相關熱點,進一步拓寬教師隊伍建設校本化培養的視野。
在專業閱讀的基礎上,工作室還定期開展讀書分享會,同時建立線上交流機制,要求成員將學校管理心得與閱讀體會相結合。在分享與交流中,大家達成了共識:相比較而言,內生需要比外在壓力更為關鍵,只有讓教師擁有了生命自覺,才能產生持續發展的動力;一切外在影響唯有指向生命自覺的價值取向,才能最終發揮作用。兩年來,工作室成員在理論的指導下,緊緊圍繞指向生命自覺的教師隊伍建設展開實踐探索,并通過對管理實踐的反思,豐富了建設具有生命自覺的教師隊伍的理論內涵。
專家研析覓智
工作室研修也需要專家引領。兩年來,圍繞研修主題,工作室先后邀請一批名師大家作指導,就研修中的困惑與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如華東師范大學的李政濤教授指出,只有育自我的生命自覺才能育他人的生命自覺,同時進一步明確教師內生力的來源一定是專業閱讀;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的劉莉莉教授認為,校長的第一使命是激勵教師,校本培訓要從系統的組織培訓走向基于自我需求的成長體驗設計;重慶市江北區教師進修學院的黨委書記李大圣指出,好的學校就是不讓任何一名教師掉隊,讓每一名教師都成為教育專家,得到專業成長。名師大家的真知灼見為工作室的研修提供了理論支撐。
結合工作室階段性研修成果,2022年8月,筆者代表工作室參加了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舉辦的“中國校長與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校長線上教育研討會”,并在會上作了題為《基于分享文化的教師團隊建設》的學術報告,闡釋了核心素養時代教師團隊轉型和重塑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分享了“四度氣質”(有氣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教師發展目標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提出建立“全員性、分層次、梯度式”的培養制度,同時介紹了如何構建基于教師團隊建設的教研組、學校、校際三級分享文化機制。工作室的培養模式和階段性研修成果得到了與會專家的充分肯定,激發了工作室成員對教師團隊建設的進一步思考。
現場研判尋問
有了方向明確的理論思考,還需要有工作室成員所在學校的校本實踐探索,從而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為此,工作室決定走進學校現場,對學校師資隊伍的培養亮點、發展現狀、不足之處、提升方向等方面予以調研診斷。最終,工作室選擇了浙江省嘉善中學開展現場調研活動。嘉善中學的生源較為薄弱,一般而言,此類學校的教師往往成就感不強,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缺少發展的意愿和動力。但該校近年來努力打造體藝特色,走上了個性化的發展軌道,讓師生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工作室通過隨堂聽課、教師訪談、校長介紹等方式,走進一線課堂,傾聽教師心聲,了解學校管理。在現場研判中大家暢所欲言,對嘉善中學的教師團隊建設現狀進行診斷,總結經驗亮點,并提出中肯意見。
在兩年的研修中,上述的現場研判案例有數次。其中,與衢州市開化中學的結對活動是工作室走出嘉興、發揮引領輻射作用的一個典型例子。結合自身教育實踐與研究成果,工作室為開化中學的學校管理、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建設性建議。這是工作室的研修項目與成果不斷固化和轉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工作室自身充滿活力、持續前行的動力之一。
思想研磨升華
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的運轉和發展不是閉門造車,更不是自娛自樂。工作室的組織理念、實踐模式、成果提煉,都需要成員對心得、經驗作出詳細的歸納總結,以此作為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概述。近年來,工作室成員結合研修成果,以師資隊伍建設為主題進行了多方面、個性化的思想凝練與分享,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工作室成員王彥軍的課題“生命自覺視域下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建設研究”順利立項,其他如潘建忠、張少勇等校長關于教師隊伍建設的思想也自成特色,對學校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鑒和啟發意義。
2023年9月,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在吉林省實驗中學舉辦了“全國優秀中學校長教育思想研討會”,筆者作為工作室主持人代表之一,作了題為《教育是為了生命的致遠》的教育思想報告,提出“以分享文化致遠教師生命職業生涯”的觀點,指出要開展基于分享文化的團隊建設,打造分享文化的平臺與機制,努力呈現出教師團隊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相互尊重、樂于分享的景象,通過分享文化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力,并進一步促進教師的生命自覺。該教育思想報告得到了與會同人的肯定。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兩年來,筆者帶領工作室成員,將理論學習與管理實踐相結合,走向學校、走近教師、走進課堂、內化經驗、形成思想,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校本化實施進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通過對外交流、積極互動,放大了工作室的溢出效應,起到了較好的引領輻射作用。工作室的研修雖然有期限,但對學校管理的探索永無止境。眾行致遠,我們將繼續攜手,為嘉興教育的美好未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