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小麗
鳳凰山下,箬溪河畔,云和縣實驗小學白墻黛瓦的新中式校舍融入周遭景致,如水墨畫卷般美麗。作為云和縣的龍頭小學,這所百年老校前些年卻面臨著發展窘境:學校占地面積小,缺少專用教室;部分教師思維固化,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學校設施陳舊,與現代化設備齊全、發展勢頭良好的周邊新興學校形成了鮮明對比。
為落實浙江省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對區域內相對薄弱學校實施一校一案,補短提升”的要求,學校堅持補短與提升齊頭并進,不僅按“智慧校園”標準配齊、配足了現代化教學設備,還建成兩個校區,打造了智創中心、智慧閱讀中心、機器人實驗室、風雨操場、大劇院等。借數字化改革之東風,歷經九年的探索,學校跑出了新速度,成為麗水市“未來學校”建設的一個縮影,實現了華麗蝶變。
三輪規劃,擘畫發展藍圖
為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實現創新發展,學校從實際出發,開啟三輪發展規劃,積極探索技術賦能教育的有效路徑:2014年,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成為麗水市首批數字化校園示范校;2016年,著手創建智慧校園,開啟智慧教育的探索之路,截至2018年12月,學校建成了36個智慧教室,各學科教師積極推進“智教慧學”新范式,同時展開對城鄉同步課堂應用及網絡研修的探索,成為浙江省義務教育學校“城鄉攜手、同步課堂”試點學校;2021年9月,學校著眼于兩個校區智慧校園建設,打造數字中心,正式邁入數字化改革賦能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嶄新階段。
創新實踐,孕育智慧之花
數字環境,筑牢治理之基
學校順應新時期評價改革要求,秉承“不比起步比進步,不比橫向比縱向”的宗旨,完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其內容涵蓋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發展、勞動與實踐五個方面。借助數字中心,對學生基礎信息、成長檔案、多維度評價進行全面歸集,形成以學生成長軌跡為主線、多維度立體呈現的個體畫像。
學校的數字中心不斷迭代更新,主要架構包括基礎設施體系、感知層、應用體系和數據資源體系,力求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依托完備的數字中心,學校積極推進校園治理現代化。一是認真做好相關基礎數據的采集和審核工作,穩步提升教育數據質量;二是常態做好應用場景的推進工作,記錄師生發展軌跡,建立專用資源庫;三是探索推進首席信息官制度,校長及相關管理人員利用數據分析報表,理清學校發展脈絡,統籌決策,提升治理效能。
智慧課堂,助長師生之能
學校倡導“學為中心”的課堂理念,以“學習單”為支架,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效融合。智慧課堂圍繞“課前預學、目標導學,自主探學、合作研學、展示評學、總結提升”六大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人人當主角,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課改是一場課堂技術的革命,從課堂出發,讓學習真實發生,才能讓孩子贏在未來。為此,學校構建了“學、磨、研、煉、展”五步研訓模式,通過集體備課、箬溪大講壇、“箬溪杯”好課堂大賽、盟校共研等研修活動,提升教師數字素養,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逐步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切實提高課堂效率。
智創課程,助添創新之翼
“校長,快來看,有驚喜!”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拉著校長一起去智創中心。還未進門,童話小屋內突然燈火通明,孩子們爭著介紹:“校長,我們在小屋里用了傳感器,遠遠就能開燈。”“校長,我們這個項目做了10多天了,畫設計圖、找材料、鋸木頭、油漆上色、拼搭……今天終于成功啦!”這是學校開展“木藝創客”項目化學習時的快樂片段。
項目化學習是完善學校課程體系、助推師生成長的重要支柱。學校立足學科實際,基于課程標準,開展了指向核心素養的項目化學習,以項目負責人牽頭、項目成員分工的形式,創設真實的驅動性問題情境,讓學生由低階學習過渡到高階學習,在持續的學習實踐中提升核心素養。學校的智創中心開設了3D打印、實體機器人、木藝創客、STEAM、Scratch編程、虛擬機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家居、巧手飾家等多個智創課程供學生選擇,讓學生在做中學、創中學,成為學習與創作的主人,提高泛在學習力。
學習空間,共享智慧之源
浙江省的教育云平臺“之江匯教育廣場”已在省內各個學校得到廣泛應用,學校通過建設“之江匯”網絡基地校、同步課程、數字家校等方式,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傳播,讓師生在共學、共研、共享中實現快速成長。
作為浙江省數字資源英語基地校,學校緊緊圍繞基地校建設要求,不斷更新英語學科教學資源,逐步構建起英語學科精品資源庫。學校的英語教師將個人空間打造成一個開放、動態的資源庫,為網絡教學教研提供便捷的資源服務;開展智慧教室環境下小學英語先學后教的實踐探索,形成系列典型案例,以圖文或視頻的方式向全省推廣。目前,已開設動物、食物、語音、詞匯等專題微課程,資源數量達1000多個,上傳課程近百,訪問量近十萬。
聯動研修,探尋共富之路
云和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是以云和縣實驗小學為龍頭,崇頭鎮中心小學、黃源小學、赤石小學為成員組成的緊密型教育集團。2018年,集團嘗試推進教學工作一體化,開展城鄉同步課堂教學。集團內各學科教師進行課前協同備課、課中同步上課、課后互動教研,讓教師打破時空限制,形成了基于同步課堂的相對成熟的教學范式,真正實現“備、教、研”一體化。集團還推行“雙線并進”的聯動研修模式,充分發揮集團內名優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最大限度調動學科教師的積極性,讓教師全面參與整個研修過程,提升專業素養,實現“抱團”前行。
此外,學校還借助智慧教育手段,與臺灣、新疆等地的學校開展系列聯動研修活動,通過線上觀課、專家評課等形式,借智借力,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更多支持,也給學校的智慧研修注入新動力。
華麗蝶變,喜嘗智慧之果
開啟數字治理新模式
校園數字中心的建立實現了對教育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和管理,為學校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提升了治理效能。數字中心積累了大量的教育資源和數據,面向集團學校推進同步課堂和開放課堂,實現了資源共享,助力偏遠地區教育質量提升;新型學習空間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場域,賦能學生全面發展;多維度、立體的學生畫像,為家長針對孩子特點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和學校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學依據,提升家校共育實效。
構建“智教慧學”新樣態
智慧課堂整合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資訊,便于教師通過采集真實數據開展研究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學定教,促進個性化學習。它就像一面鏡子,讓教師發現問題并不斷改進,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支持。近年來,學校教師在各學科領域形成了智慧課堂范式,在各級教學技能比賽中屢獲佳績。基于信息科技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近五年來,學生在機器人、創客、人工智能、科技發明等大賽中獲得了400多項大獎。
打造協同發展新樣板
集團城鄉一體化實踐、同步課堂、雙線并進式研修等智慧教育手段涵蓋教師專業成長的方方面面,為教師成長提供了“綠色通道”,注入了“源頭活水”。借助“數字賦能教育”的東風,云和縣實驗小學已率先步入浙江省首批現代化學校行列,實現了優質資源的輻射與共享,促進了集團城鄉學校的協同發展。
站在“互聯網+教育”時代的新起點上,學校不斷開拓創新,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和未來教育新生態。未來已來,新的百年征程,我們任重而道遠。